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孙摇头,让管家将画拿给他们,道:“整幅画的色调太过压抑。美人艳丽,醉酒娇憨,明明是令人心情愉悦的取材,却用暗红做主色……”
“红色之所以会变暗是因为那本就不是颜料,而是做画之人的鲜血。”
苏浅说完这话,便将管家递来的画卷扔在地上,脸上有淡淡厌恶。
陈王孙讶然,望向她:“你是说,这画上美人的红色锦衣是李南枝用自己的血染的色?”
苏浅点头。
那画卷被她扔在脚边,她甚至不再朝画卷看上一眼。洛卿尘知她所厌恶的不是那血本身,而是那用自己鲜血作画之人的恶毒用心。
叹了口气,洛卿尘道:“我们知道刘尚书和另外两位枉死之人的死因了,多谢王爷。这画如同王爷所说,乃不祥之物,王爷若是顾惜府上之人性命,还是尽早烧掉的好。”
“这画自然是不会留下的,但其间款曲还望宋御史说明。”陈王孙道,对于前朝圣手传世名画沦为杀人工具的原因更加好奇起来。
“关于李南枝,王爷定然知晓其生平。此人怀才不遇,六次殿试落第,锋芒被挫,便郁郁寡欢起来。他一生穷困潦倒,后半生靠妓女接济,落宿在破庙里,很是凄惨。”
陈王孙点了点头,李南枝死后,其画作水涨船高,对于这个前朝画家的生平世人也多有考究作传的,是以他并不陌生。
洛卿尘继续道:“李南枝或许不是做官的料,但其丹青自成一体,于领悟先贤之外还加了自己的创想,殿试之后便开始以卖画为生。世人当时追捧吴孟福、逍遥子之流,对他的画作并不买账。李南枝的画便都卖与贩夫走卒,许多被用来糊陋窗,擦桌台,甚至成为如厕的草纸。附庸风雅的文人骚客对其嗤之以鼻。他一生做了上千幅画,却在临死前将所有存稿付之一炬,现在世间留存的只有一些底层贫民保留下来的残卷和这幅完整的《美人醉酒图》了。”
苏浅眨了眨眼睛,浅色的瞳孔里露出复杂的神色:“谁曾想世易时移,李南枝死后,他的画作才被世人所解读,其间妙处也被大家们啧啧称赞。作者已死,残留的那些孤本变成了有价无市的宝贝,今朝都以能得一幅李南枝丹青为人生幸事。”
陈王孙听他们说完,点头道:“世事变迁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洛卿尘笑道:“一个怀才不遇,自恃清高却一生都活在别人耻笑中的才子,多数都会变得愤世嫉俗。李南枝尤其是这样。他的后半生生活在对世界的仇恨中,满腔热血变成怨恨的毒汁,这些都体现在了他后半期的画作中。而这幅《美人醉酒图》……”
洛卿尘顿了顿,见大家的视线都望向那被弃置在地的绝世丹青,弯了弯唇:“便是他对后世之人的诅咒。”
管家大惊,后退了几步道:“这画上被下了咒?怪不得所有跟此画有关联的人都不得善终……”
朝廷钦差到来之前,陈王孙已经派他去查了有关此画的始末,知道这画本为十四坊名妓柳烟所有。后烟柳与刑部某小吏狎昵之时,拿出炫耀,小吏心起妒意,使了点手段将画抢走。当日晚上,两人相继暴毙,刑部尚书刘长春去调查此事,趁人不注意将画卷从小吏溃烂的手中拿出,据为己有。隔了几日,刘长春身死,死相与柳烟和小吏相同。侍卫长廖青河见此画乃前朝丹青大师遗迹,举世罕见,正逢陈王孙大婚在即,存了讨好的心思,将画奉上。这副受了诅咒的画卷便辗转到了王府,不知是否会给府上之人带来厄运。
“不是毒咒,不过论恶毒,也相差无几。”苏浅道。
“此话何解?”陈王孙望向两人。
洛卿尘道:“王爷可知李南枝因何而亡?”
陈王孙道:“传言说他容貌尽毁,藏身寺庙,抑郁而终。”
洛卿尘点头:“容貌尽毁乃是实情,据最后见到他的人说,李南枝浑身溃烂,原本俊秀的面容也塌陷下去,如同腐朽的树木,只在骨骼上覆盖了一层皮肉。”
陈王孙皱眉。老管家喃喃:“浑身溃烂……”
“这跟柳烟和刘长春的症状吻合,难道是……”陈王孙长眉紧锁,望向地上画卷的目光中带了丝厌恶。
“正如王爷所想,是传染。”洛卿尘拱手,“李南枝晚期患上麻风病,做这幅画的时候知道自己熬不过那个夜晚,便将手伸入塌陷的胸膛,锋利的指甲剜出自己的心脏,用带有麻风病毒的血给自己的画作染色。”
在场众人无不悚然,试想那凄风苦雨的寺庙中,李南枝枯槁的身子勉强支撑自己站立,用毛笔沾着自己满是病毒的血液,一笔一笔描摹着杨美人的盛世红妆。那满腔的恶毒、病态与扭曲的灵魂令人毛骨悚然。
苏浅闭上眼眸。败落的苦竹寺内,残灯破罐,独眼的神佛残忍地讥笑着碌碌众生。李南枝枯瘦的右手支撑着腐朽的案桌,奋笔疾书。冷风起,掀动破旧的黄色幡幔,吹乱李南枝额边枯黄发丝。
寺外,漫天烟雨中,站着一个青衣女子,长发翻飞,如同鬼魅。她拿着一把与身上衣服同色的纸伞,深深望着庙内案桌后的男人。
画面碎裂在这一刻。苏浅缓缓睁开眼睛,那代表着邪恶与嗔念的画卷正逐渐在火光中化作灰烬。
老管家将那害人的画作焚毁,仍旧止不住叹息。
“这李南枝实在是心胸狭隘之人,他用毒血作画,但后世得到这幅画的必定是欣赏他画的人。这样岂不是伤了那些喜爱他的人的心。”陈王孙道。
洛卿尘笑而不语,将手中药包递给老管家,道:“这些是祛病的药草,文火熬上三个时辰,分给府上接触过此画的人服用,可杜绝麻风病毒传染。”
老管家领了药,急忙命人下去煎服。
“此间事了,我等也告辞了。”洛卿尘弯腰,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