要时刻寻找机会;在机会降临时要果断、及时地把握它;当机会握在手中时要善于利用它并去争取成功——这是成功者必备的三种重要品质。
牛奶倒了,哭有什么用?
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他们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有一次,教我们生理卫生的老师保罗·布兰德威尔走进教室,把一瓶牛奶放在讲桌的边沿上,望着那瓶很可能掉下去打碎的奶瓶,我心里猜想这跟上生理卫生课究竟有何关系。突然,保罗·布兰德威尔站了起来,一掌把牛奶瓶打碎在水槽里,就在我们惊诧之机,他大声喊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把我们所有人都叫到水槽跟前去,让我们好好瞧一瞧那瓶漏掉的牛奶。“好好琢磨琢磨吧,”他对我们说,“我的目的是要你们一辈子都记住这一课,你们知道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亲眼看到它已经漏光了。不管你们如何着急,如何抱怨,却没有办法弄回来一滴。但是,我们只要先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预先做一点防范,牛奶瓶本可以不被打碎的。不过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忘掉,抛开这件事,努力做好下一件事。”
事过多年,虽然我连自己学过的拉丁文和几何学都忘掉了,可是这次小小的表演却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事实上,这件事在实际生活中带给我的教益,比我在高中阶段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多得多,都要好得多。这件事教会我,如果有可能,就不要打翻牛奶瓶;万一牛奶打掉,全都流光了的时候,要学会忘记,把这整个事情给彻底忘掉。
为什么要浪费我们的眼泪呢?当然啦,犯错误和疏忽大意,原因的确在我们,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人的一生中,谁敢说他从没犯过错误?就连拿破仑,这个不可一世的伟人,也在他所有重要的战役中输掉了三分之一。兴许我们的平均纪录并不比拿破仑更差,可又有谁知道呢?更重要的是,即使动用国王所有的兵马也不可能挽回过去。所以需要我们牢记的就是:千万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他们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著名的化学家、实业大亨、诺贝尔奖的设立者诺贝尔曾在一次试验中,不慎引发了一场大火,他最亲爱的弟弟在大火中不幸遇难。诺贝尔的内心充满了自责,他觉得无法面对母亲、面对家人,曾想就此放弃研究。所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心里平静下来。他想,如果自己就此放弃事业,实在是愧对死去的弟弟。于是他重新走进了实验室,总结了上次试验失败的经验,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由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苏菲的抉择》,讲述了一个从奥斯维新集中营里出来的波兰女人的故事。影片开始的时候,苏菲已经来到了美国,可是她依旧生活在噩梦中。所有她爱的人,她的父亲、母亲、丈夫、情人、儿子、女儿都死去了,而她活了下来,她无法原谅自己。少女时代的苏菲,每天都祈求上帝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可在时代的大动荡中,苏菲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自己崇拜的教授父亲变成了一个纳粹种族主义的狂热信徒和倡行者;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被德国的盖世太保所杀;而在集中营里,德国人“恩赐”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在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中选择一个留下来(另一个则会被送进毒气室),苏菲绝望地说:“把我的女儿带走吧!”在苏菲的内心深处,她认为自己不配再拥有爱情、家庭和孩子,最后,她选择了死亡。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没有人会觉得苏菲该受到谴责,即便她曾试图讨好德国人,曾选择让女儿去死。当面对一个深爱她的、头脑正常的年轻人的求婚时,所有的人都希望苏菲能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她没有照观众希望的那样去做,恐惧、自责压倒了她。能从集中营里活过来的苏菲,却没能战胜自己,她听从了死亡的召唤。而在另一部灾难影片《泰坦尼克》中,人们却看到了另一个结果:露丝在经历了一场大劫难,痛失情人之后,选择了新生。
虽然“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已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在这句话里,包含了人类伟大的智慧和经验。一个生活在追悔中的人,只在乎痛苦的、不幸的过去,而忽视了充满希望、健康的今天和明天。
拯救你一生的24个字
要把明天像昨天那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从来不存在明天,你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现在!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整天忧心重重: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
这24个字使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在1871年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闻名全球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王封为爵士。他去世之后,记述他一生经历的两大卷书长达1466页。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个字帮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这24个字就是汤姆斯·卡莱里所写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42年之后的一个温暖的春夜里,在开满郁金香的校园中,威廉·奥斯勒爵士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了讲演。他对那些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我曾经在四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你可能认为这是因为我有‘特殊的头脑’所致。其实不然,我的好朋友都知道我的脑袋是‘普普通通’的。”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认为是由于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去耶鲁演讲的几个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他看见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了一个按钮,在一阵机器运转的响声后,船的几个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绝开了——隔成几个防水的隔舱。奥斯勒爵士对那些耶鲁的学生说:“你们每一个人的机制都要比那条大海轮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遥远得多。我想奉劝诸位:你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确保安全。在驾驶舱中,你会发现那些大隔舱都各有用处。按下一个按钮,注意观察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用铁门把过去隔断——隔断那些已经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个按组,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险了——你拥有所有的今天。切断过去,埋葬已经逝去的过去,切断那些会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将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要把明天像昨天那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从来不存在明天,你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现在。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都会紧紧伴随一个为未来担忧的。人,那么,把船前船后的船仓都隔断吧。准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奥斯勒博士是不是主张人们不用下工夫为明天做准备呢?不是,绝对不是。他认为,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我们内心的平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活在当下。不论昨天或是去年发生了什么,不管明天可能发生什么,当下才是你所在的地方,而且向来如此!
毫无疑问,我们之中有许多人都十分精通神经质艺术:浪费生命去担忧各种事情。
我们让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主宰目前的时光,结果我们变得焦虑不安,感到受挫、沮丧、了无希望。
另一方面,我们延迟自己的满足以及自己的幸福,去说服自己“总有一天”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我们期待未来的心理机制只会一再重复,结果“总有一天”从未真正到来。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生命就是我们忙着做其他计划的时候,所发生的一切。”
当我们忙着做“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忙着长大;我们所爱的人在渐渐远离、死去;我们的身体不知不觉地变形;我们的梦想也偷偷溜走。换句话说,我们错过了人生。
许多人把生命当作对以后某个日期的彩排来活。人生不是这样的,其实,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他或是她还会在这里。
现在是我们拥有的惟一时刻,也是我们能控制的惟一时光。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眼前的事儿。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过许多糟糕的事情,只有一些真的发生了。”
我想,我无法说得更好了。练习将你的注意焦点放在此时此地,你的努力将会得到丰硕的回报。
不要担心明天你会失业或生病,在今天好好地工作和生活,把握住了今天,就把握住了你的未来。
记住那24个字吧: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吃今天的果酱
童话里说:“这里的规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但今天不准吃果酱。”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的幼稚——为了明天的果酱和昨天的果酱发愁,却不肯把今天的果酱厚厚地涂在现在吃的面包上。
爱德华生长在贫苦家庭,最初靠卖报为生,后来在杂货店做店员。家中七人靠他吃饭,他只得找新的工作,做了助理图书管理员,尽管工资微薄,他也不敢辞职。八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创自己的事业,竟然时来运转,用借来的50元钱发展到一年净赚两万美元,可惜好景不长,他存钱的银行倒闭了,他不但损失了全部财产,还负债16000美元。他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我吃不下,睡不着。”他说,“我开始生起奇怪的病来,有一天我走路时昏倒在路边,从此只能卧床休息,结果全身都烂了,最后连躺着都痛苦不堪。这时医生告诉我,我大约只能活两个星期了。我大为震惊,只得写好遗嘱躺下等死。这样一来,我倒松下心来,闭目休养了好几个星期。虽然每天睡眠不足两小时,但却很安稳,那些令人疲倦的忧虑渐渐消失了,胃口也渐渐好起来,体重也开始增加。又过了几星期,我能拄拐走路了,七星期后我又能回去工作了。过去我的年薪曾达两万元,现在能找到每周30元的工作就很高兴了。我的工作是推销一种挡板,我不再后悔过去,也不害怕将来,而是将全部时间、精力、热诚都放在推销工作上。”
爱德华·伊文斯的事业发展迅速,几年后,他已是伊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从那以后,他的公司长期雄霸纽约股票市场。如果你去格陵兰,很可能会降落在伊文斯机场,这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我们生命的历程是多么奇特呀,”史蒂芬·里高克写道:“小孩子常说:‘等我是个大孩子的时候’,可是又怎么样呢?大孩子常说:‘等我长大成人以后’;等他长大成人以后,他又说,‘等我结婚以后’;可是结了婚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的想法又变成了‘等我退休以后’。然而,退休之后,他回过头看着他所经历的一切,似乎有一阵冷风吹过。不知怎么,他把所有的都错过了,而一切又都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总是不能及早领悟: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和每时每刻中。”
1937年,当德太太的丈夫去世时,她觉得非常颓丧,而且当时她几乎一文不名。她写信给她过去的老板里奥罗西先生,请求他让她回去做她过去的老工作。她从前的工作是向学校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两年前她丈夫生病时,她把汽车卖了。为了重新工作,她勉强凑足钱,分期付款买了一部旧车,开始出去卖书。
她原以为,重新工作或许可以帮助她从颓丧中解脱出来。可是,总是一个人驾车、一个人吃饭的生活几乎使她无法忍受。加上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销不出去书,所以即使分期付款买车的数目不大,也很难付清。
1938年春,她在密苏里州维沙里市推销书,那里的学校很穷,路又很不好走。她一个人又孤独、又沮丧,以致于有一次她甚至想自杀,她感到成功没有什么希望,生活没有什么乐趣。每天早上她都很怕起床去面对生活。她什么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车钱,怕付不起房租,怕东西不够吃,怕身体搞垮没有钱看病。惟一使她没有自杀的原因是她担心她的姐姐会因此而悲伤,况且她的姐姐又没有充裕的钱来付她的丧葬费用。
后来,她读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话使她从消沉中振作起来,鼓足勇气继续生活。那句令人振奋的话就是“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她用打字机把这句话打下来,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在开车的每时每刻都能看见它。渐渐地,她发现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难,每天清晨她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
不论在工作中会遇上什么问题,你都不要害怕,我们每一次只要活一天——而“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就是一个新的生命”。
你和我,在眼前的一刹那,都站在两个永恒的交会点上,即永远逝去的往日和永无尽头的未来的交点。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两个永恒之中,哪怕是一秒钟也不行。那样会毁掉我们的身心。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生活在这一刻而感到满足吧。
童话里说:“这里的规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但今天不准吃果酱。”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这样的幼稚——为了明天的果酱和昨天的果酱发愁,却不肯把今天的果酱厚厚地涂在现在吃的面包上。
约翰·罗金斯在他的桌子上放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今天”。我的书桌上没有石头,不过我的镜子上倒贴着一句话,每天早上刮胡子时都能看见:“这是耶和华所订的日子,我们在今天要高兴欢喜。”
做黄油狮子的小孩
夏宾说过:“优秀的人不去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
一天,在西格诺·法列罗的府邸正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主人邀请了一大批客人。就在宴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负责餐桌布置的点心制作人员来说,他设计用来摆放在桌子上的那件大型甜心饰品不小心被弄坏了,于是管家急得团团转。
“如果您能让我来试一试的话,我想我能造另外一件来顶替。”这时一个孩子走到管家的面前怯生生地说道。这个小孩是西格诺府邸厨房里干粗活的一个仆人。“你?”管家惊讶地喊道,“你是什么人,竟敢说这样的大话?”“我叫安东尼奥·卡诺瓦,是雕塑家皮萨诺的孙子。”这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回答道。“小家伙,你真的能做吗?”管家将信将疑地问道。“我可以造一件东西摆放在餐桌中央,如果您允许我试一试的话。”小孩子开始显得镇定一些。仆人们这时都已经慌得手足无措了。于是管家就答应让安东尼奥去试试,他则在一旁紧紧地盯着这个孩子,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看他到底怎么办。这个厨房的小帮工不慌不忙地要人端来了一些黄油。不一会儿工夫,不起眼的黄油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只蹲着的巨狮。管家喜出望外,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连忙派人把这个黄油塑成的狮子摆到了桌子上。
晚宴开始了,客人们陆陆续续地被引到餐厅里来。这些客人当中,有威尼斯最著名的实业家,有高贵的王子,有傲慢的王公贵族们,还有眼光挑剔的专业艺术评论家。但当客人们一眼望见餐桌上卧着的黄油狮子时,都不禁交口称赞起来,纷纷认为这真是一件天才的作品。他们在狮子面前不忍离去,甚至忘了自己来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了,结果整个宴会变成了对黄油狮子的鉴赏会。客人们在狮子面前情不自禁地细细欣赏着,不断地问西格诺·法罗列,究竟是哪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竟然肯将自己天才的技艺浪费在这样一种很快就会溶化的东西上。法罗列也愣住了,他当即喊管家过来问话,于是管家就把小安东尼奥带到了客人们的面前。
当这些尊贵的客人们得知,面前这个精美绝伦的黄油狮子竟然是这个小孩仓促间做成的作品时,众人不禁大为惊讶,整个宴会立刻变成了对这个小孩子的赞美会。富有的主人当即宣布,将由他出资给小孩请最好的老师,让他的天赋充分地发挥出来。西格诺·法罗列果然没有食言,但安东尼奥没有被眼前宠幸冲昏头脑,他依旧是一个纯朴、热切而又诚实的孩子,孜孜不倦的刻苦努力着,希望把自己培养成皮萨诺门下一名优秀的雕塑家。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安东尼奥是如何充分利用第一次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然而却没有人不知道后来著名雕塑家卡诺瓦的大名,没有人不知道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夏宾说过:“优秀的人不去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你一生中能获得机会的几率很小;然而,机会却常常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把握住机会,将它变成有利的条件,而为了抓住机会,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行动起来,现在!
做机会的主人
只有懒惰的人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而勤劳的人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努力着。
软弱的人和犹豫不决的人总是借口说没有机会,他们总是喊:机会!请给我机会!其实,每个人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机会。你在学校或是大学里的每一堂课是一次机会;每一次考试是生命中的一次机会;每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报道是一次机会;每一位客户是一次机会;每一次商业买卖是一次机会,是一次展示你的优雅与礼貌,果断与勇气的机会,是一次表现你诚实品质的机会,也是一次交朋友的好机会;每一次对你自信心的考验都是一次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着上帝赋予了你奋斗进取的特权,你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充分施展你自己的才华,去追求成功,那么这个机会所能给予你的东西要远远大于它本身。想一想吧,像弗来德·道格拉斯这样一个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尚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演说家、作家和政治家,那么当今的年轻人,与道格拉斯相比拥有无限机会的年轻人,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好些呢?只有懒惰的人才是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而勤劳的人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努力着。有头脑的人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寻找出机会,而粗心大意的人却轻易地让机会从眼前飞走了。有的人在其有生之年处处都在寻找机会。他们就像辛劳的蜜峰一样,从每一朵花中汲取琼浆,对于有心人而言,每一个他们遇到的人,每一天生活的场景,都是一个机会,都会在他们的知识宝库里增添一些有用的知识,都会给他们的个人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阿诺德说:“我们所说的转折点,其实就是以前点点滴滴的积累突然间爆发出来的时刻而已。对于那些善于利用这些时刻的人来说,这些偶然间出现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在一刻不停地寻找那些所谓的“重要”机遇,希望靠一个“机会”来达到致富或者成名的目的。我们不想有什么锻炼或者做什么学徒工,我们只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我们不想学习,只想获得知识;我们不想实干,只想有巨大地收获。这就是爱默生所指出的浅薄的美国主义。
年轻的你为什么会整日无所事事地在悠哉闲逛呢?是这块士地在你们出生之前就已经没有了任何工作机会了吗?是这个星球已经不再进步,停滞不前了吗?是所有的位子都已经被占满了吗?还是所有的职位都已经有人了?是所有的机会都已经消失了吗?还是你们国家所有的资源都已经挖掘出来,都已经枯竭了?是人类已经掌握了大自然的所有奥秘了,还是你找不到什么方法来利用正在流逝的时光来完善自己,造福他人?是由于当今社会竞争太激烈太残酷,从而让你心灰意冷,只想躲在一个盒子里,得过且过地度过平凡而又卑微的一生?处在这样一个知识与机遇前所未有的时代,出生在这样一块充满机会的国土上,你怎么能够悠然地抱着胳膊,凭空等待机遇的降临呢?不要忘了,当上帝的选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受到红海的阻拦时,他们的领袖停下脚步,祈求上帝的救助,上帝也只是对他说:“你为什么向我呼喊求救呢?对以色列的子民们去说吧,他们会一直奋勇向前。”
不要等待你的机会出现,而要创造机会——就像那个牧羊的孩子费格森用一串串的珠子来计算天上的星星一样为自己创造机会,就像乔治·史帝芬在肮脏的煤矿马车旁用粉笔来得出一个数学定律一样去创造机会,直至达到成功。
所以:对于懒惰者而言,即使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毫无用处,而勤奋者却能将最平凡的机会变为千载难逢的机遇!
只同自己竞争
成功者对竞争持一种厚道的态度,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出头拔尖的机会,而别人也有。成功者主要同自己争胜,所以在自己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不对别人抱敌视和不友好的态度,也不去贬损别人。
健康的竞赛是美国人气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喜欢成功者——在体育、政治、商业、艺术等方面取得成功的人。美国自从开拓时期以来,就是靠那些拼命成名、改善自己的命运,并且取得成功的人付出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的行为实验室的欧内斯特·范德维格博士及其助手劳伦斯·莫尔豪斯博士所作的研究,证实了竞争和争取成功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比赛、运动或者任何事情当中取得成功,对于人的自尊心和幸福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取得成功不只对于一个人当时的生活质量发生影响,而且也改变了他对于未来的态度。他们发现,取得成功使人建立起自信,鼓舞士气。成功使人们感到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这本身就是一种奖赏。他们还指出,在童年时期的相互竞争当中所学会的那些需要遵守的规矩和付出的努力,乃是对在后来生活当中应付那些真正竞争的事情与场合的准备。而且,在一件事情上拼命奋斗的精神能够扩展到其他方面去,增加人们对于取得更多成就和突破自己的局限的兴趣。
用莫尔·豪斯的话说,“成功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倘若没有机会容许你表现自己的才干,使你的行为受到赞扬,或者胸有成竹地去增长自己的才能,也就没有乐趣可言了。人似乎有一种想要获得成功的需求,有一种想要考验自己能力的需求。”
对于“有竞争精神”这个概念,需要一个符合现代情况和比较通情达理的定义,其中要对合乎理想的价值多加强调。对于许多人来说,“竞争”这个词带有一种反面的意思,可能意味着采取不正直的行为,扣压重要的信息、利用别人的无知与信任或者以某种不公平的办法去达到目的。如果说起某一个人“很有竞争精神”,有时候就把他同“出风头”、“厚脸皮”、“庸俗”或者“狡诈”这些不光彩的字眼连到一起。我们都听说过“他为了拔尖恨不得把别人宰了”之类的陈词滥调。实际上,竞争与压倒某人或者欺骗别人完全是两回事,良性的竞争能够使大家都从中获益,每一个人都在竞争中发挥出最大力量,主要是同自己争胜,并且体会到一种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成功者知道,在最高的顶峰,空间是很宽阔的。
当我们受到惊吓,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劳累过度的时候,很多人都容易忘掉自身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而去妒忌我们的同事和邻居。我们由于内心深处感到失望,所以忘记掉自己的价值和取得成功的条件。我们否认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过高地估计了别人。我们过于苛刻地判断自己,消极地把自己的行动与别人相比。由于过分地自责,因而感到自己不行,贬低了自身的价值。
如果我们能够积极一些,对自己采取比较肯定的态度,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那么,我们就会把给予别人较多的关心也当成是自己的成功。肯定自己,会增加自信心和自我的安定感,用出全部力量,满腔热情地爱别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把事情做好。
而成功者对竞争持一种厚道的态度,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出头拔尖的机会,而别人也有机会。成功者主要同自己争胜,所以在自己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不对别人抱敌视和不友好的态度,也不去贬损别人。
在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非良性竞争常常突出地表现出器量狭小和怀恨结怨,想方设法给别人“出难题”,这些都是非常令人厌恶的生活方式。更糟糕的是,这种生活方式是消极的和无益于事的,它会使你忙于应付,没有时间去取得成功。
如果你愿意正视以前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错,而不采取惩罚自己的态度,那么,你是能够改正的。而且,承认自己具有人类的弱点,对自己宽厚一些,就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
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想得长远一些,不要设法靠利用别人或欺骗别人去获取一时的胜利;不要靠别人的力量出自己的风头;不要靠背后捣鬼去谋取利益。要记住自己是有高度自尊心的人,不要为一时的利益而败坏自己的价值和自豪感。
调琴师的启示
一时的改变并不就表示从此便没有问题了,你还得继续做纠正的工作,直到这个改变能成为自发性的行为,那才算是改变成功。
我曾经请了一位调音师到我家给孩子的钢琴调一调音,这位调音师还真是个能手,只见他很仔细地锁紧了每一根琴弦,使它们都绷得恰到好处,而能发出正确的音符。当他完成整个调音工作后,我问他要付多少钱,他笑一笑地答道:“这不急,等我下次来的时候再付吧!”我不解地问道:“下次?你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明天我还会再来,然后一连四个礼拜每周来一次,再接下来每三个月来一次共来四次。”
他的话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由得问道:“你说什么?钢琴不是已经调好音了吗?难道还有问题?”他清了清喉咙说道:“我是调好音了,可是那只是暂时的,如果要使琴弦能保持在正确的音符上,就必须继续“调正”。所以我得再来几次,直到这些琴弦能始终维持在适当的绷紧程度。”听完他的话,我不禁心里叹道:“原来还有这么大的学问!”那天我着实是上了重要的一课。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希望改变能维持长久,那就得像钢琴的调音工作一样。一旦我们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就得立即强化,这种强化的工作不能只做一次,而得持续到改变后的行为在神经系统中定型为止。譬如说你不能因为做过一次有氧运动便以为身体强壮了、健康了,同样地,一时的改变并不就表示从此便没有问题了,你还得继续做纠正的工作,直到这个改变能成为自发性的行为,那才算是改变成功。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比如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等,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强制自己必须在下午六点前把全部的重要工作做完,但是,你必须坚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都是这样,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改变有效。
对自己的改变负责
要对改变自我负责。若是没做好,可别怪罪别人,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是不可能改变自我的,而新的行为也不可能产生。
记得大约在四年半之前,我在旧金山进行了一次演讲。就在演讲结束,人群快散去时,有一位先生走到我的跟前,说道:“皮尔先生,你还记得我吗?”说实在的,我一个月差不多要见数千个人,对于他实在是没什么印象。接着他又说道:“没关系,你再想一想。”再仔细地端祥了他几眼后我终于想起来了,但没十分把握地问道:“你是不是来自纽约?”他点点头道:“没错。”接着我又问道:“我曾给你做过治疗,帮你戒掉了烟瘾,是吗?”他又点了点头,我舒了口气说道:“噢,那已经是好一段日子之前的事了,你还好吧?”他没答话,从裤袋里掏出了一包万宝路香烟并点燃了,然后带着一丝嘲弄的口吻说:“你失败了。”
他这一举动对我的信心伤害很大,毕竟我的事业是为了帮助人们改变自己,而我也一直相信所使用的这一套学问及方法绝对有效,但这位先生却说我的方法没效,我不由得怀疑是不是什么地方我没有做好,还是我过于自我膨胀,其实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那么强?思量一会儿之后,我问了自己这个问题:这件事对我是个什么教训?它有什么意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不解地问道,其实心里还真希望他告诉我,这完全是在一个星期之后烟瘾再犯而受不了所致。可是令我失望的是,他是在治疗之后二年半才又开始抽起来的,而我当时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便帮他戒了烟。他后来告诉我是一时兴起想来根烟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难以自拔,如今又回复到过去一天四包烟的纪录,他所以怪我乃是因为烟瘾并未根治。
我曾经为此懊悔了好几天,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我刚提到的调琴师的话,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人们的行为或情绪有了问题就可以到我这里来,而我可以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做,也能够给他们治好,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从此就不必负责。虽然我十分有心去帮助他们改变,然而我却犯了一个大错,不该把别人的改变视为是自己绝对的责任。如果我把人们的改变视为是自己绝对的责任,那么那些曾接受我治疗的人就不会对自己负责,而当他们若再恢复旧有的行为或习惯时,就会很自然地把责任推到我的头上。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是不可能改变自我的,而新的行为也不可能产生。
要对改变自我负责,若是没做好可别怪罪别人,这个责任事实上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必须确信“有些事得改变”。这里所指的改变是指“必须”而不是“应当”,我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该减肥了”、“耽延不是个好习惯”或“得跟人相处得更好一些。”像这样的话不管说得再多都不管用,因为那还是不会有多大改变。惟有当一件事被认为是“必须改变”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去做,而那样才会有高品质的人生。
其次,我们不仅要相信事情必须改变,同时还得相信“我必须推动改变”。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才是改变的主角,特别是当我们希望这个改变能够持久时,否则将来不成功就会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再次,我们必须相信“我有能力来改变”。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就不会竭尽全力去做。
如果你不具备上述三种信念却想改变,那我可以跟你保证,即使你改变了也只是暂时的。在此请不要以为我在自我推销,若是你能有一位导师(这只是个统称,也可以是一位专家、教练、医生或顾问,只要他有帮助别人成功改变的经验)来帮助你,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不管你想怎么改变,最终还是只有你自己才是推动的主力。
你每天都可以有48个小时
那些能干的人,在做许多事时都有一套工作哲学,就是不全理会每一细节。只要你愿意,你的一天将是48小时,而不是24小时。
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够对你的冒险衷心说:“是!”不一定要完全知道细节才采取行动。有许多成功者不相信做任何事都得完全清楚细节,他们知道什么是必须知道的,而不让细节拖慢前进的脚步。
那些能干的人,在做许多事时都有一套工作哲学,就是不全理会每一细节。只要你愿意,你的一天将是48小时,而不是24小时。
时间就是资本。命运之神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多不少;但成功女神却是挑剔的,她只让那些能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的人接近她。下面就是她的助手——时间使者——透露出来的成功秘笈:
直奔主题。聪明人要远离琐碎,保持焦点。由于我们一次只能踏上一条船,“船”的选择便显得格外重要。为此,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要保持焦点: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西屋电脑公司总经理迪席勒办公室门上的标语是:“不要带问题给我,带答案来。”
80/20原则。要把精力集中在最出成绩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只要你细心地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80%的帮助来自于你20%的朋友,与此同时,你投入的80%的精力却只得到20%的收益。我们常常是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在并不很重要的地方。一位年轻的推销员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他仔细分析了他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来自于20%的客户,但是他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他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赚了1000美元。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并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主席。
现在就做。当一位企业巨子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只说了四个字:“现在就做”拖延或者推迟开始是大量时间被浪费的主要原因。许多人习惯于“等候情绪”,也就是花费很多时间以“进入状态”,却不知状态是干出来而非等出来的。记往,栽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是现在。
“不得不走”。不要被无聊的人缠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学会说“不”,他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成功的人大多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敢作敢为,敢于说“不”。他们的心里有一个闹钟,当“不得不走”时,它就会及时地响起。他们懂得限制时间,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脱口秀明星拉瑞·金说:“我发现在生命中得到的愈多,不论是职业上或金钱上,你就可以挑选得愈挑剔,我现在已经没有非去不可的午餐了。”
集腋成裘。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时间很不为人注意,其实这些时间虽短,但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做一些事情。比如等车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下一步的工作。成功不是摸大奖,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需要心平气和的等待。
提前休息。在疲劳之前休息片刻,既避免了因过度疲劳导致的超时休息,又可使自己始终保持较好的“竞技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好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节约时间的要素,没时间休息的人,早晚会有时间生病的。
尝试变通。不要固执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把问题记下来,让潜意识和时间去解决它们。这就有点像踢足球,左路打不开,就试试右路,总之,尽量不要“钻牛角尖”。切记,你解不开的结会吃掉你越来越多的时间,直到你学会变通改一种途径为止。
学会速读。大多数书籍并不值得从第一页开始逐页细读,一般而言,一部300页的图书有20页可取的内容就很不错了,我们任务就是把有价值的这部分内容“检索”出来。在这个信息时代,速读的能力,或者说迅速抓住要点的能力已显得十分重要。读书如此,“读人”也是如此,你必须很快甄别出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敌人。
说做就做
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
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讲来跟大家分享:
“顺利进入这家单位的复试,我反而感受不到一丝轻松,因为我发现对手实在是太优秀。而这家单位招聘的业务主管,只能是一人。”
工作人员对我们说,总经理让你们去8楼一趟,805房间,他在那里等你们。
我和我的竞争者几乎同时走到了电梯口。天!人真是太多了,有跑业务归来满脸大汗的小伙子,有一脸焦急的客户,把两个电梯口堵得水泄不通。一拨人进去,又一拨人过来。照此速度,没有十分钟是上不去的。‘我可要上去了。’焦急万分的我对站在最外面镇定自若的对手说。‘你的意思是……哦!’他一下明白了,颇有风度地说,‘请便吧!’很显然,他怕登楼的狼狈模样影响了他的形象。
1楼、2楼、3楼……爬到8楼时,我已气喘吁吁,抹去额上的汗水,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我推开了房门,然后和总经理礼貌地握手问好。‘你是步行上来的吧!’总经理看了一眼我微笑地问。
我只得点头,心想完了,还是给瞧出来了。这时,门外,响起了有节奏的敲门声,是我的对手。他与总经理谈笑自如地闲聊。
三天后,我接到了那家单位的通知,并如愿以偿地担任了主管职位。然而,太优秀的对手却意外地落选了。
当我诧异地问及个中缘由时,总经理微微一笑说:‘原因很简单,你比他快了5分钟,在成功的路上,这就是输和赢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你在行动,而他却在等。’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每一个行业的领导人物都认为第一流的人才非常欠缺。根据可靠的材料,社会上仍有许多高级职位正在等你。有一个主管曾说,资历很好的人实在很多,但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即贯彻的能力。
每一个工作——不论是经营事业、高级推销工作或科学、军事、政府机关工作——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人来执行。主管在聘用重要职位的人才时,都会先考虑下面这些问题,然后才决定是否聘用。这些问题包括:“他愿不愿意做?”、“他会不会坚持到底把事情做完?”、“他能不能独当一面,自己设法解决困难?”、“他是不是有始无终,光说不做的那一种人?”
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设法了解那个人是不是“说做就做”。
再好的新构想也会有缺陷,但是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如果确实执行并且继续发展,都比半途而废的好计划要好;因为前者会贯彻始终,后者却前功尽弃。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话,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
请你想想看,世界上每一件东西,从人造卫星到摩天大楼以至婴儿食品,都是由一个个想法付诸实施所得的结果。
当你研究“人”(包括成功者与平庸之辈)时,会发现他们分别属于两种类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动,我们称之为“积极主动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动,我们称之为“被动的人”。
仔细研究这两种人的行为,可以找出一个成功原理:积极主动的人都是不断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为止。被动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会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他证明这件事“不应该做”、“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了”为止。
积极主动的人与被动的人之间的差别,从小地方就看得出来。积极主动的人(以下简称A先生)计划好一个假期,就真的会去度假;而被动的人(以下简称P先生)也计划好一个假期,却拖延到明年再打算。A先生认为应定期参加教堂的各种聚会,结果他真的做到了;P先生也认为应该定期到教堂聚会,但他会找出各种办法来拖延。A先生认为应该写一封信给一个人来恭贺他的成就,他真的写好并立刻交寄;p先生却找了一个好理由来拖延,结果一直没有写。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会在大事上表现出来。A先生想要自己创业,结果他说做就做;P先生也想创业,但他总在最后关头发现“为什么不该去做”的“好”理由。A先生已经四十岁了,他很想换一个新工作,结果他真的去做;P先生也一样,但他一直犹豫不决,以至于什么事也没有做成。
他们的差异也会在各种行为上表现出来。A先生想做就做,因而获得自信、安全感、独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P先生不会想做就做,因而永远度日如年。
主动的A先生会成就许多事情;被动的P先生很想做事但不会真的去做。
人人都想变成“积极主动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
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许多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当然,我们必须追求完美,但是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如果你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