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5700000008

第8章 解读弟子规(八)谨之一

画外音: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那么,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小孩子来说究竟有什么用呢?对此,《弟子规》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要想培养一个严谨的生活态度,孩子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钱文忠:

接下来我们讲《弟子规》“谨”这个部分,起首的四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适当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你要珍惜此时眼前的一分一秒,你不要想,没事,我今天不珍惜了,明天我加倍找回来。有这种想法,你基本就惜不了时,要“惜此时”。很多著名的学者,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珍惜时间的,时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能够用来工作的时间都是差不多这点份额,那么就在于你,第一,会不会利用时间?第二,会不会挤出时间?珍惜光阴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延长,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画外音: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钱文忠:

接下来《弟子规》要求孩子们爱护生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基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晨起来要洗脸,还有兼漱口,上洗手间回去以后你总归要洗洗手的,对于这四句话唯一一个要解释的,或者说唯一一点会引起大家的疑问的是什么呢?也许朋友讲古人为什么说“兼漱口”?古人为什么不刷牙?漱漱口就行了吗?这个没办法,因为古人没有牙刷,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刷牙的习惯,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人最早是用齿木,一种杨木比较软的木头,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把这个木头在嘴里嚼,像嚼口香糖一样,达到刷牙的目的,我比较怀疑,这个东西我觉得比较怪,还有一种说法是拿这个木片用嘴先给它咬一咬,咬软了以后刮牙齿,但是古人又有比我们讲究的,为什么?用齿木还得刮舌苔,我们是到这几年才认识到,现在也有这种牙刷了,可以刷牙也可以刷舌苔的,也是这几年才开始流行,古人有刮舌苔的习惯。

画外音: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穿衣戴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人人都会。可是,《弟子规》为什么要用大段的篇幅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呢?在中国古代穿戴整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钱文忠:

《弟子规》讲,“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有的都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紧切,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因为古人的袜子跟我们今天不一样,古人的袜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这四句要求我们在今天从年轻人很多戴帽子的,帽子有各种各样戴法,但是很少看见戴正的,基本上是歪的,明明是一个帽檐他戴到脑后面去,或者戴到这边,不戴正,衣服上,钉满了无数的闪闪发亮的扣子,但不是拿来扣衣服的,基本上是看的,前面反而是咧开的,《弟子规》要求有扣就得纽,现在很多年轻朋友的衣服扣眼比扣子少得多得多,没法扣的,那么鞋子,袜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袜子耷拉着,鞋子趿拉着,反正都比较大,大概因为我们一般都不习惯穿小鞋,所以鞋子穿小的没有,但是基本上都穿大。我最近前一段还看到有人穿袜子时一只脚一个颜色,袜子颜色不一样,我还看到过穿鞋,两只不一样颜色,这个也是很奇怪的。这样一种时髦的风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们的老祖宗从地下请出来,你请十个出来,能够给吓晕十一个。一看,怎么这样了已经?十个吓晕了,十个里边难保有一个胆儿比较大的,吓回去再回来看一次,还得吓晕。时代不一样了。《弟子规》讲的是古人对着装的基本要求。

画外音: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的要求,被中国古人视为衣冠整齐的基本标准,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为此牺牲生命。那么,究竟什么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为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而丧命呢?

钱文忠:

比如我们知道子路是孔子弟子当中很特别的一个,在《论语》当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一处,他在孔门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我们传统当中流传着很多和子路有关的故事,百里负米,列为孝敬父母的典型,子路孝敬自己的妈妈,又没什么钱,他听说别的一个地方,一百里以外的米比较便宜,子路很有力气,跑了一百里路给妈妈背回来了,叫百里负米。还有一个闻过则喜,这是讲子路的,我们听到别人批评一般都不高兴,你批评我干嘛?你怎么今天又说我啦,现在年轻朋友很多这样说,怎么有说我?子路只要听到说我马上改正。只要真的是错,闻过则喜。

这是一个非常勇武的人。子路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比较特别,从小就是“性鄙,好勇戾,冠雄鸡”,他从小就是力气很大的一个人,所以他的打扮也跟孔门弟子不太一样,他头上戴着鸡冠帽,很勇武像公鸡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的头徽上不是老有这个东西吗,很勇武的,佩着剑,佩这种很勇武的东西,很厉害,他很鲁莽,但是很忠诚。他在孔门弟子当中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人,因为还是孔夫子的驾驶员兼保镖,他是给孔夫子赶马的。孔夫子因为有了这个学生以后,这是孔子自己讲的,我有了子路以后好像欺负我的人少了,因为孔夫子经常会被人骂,当时很多人骂孔夫子,子路一听,来,你骂?骂,我就揍你,他脾气很大。所以这样就没人敢去骂孔夫子,孔夫子对子路也很信任,孔夫子讲如果有一天道不行,我做一个小木筏子我走,到海里边去,孔夫子讲如果发生这件事情的话,如果我到这步境地的话,大概只有一个人会跟着我,就是子路。

由于子路是一个非常特殊性格的人,所以有的时候也只有他敢批评孔子,孔夫子,子见南子,这非常有名。孔夫子到一个国家去,看见一个国君的夫人,国君的夫人在当时名声不好,很漂亮,很妖冶,但是孔夫子大概是想能够利用这位夫人的关系能够接近国君,把治国的道理教给国君,所以犹豫了半天他还是去见了南子。“子见南子”是一个千古的大事情,子路生气了,这老师,你怎么能去见这么一个女人啊?很不高兴,跟孔夫子说,逼得孔夫子朝天赌咒,孔夫子赌咒不太多的对学生。说我就是为了给国君讲治国的道理,才去接近南子的,如果不是的话,老天罚我啊。老天罚我啊,孔夫子还当着子路的面赌过咒的,这么一个人。

那么可爱的人,那么有才华的人就是死在了帽子上。有一个国家内乱了,子路又看不过了,子路要去骂这些乱臣贼子,结果有一个乱臣贼子手下打的时候,一枪把子路的帽子给打歪了。一般人你把我帽子打歪了,已经很危险了,我肯定跟你打都来不及,我拼命啊。谁知道,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说我可以死,但是我帽子不能打掉啊,所以他把手上的家伙放下来,去把帽子给系好,这么一弄被砍成肉酱了。子路死就是因为帽子,所以“冠必正”对古人来讲是很要紧的。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传统当中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有个晋文公,也很有名,这是古代中国一个很有名的国君,打仗的时候,打着,打着,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带松了,他居然把手上的武器放下来,在战场上蹲下来,先把鞋带给系好。这个都在古籍当中留下记载的,那么还好他是个国君,他不是一个一般人,他旁边有很多护卫,如果像子路一样,他也会被砍成肉酱。所以古人来讲对这些着装的要求非常明确。你尊崇这样的要求,养成这样的习惯,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是给予赞美的。为什么要这样?你如果不讲究这些会怎么样?

画外音: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中国古人,对于衣冠整齐的重视,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无法理解。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把衣着是否整齐看得如此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着装习惯,又会怎样呢?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钱文忠:

在古人来讲对着装的要求非常明确,你遵从这样的要求,养成这样的习惯,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是给予赞美的,为什么要这样?你如果不讲究这个会怎么样?如果你从小不养成一个比较好的着装习惯,那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无论是你的上级,你的师长,或者你的同事,都不会对你有好印象。现在课堂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很暴露,浓妆艳抹,帽子戴得不像帽子的样子,鞋子穿得不像鞋子的样子,衣服该扣的不扣上,这种情况都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比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的衬衣,当然不必像《弟子规》要求说的有纽必结,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衬衣两三个扣子不扣,你会作何感想?轻的说这个人不修边幅,重的说这个人流里流气。相反,如果你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衣服穿得很得体,扣子该扣的都扣好,鞋子该系鞋带的都系好,那么,在课堂里,你就会给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去找工作的时候,也会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跟大家交往,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这个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这个习惯就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弟子规》不仅对孩子怎么穿衣服做出要求,而且对放衣服也做出了要求。你在家里归置衣服要讲规矩,要放在合适的地方,要有固定的位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活习惯。所以《弟子规》接着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你放你的帽子和服装,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要到处乱塞,以免把衣服搞脏了,把环境搞得很乱。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有这样的场景:有一个人要出门了,妈妈心疼自己的孩子,或者一个女孩子爱上一个男孩,临行之际,都要端出一个托盘,托盘上面是一套衣服,衣服上面放着一双鞋。但是古人是不会这么干的。怎么会这么放啊?鞋子怎么能放在衣服上面?又不是手套。它一定是另外一个托盘托一双鞋,再一个托盘托一身衣服,或者把衣服搭在鞋上。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理解古人的这种规矩,古人认为帽子是戴在头上的,鞋是踩在脚下的,是绝对不能把鞋和帽子放在一起的,他们非常讲究这些,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样的位置。

今天好多孩子是不注意这一点的,因为他们的衣服都是由父母帮着整理,环境好一点的家里还有保姆帮着整理,所以他们从小养成了乱扔衣服的习惯,今天找不着帽子,明天找不到鞋子,这个事情很常见。我因为和学生接触比较多,就发现有个学生平时衣着搭配都很好,规规矩矩的,突然有一天让你觉得很刺眼,比如说夏天穿了一件比较厚的衣服,或者冬天穿了一件比较薄的衣服,我说怎么回事?老师,衣服找不着了。那么在今天,我们房子大了,生活条件好了,衣服也多了,特别是孩子衣服多得不得了,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好像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古人认为这不是借口,这是一个生活习惯,从小要养成。

古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找不到帽子,找不到需要穿戴的衣服,很有可能会发生一件大事。齐桓公有一次喝醉酒了,酒醒以后突然发现帽子没了。可能齐桓公也只有一顶帽子,古代的国君不像我们想的这样,或者他丢掉的是国君那顶冠,他只有一顶。一般我们会怎么办?帽子掉了嘛,我随便戴另外一顶帽子出来见人好了,或者我不戴帽子,包块头巾。齐桓公不是这样,他感到巨大的羞耻,三天不上朝,躲起来了,谁找他都找不着。这个时候,各地的饥荒消息都报上来了,丞相管仲不敢做主,就去找齐桓公。齐桓公因为帽子丢了,谁都不见,觉得很难为情。管仲只好下令,开仓放粮,把粮食自作主张发下去了,老百姓很感谢管仲,认为遇到了一个贤相。后来知道这情况以后,齐国就开始流行一首歌谣:国君啊,国君啊,你的帽子何时再丢啊?你丢一次就放一次粮。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衣装的整洁,除非是特殊情况,不要去弄污你的衣服。在古人眼里,这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画外音:

在古人眼中,衣帽是否干净,穿戴是否整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因此古人往往会通过穿衣戴帽来观察一个人。那么,穿衣服和修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通常人们会从衣着的哪些细节,来观察一个人呢?

钱文忠:

古人极其重视修身。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从一双鞋子的角度去看修身对人的重要性。在《德育古鉴》里,有一个人叫张瀚,他在都察院任职,都察院好比我们今天的检察院,很重要的机关,他非常能干,是个人才。当时的台长,非常重视他。但是,怕他像有些人那样,虽很有才华,后来却走上了歪路,所以就想敲打敲打他。这个台长,就找了一次张瀚,两人闲谈。他说:哎呀,小张,你真的有才华,非常好。昨天下朝的时候,我碰到一件事情,我走到街上,看见前面有个人抬轿子,我注意到轿夫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干净。从东头走到西头,小心翼翼,都挑干净的地方走。因为他穿的是新鞋子,所以这个轿子抬着非常稳,鞋也没弄脏。当他走到西城,拐弯向南走的时候,一不小心,这个鞋子被旁边飞驰而过的马车带起来的泥水给搞脏了,新鞋子一下子变成脏鞋子了。于是这个轿夫,肆无忌惮,到处乱走,专门找泥坑踩,这个轿子越抬越颠簸,我看坐在里边的人颠得够呛。听到这,张瀚马上就说:台长,我明白了,您是用鞋子来告诉我一个道理,这是修身的要道,一个人千万不能失足,一旦失足,恐怕就会无所不做。这个故事说明古人绝对不会仅仅把鞋是不是跟脚,是不是干净,看做一件不重要的生活小节,他要从中观察你有没有一种意识,有没有一种修养,有没有一种戒慎戒惧的态度。

今天如果有一个人,拜见一位领导或者拜见一位尊长,最注意的是头和脚。而过去注意的是戴没戴帽子,后来大家不戴帽子了,就注意头发是不是整齐。所以有一个词叫“噱头”,这件事有没有噱头啊,这是南方话,但是现在普通话里也很流行,就是要讲头要弄好。还有一件事情,注意脚,你的鞋是不是干净,你的鞋有没有破个洞。这叫什么?蹩脚。现在有的时候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做得真蹩脚,这个人为人真蹩脚,其实跟脚并没有关系,也许这个人脚很好。但是,有的时候你到一个场合,鞋很脏,到别人家里,或者到别人办公室,鞋子有一个洞也不去补补,别人就认为你这个人修养有问题。你不注意小节,你怎么会做得好大事。当然也有人讲,不拘小节,可以成大事,这是对极特殊的人而言,一般的人从小应该养成注重小节,注重细节的习惯。

画外音:

《弟子规》在要求孩子穿衣戴帽要整齐,放置衣服要有序之后,进一步教孩子如何选择衣服。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在选择衣服的时候,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这个原则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是否适用呢?

钱文忠:

《弟子规》定下的原则是:“衣贵洁,不贵华”。就是绝对不赞成衣服要华丽,而是要整洁。古人对于衣服过于华丽,总的来讲都是反感的。传统认为,就算是贵为帝王,你也应该以《弟子规》这种要求为美德,不要以华丽为贵,要以整洁为贵。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很多人认为这个皇帝值得我们同情。崇祯被同情有好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当有人把他的遗体从树上解下来下葬的时候,大家发现,原来他身上的袍子有补丁。那就说明,这个皇帝还是比较节俭的,不是一个很奢侈的皇帝,他是一个多少让人产生一点同情心的亡国之君。

在历史上,像崇祯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还有唐肃宗。有一天,有一个叫彭泽木的臣子去歌颂这个皇帝,当然如果皇帝比较节俭,臣子一般都会努力地去歌颂,希望皇帝能够朝着这条道走下去,这样对整个国家,对人民来说都有好处。所以这个臣子就说:哎呀!皇帝,你真好,真节俭。歌女跳舞的时候,都没有华丽的衣服和装饰,你真节俭。唐肃宗被臣子夸得很高兴,就把自己龙袍的袖子伸出来,让这个臣子看:是啊是啊,你看,这个龙袍都洗过三次了。对于一个古代帝王来讲,一件衣服洗过三次就算很节俭了,不能拿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评论。

除了整洁以外,还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称,即“上循分”,要和自己的家庭情况相称,和自己的身份相称,我们今天是能够理解的。比如,一个年轻学生,还没有踏上社会,还没有工作,你在大学里上课,天天西装笔挺、领带森然,皮鞋擦得锃亮,一般大家会觉得不妥当,因为这和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学生干干净净,比较简洁,能够尊重课堂教育的氛围就可以了。又比如有些女孩子,把晚上出席晚会穿的露背礼服穿到办公室去,毫无疑问谁都不会觉得合适。反过来也是这样,比如朋友聚会,大家高高兴兴,很轻松,到钱柜里去K歌,你突然打着一个领结,穿着个燕尾服去了,大家会认为你是在这里工作的,做服务生有这个要求,总之觉得你很奇怪。而一个人如果穿衣服和自己的身份相吻合,会给大家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大家会认为你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你非常明白自己的身份,那也意味着你对自己这个身份底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尽哪些责任,都比较清楚,说明你头脑比较清醒。如果你乱穿,穿的跟自己身份不相符,大家要么觉得你这个人心太野,要么觉得你这个人有妄想,要么觉得你脑子不清楚,这都不好。

“下称家”,过去是有等级制度的,比如谁能穿绸缎衣服、丝绸衣服?当了官的,有功名的人才能穿。你是商人,就算是亿万富翁都不许穿的。到了很晚期,中国传统社会乱了才可以穿。比如,一个女孩子,谁可以穿红颜色的鞋子?绣花鞋,现在谁都可以穿,到百货公司买一双,红的,我还一只脚红的一只脚绿的呢。古代妇女一定是自己的丈夫有秀才以上功名,才可以穿;你不穿,别人不会觉得你谦虚,会觉得你很怪。如果一个女人明明知道自己丈夫不是秀才,却穿一双红鞋子,重者要被告官,要究办的,轻者觉得你疯了。过去的女性,谁能够穿红的裙子?也有讲究的,一定要是夫人、太太。但今天我们当然没必要有这种等级观念,只要和自己的家庭情况比较吻合,还是应该纳入我们的考虑当中的。比如如果父母收入比较高,或者家庭条件比较好,那么孩子穿衣服稍微好一点,只要和你的身份相符,那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经济状况不允许,你却拼命要找贵的、很好看的、很华丽的衣服穿,这毫无疑问是不妥的。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现在有好多这样的故事,因为虚荣,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条件,但是非要这么大方,完全不顾实际情况,要华贵,引发出多少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提倡《弟子规》里边”衣贵洁,不贵华”这样一个原则;”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来考虑,把传统当中好的部分继承下来,还是值得我们遵守的。

我们平时讲,衣食住行,《弟子规》前面这个部分讲的是怎么穿衣服,衣服应该怎么穿,应该怎么放。接下来毫无疑问,就要讲到食的部分。在吃饭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有什么规矩?应该避免什么?这个请大家听下一讲。

同类推荐
  • 勤勉好学

    勤勉好学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

    书稿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但却丝毫没有放松的感觉。也许,是我还无法在短时间里从写作的兴奋抑或思维的快乐中解脱出来;也许,这薄薄的纸页根本承受不起太多的希望和期待,因为过程远比结果更复杂,更精彩,也更值得缅怀。每当想起在平西生活的平淡而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想起在宿舍里在那台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作的每时每刻,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增加传统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有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很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 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

    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

    回族有自己的语言吗?其特点是什么?本书以详实的资料回答了这个许多人都关注的问题。
  • 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22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热门推荐
  • 白色杀戒

    白色杀戒

    每个人活着都需要理由,活着的理由,活着的动力,而我没有,我的出生就是为了毁灭,那么正好,就为了毁灭一切而活着,活着毁灭一切,只有毁灭了其他人,我才能毁灭自己。
  • 兵器之眼——雷达

    兵器之眼——雷达

    雷达所起的作用和眼睛和耳朵相似,当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雷达差别在于它们各自占据的频率和波长不同。
  • 道源临

    道源临

    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前生与你擦肩,今生护你一世!林毅为此入仙道,为护道者,道源临!故事又将会是如何。。。。
  • 蔷花白:情言难书

    蔷花白:情言难书

    曾经,她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做一个普通人,普普通通的活着,过正常人的正常日子。但奈何她身患重病,在被病魔折磨二十年后,只能绝望的选择离开。但上天还是没有放弃她的,赐给了她重生的机会,还拥有了一副健康的身体。这一生,她要放肆的去活着,去爱,去笑,去发光。她要尽情的享受暖阳,柔弱却坚韧,美丽而善良,在这一生如同蔷薇一般骄傲的盛放。却遇见了他,清雅如菊,淡漠如莲,如浩渺苍穹,又似晚空皎月,那光芒灼痛了她的眼。她渴望阳光,她趋之若鹜,却一次次被伤害的支离破碎体无完肤,痛的连呼吸都成为了奢望。而万水千山都已成为过去随风飘远,她才猛然察觉,以前发生的一切都是错误,受伤最重的那个人,从来都不是她……
  • 请辞

    请辞

    顾希嫁给了程凌骁后,恩爱美满。“顾希,我要上你!”“三个月以后吧!”晚上睡熟的程凌骁突然听见顾希嚷着饿,要吃饭,他气哄哄的下了楼,过了一会儿,他端着一碗面上了楼,递到顾希的手里,“吃!”怀孕九个月的顾希砸了房子里所有能砸的东西,当初她眼里的星光已然不再,只有浓浓的绝望,“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后来顾希扔下了他们的孩子远走他乡,之后杳无音信。···你爱不爱我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不想爱你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真是极品男神

    我真是极品男神

    江男一直有个伟大的梦想,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捡到钱了,可惜活到了二十九岁他连一毛钱都没捡过,因为他是个近视眼。这天老天突然开眼,丢了块仙玉让他捡到,通过仙玉可以修仙,还可以获得各种稀奇古怪的仙术。于是,一个臭吊丝开始踏上了他的极品男神之路!
  • 万界程序员系统

    万界程序员系统

    三月二十日凌晨,已经持续一周奋斗在电脑前的王林,长出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熟练的按下了debug的图标,屏幕中央赫然出现了一个小老头,而原本是代码的界面,被一张转动的太极图取代,太极图的四周围绕着转动且不知是何种语言书写而成的文字。“卧槽,电脑中毒了?不会吧!”
  • 光阴似贱

    光阴似贱

    小武秀气瘦弱,身世凄凉,她家贫,幼年失母。于是在山清水秀墟里上炊烟的乡下,两个孤单的小孩子遇见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就是大神本神

    我就是大神本神

    一半是光,一半是影。光影之间,夹缝生存。十年的心理咨询师生涯,苏且一直都认为她才是最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在尝遍了人世间的“恶”后,于三十岁被发狂的来访者刺入心脏,无效治疗死去,结束了她纠结痛苦的人生。前世罪恶的根源,不过“钱”之一字。重生后,她把目光盯向了即将发布的全息游戏《光影》。这个前世作为她消遣娱乐,历经十年而不衰的游戏。苏且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游戏一样,一半面向太阳,一半隐于黑暗。”“我不能说我是太阳,但是我能做到一个人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