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请訾。
《弟子规》在泛爱众的篇首就提出了凡是人,皆须爱。那么这种爱到底是哪种范围和意义的爱呢?我们又改怎么爱除了亲人朋友以外的人和世界?对那些不如自己或者比自己强的人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请继续收看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第十七集“泛爱众之一”。
钱文忠:
《弟子规》紧接着信的部分以后开始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哪一个部分呢?我们后来,我们在现在讲解《弟子规》的时候把它分成各个部分。《弟子规》本身并没有这个区分,这个部分我们把它叫做泛爱众,起首就是非常感人的四句十二个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为什么说它感人?请问难道作为人类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共享一片蓝天,共居一块大地,难道我们不应该相互爱吗?
我们在今天讲到《弟子规》这里的时候,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尽管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但是对于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地下的万物也是强调应该有爱心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不大强调征服自然的,我们虽然有人定胜天这样的话,这是一部分,传统的一部分。传统的主流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我们知道西方的文明和东方的文明有区别,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西方的文明就非常强调人要征服自然,征服大海,征服高山,把地底下的资源挖出来为人类所用,今天的后果大家已经看到了,当然不是说这么做没有它的积极一面,当然有好处的。如果没有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那我们人类的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但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儒家这种爱的精义,爱人当然没问题,而天同覆,地同载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别的万物。我们也都要爱。这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是特别重要,所以爱人的故事我不想跟大家讲,我只想跟大家讲爱动物的故事。而由爱动物的故事,由一个人对待动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某种东西。
怎么被别人认同,鲁国有一个国君去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他就派自己一个臣子,这个臣子姓秦,准备叫这位秦先生先把这只小鹿带回去,准备晚上杀了吃。结果这位姓秦的臣子走到路上就发现有一只母鹿一直跟着他,而且不停地在叫,这位秦先生不忍心,他想我们国君抓到了这只小鹿大概是这头母鹿的孩子,妈妈在后面叫,叫的他不忍心,他就把这只小鹿给放了。这位国君打完猎回来准备把这只小鹿杀了吃,他准备要吃这只鹿。然后就问这个姓秦的臣子说我的鹿呢?这位秦先生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所以大王我就私自把小鹿给放了,让它跟着自己的妈妈走了。鲁国的国君当然大怒了,我辛辛苦苦地了一天猎,本来满怀欣喜准备回来享受我这个猎物的,你这个臣下把我的猎物给放了,他就把这位姓秦的先生赶出了鲁国。
驱逐出去,故事精彩就在后面,一年以后鲁国的国君想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国之储君找一位老师,这个时候他又想到了一年前被他赶走的秦先生,就派人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回来,身边的人看不动了,说大王这个认不是原来得罪过您的吗?私自把您的猎物给放掉了吗?现在您却让他成为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位鲁国的国君一看并不昏庸,脑子很清楚。他说他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杀死,何况是对人呢?请这样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来教我的儿子我才放心。所以这个国君是通过秦先生对一个动物的爱,看到了他对万物的爱,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位理想的国君,能够爱人民,能够爱万物。所以他就放放心心地把儿子交给这个当年得罪过自己的臣子来教育,这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画外音: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着,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坏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的亲人,对天地万物都应该如此,这样的仁爱之人才能真正的仁着。那么接下来《弟子规》说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人应该最重视什么?究竟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呢?
钱文忠:
我们现在都习惯把孩子打扮地山清水绿,让孩子学唱歌,学跳舞,学外语,学乐器这当然非常好,问题是我们是否也对孩子的内在赋予了足够的重视呢?《弟子规》接着讲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这里讲的就是内在的德行和外在的容貌之间的关系,当然按照中国传统,正如《弟子规》所说行高者,名自高。你只要德行高你的名自然就高,更注重内在的东西。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故事叫《晏婴使楚》,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齐王要派一个人出使楚国,到楚国去。这齐王也非常矮,派了一个长相不仅称不上普通,恐怕是很萎缩的晏婴去出使。楚王一听你齐王派了这么一个人来,楚王就准备侮辱一下晏婴,就在城墙下面开了一个小门,非常小的门,规定他从这个门进来,因为晏婴特别矮。楚王的意思是你就不要走大门了,开个小门进来,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那里是人走的洞,这是狗洞,如果我访问的狗国,那我就走狗洞。楚国一听这不我们的楚国变狗国了,这个闷白挖了。赶紧打开大门请晏婴进去,楚王见到了这么一个小矮个,他个子很矮。就说齐国没有人了,齐国的人都死光了,怎么把你给派来了。晏婴的回答更妙,说我们齐国派使节有一个规矩,上等的国家派上等的人去,我在齐国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楚王一听对晏婴肃然起敬。所以大家看过去我们讲人不可貌相,既然人不可貌相那么有凭什么去相人呢?去观察人,判断人呢,认定人呢?
要注重他的内在,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比如春秋时期还是鲁国有一个大夫,他的姓很怪。但是在历史上曾经很有名,姓哀,悲哀的哀。有这么个人,那么他现在生卒年月已经不可考了,大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传说中这位哀大夫相貌丑陋无比而且人有的外貌的缺点他都有集人类之丑之大成是这么个人。他不仅是丑陋,而且还是驼背,不仅是驼背而且还是瘸子,就一个什么怪毛病都有的人。鲁哀公很好奇怎么有这么一个人,召而观之,鲁国的国君也挺无聊的,因为人有的时候审美疲劳,审审丑。他就把这个以丑闻名的这位哀大夫给叫过来说我看看,一看以恶害天下,就是以他的这种长相之丑恶让天下都害怕,太像巴尼圣母院的卡西默多那么难看一个人,但是鲁哀公还是比较厉害的,并没有嫌弃他。反而把国政交给他,把管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他。结果在这位哀大夫的治理下,鲁国四个月政教大兴,四个月鲁国的风气大大改观。鲁国这个国君我想大概是开始处于好玩任用他,国君过去没有人监督很随意一看他自己想不明白了,说我任命了这么个丑八怪管国家怎么管那么好呢?
他想不明白,所以在记载当中,这当然是传说。就跑去问孔子,说有这么一个人太难看了,但是这个人很奇怪,说男人和相处,就舍不得跟他分开,大家愿意跟他交朋友。女人见到他扭头就向自己的父母提出要求,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先生的妾,说这样的人怎么那么奇怪呢?我把他召来看过,果真相貌丑陋,一丑动天下,这个陋太厉害了。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但是我对他就有新的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很信任他,所以我就把国事委托给他,他也很淡然,好像也不当回事。现在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但是他又走了我内心就像失去了什么没有快乐感,请问孔子,鲁国国君问这种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他不明白了。孔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孔子的回答怎么说的,说我有一次到楚国去,看见一群小猪正在吮吸母猪的乳汁,一群小猪在吃奶。而这个母猪呢躺着地上,我正在旁边观看,忽然这群小猪逃掉了,本来都在吃母猪的奶。我才发现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这头母猪已经死了,所以我悟出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小猪爱他们的母亲爱的也不是它们的形体,而是爱支配这个形体的精神,如果爱形体的话形体又没变,这个母猪太躺着呢,刚死。但是它的精神已经不在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死了以后魂魄就没有了。
战死沙场的人他埋葬的时候根本无须在棺材上面有什么装饰,战死的人不在乎这个。砍掉了脚的人,脚被砍掉了也没有理由去珍惜原来的鞋子,因为他们都失去了根本。战场上的勇士失去了生命,连生命都失去了难道还在乎一些装饰吗?砍掉脚的人已经连脚都没了难道他还会在乎鞋子吗?大家看所以孔子强调什么?人要重根本。什么是根本?内在的才是根本,我们过去传统为什么经常教育孩子读书,我们常说孩子要好好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话当然今天可以具体分析,但是古人要传达的精神是什么?所有东西都会离开你,只有一样东西不会离开。什么?内在的才学,德行,品德它不会离开你,所以古人只所以强调孩子从小要努力学习,要德行品德都学好认为这个东西是凭你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的,而一旦得到了别人是夺不走的。
《弟子规》接着讲,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也就是说要别人信服你,靠的绝对不是这种大话,高自标级的怎么样老子牛吧,天下第一谁也比不过我,就我是大师,别的都是狗屁。这种话没有人服你的,靠自我吹捧,靠这种大言不惭,没有人会信服米。不仅不会信服,还会惹祸上身。而是才大者,望自大,你真正有才华,你的名望自然会大的。这种太看中于自我标准,太想成名拼命地夸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没有几个有好结果的。
画外音: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弟子规》说一个人的名望不是靠自我的标榜获得的,而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也要做到非言大,因为自我膨胀的言大者是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的,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诗圣杜甫的爷爷。
钱文忠:
我给大家讲一个人谁呢?杜甫很有名吧,杜甫的爷爷大家知道吗?杜审言也很有名,杜审言非常有才华,他的才华不见得输给他的孙子。不见得比杜甫差,很了不起。但是问题就在于太言大,话也大,才大,话也大不低调,一点都不低调。而这个人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不低调的标兵,像他这么不低调的人也少。他当时和另外三个人合称为文章四友,其中有一个人叫苏味道,还有一个人这个杜审言他在公元的670年就已经成了进士了,根据《新唐书·杜审言传》见解侍才高,以傲世见疾。什么意思?他因为自己才华是大,所以他谁都瞧不上,傲的不得了。说话也大,闹到自己生病了,历史上大概还没有另外一个人因为不低调而生病的。他因为实在太不低调惹出一身病来,那么这个苏味道跟他齐名的人有一次写了一道判词,就好比咱们今天法院的布告,判决书。杜审言看到了以后其实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但是杜审言觉得自己才大,杜审言一看就说味道必死。说这个苏味道一定要死,人家一听吓坏了,说不会,苏现实现在身体很好,很爽啊。他怎么会死呢?
杜审言讲彼见吾判,且羞死。那是因为我没写,如果我写了这判词让苏味道看见了他不得害羞死了,所以他必死。只要我判他就死,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经常跟人讲吾文章当得屈宋做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我的文章好,好到什么地步?好比我是官,屈原得站在旁边给我站着,屈原只能做我的部下我的文章好。
我的字好,好到什么地步?王羲之看到我得磕头,一直这么说,所以这个人言大的不得了。后来他生病了,年纪大生病了。那么有好多人像宋之问大家也知道非常有名的,宋之问什么都去看他,那么这位杜审言也是杜甫的老爷爷,在临死前的话终于说了一句最大的大话,临死前说出来了。怎么说呢?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语言。什么意思?好像我们今天讲的运气不好,我在这个世界上混得不好主要是运气不好,我也不想说什么了。你说到这儿不就完了吗?最后还是不甘心说了一句大话,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还说这么一句话,他说但是我想想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运气不好,我也不大想活,也没什么意思。也是我活在这里我就把你们给压死了,你们没法出头我太厉害了,我现在死,对你们也是一个安慰,只不过我不甘心,为什么不甘心?没有人能够接我的班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当然不如杜甫了。实际上他才华也很高,但是你必要这么做。
画外音: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怎样和别人的才能?假如别人的才能超过了自己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态来面对?《弟子规》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不要自私,看到别人有才华有能力你不要去贬低、诋毁。可是这简简单单的12个字遇到具体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钱文忠:
就今天看来,就这个己有能勿自私大概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就自己有才华,你不要自私。让大家知道,今天恐怕这个大概做得到,有才华都愿意让大家知道。现在电视上很多才艺秀,很多各种各样的秀就让你去表达自己,这个在今天不难。难的是现在有很多人没什么才华,问题自以为自己有才华,这个是比较厉害的。
在今天真正难做到的是人所能,勿轻訾。别人有才华你不要去贬低他,不要去诋毁他。现在有一种现象非常不好,笑人无,恨人有。什么意思?你没有我要笑你,我看不起你。你要有了我要恨你,考试同学之间尤其不要这么做,小朋友之间两个同学考试,我考了90分,你考了85分我瞧不起你,我比你高5分,你少我5分。笑人无这样不行。如果我考了90分,旁边那个孩子考了95我恨得要死,咬牙切齿。这种心态是非常非常不好的,《论语》里面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有所成就的话你也应该让别人有所成就,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闻名天下,想发达的话你也应该让别人,或者最起码,最低限度允许别人发达吧?你不能只允许自己有好事情,不允许别人有好事情。这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态,如果一个人有这种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这个人这一辈子过不爽快,这一辈子会很难受,到那里都不好受。你再好也不高兴,因为天底下人多了,总有一样东西你没有别人有的,整天跟自己过不去,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一种非常广阔的胸怀,非常大的一种气度,不要天天这种小心眼斗来斗去不好。
春秋的时候晋平公,晋国的国君向自己有个大夫,叫祈黄羊请教,问这个大夫说你看看谁能够去管管南阳啊?那么这个祈黄羊就回答解狐,有一个人。晋平公就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他啊?祈黄羊说国君您问的是谁能够去管理这个地方,您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什么样的胸怀?不久晋平公又去问祈黄羊说军队缺个头,我要找一个人来管理军队你看谁不行?祈黄羊说祈午啊,晋平公又晕了,说祈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祈黄羊说对,您问我谁能当军事长官,没问我谁是我儿子。心胸坦荡,前面一个是叫什么?叫人所能勿轻訾。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他在管理一方政府或者管理一个地方有才能你就不要去贬低诋毁,你应该实事求是地看他。
己有能,勿自私。虽然不是他自己,但也是他自己的儿子,他自己的儿子有军事才能,你也不必自私,你也可以公公正正地推荐他,这样的这种心胸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画外音:
自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我们今天也会有这样的看法,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会钦佩,但是对别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才能我们很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者是嗤之以鼻,下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能力都有可能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那么这也是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钱文忠:
还有一个故事《庄子》里面,但这个故事后来被人演绎了,和庄子不尽相符合。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我们知道中国过去春秋百家的时候有一个人很有名,叫公孙龙,这个公孙龙很有学问,手下有好多弟子。每个人都有特长的,各有一套本领。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有一天他跟弟子说,我你们这位老师就喜欢有本领的人,没有本领的人我看都不要看,我不喜欢。这时候有一个人就跑来求见,要见公孙龙先生,公孙龙先生一看这个人相貌平平,没有什么用。就问我不结交没有本领的人,请问您有什么本领?那个人说先生大本事我没有,但是我一副好嗓门,我的声音特别大,哪怕是离开很远别人都听得到我的声音,一般人没有这个本事。
公孙龙回头一看就问自己后面的弟子,他原来很多弟子。说你们之间有没有比他声音大的,弟子们争相回答我们的声音都很大,我们都是大嗓门。然后用眼睛来瞄过来的人,瞧不起。那么公孙龙说你们试试,比比。结果弟子推荐了一个嗓门最大的人和那个人一起往前走了500步,还走到一个小山坡背后朝公孙龙那边喊话,结果除了那个人的声音听得到,那个嗓门最大的弟子的声音一点都听不到,于是公孙龙就把这个人收为自己的弟子,旁边别的弟子心里很不爽,所以经常欺负他。而且很多人在旁边讲喊声大你算什么本事呢?喊声大有什么用?我们老师是一个斯文人,又不需要人帮他吵架,帮他吼叫的人。这个心态就很坏,如果你认为嗓子大不是本事,你当初跟人家比干嘛?你又要跟人家比,输了以后又说人家不是本事,这就是一种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
过了不久,公孙龙到燕国去见燕王,大带着一大群弟子上路,走了一段出事了,出什么事呢?碰到一条非常宽的大河,河面很宽,河的那边没有船,公孙龙他们这边一条船没有,远远地一看对岸有一条船,而且这个船夫正好蹲在船上没有什么事情干。公孙龙说因为他要赶过去跟国君见面,把这个学生叫落了,把那个船给我叫过来,那个被大家弟子瞧不起的大嗓门的人一喊声如洪钟,直达对岸。对岸那个艄公站起来赶紧划船过来,说船已经到了。那个大嗓门的余音还在回响,那嗓门非常大,那只船划过来了。公孙龙上了船没有耽误和燕王见面。
我们知道春秋的时候这些人见国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寻找机会,寻找为国君服务的机会,寻找当官的机会。他如果找不到机会那一群弟子都要跟着他饿肚子了。孔门弟子不也经常这样吗?孔子落难的时候身边的弟子也饿,所以到这个时候那些原来笑人无恨人有的弟子人认识到,这位新来的学友,这一副大嗓子是真的有用。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确实应该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别人的才能表面看起来多么的微不足道,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重,而对别人的才能一眼都瞧不上,不屑一顾。这么一种心态是要命的心态,现在我们的孩子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家庭环境下,而且我们很多孩子,我们现在已经1亿多独生子女了,我们很多孩子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在这方面一定注意培养。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现在往往是自信心满满,对自己的才能和优点认识得非常充分,但是对自己的同学,对自己的伙伴往往不能够真心地体会到别人的长处。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去评价、认可、尊重别人的才能的这种习惯,这个孩子到了社会上以后很交到很好的朋友,很难融入一个团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对孩子一生的事业当然是有不良影响的。
《弟子规》讲完了这些部分以后,又着重讲了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问题,《弟子规》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够从很多小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最根本的地方形成良好的习惯。《弟子规》在接下来的部分还给孩子提出了哪些要求?还给孩子提出了哪些指点?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