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当各州县的邸报送到隆安城时,在二、三月份拨了钱粮去治理的五条河道,有三条河安全地渡过了汛期,两条河道仍旧泛滥成灾。
三条安全渡过了汛期的河道,除了武垣的于沙和寇水两河,便是史学志前往治理的洛水河。而泛滥成灾的两条河则是司马长水和司马长悦共同治理的高阳河和方知舟去治理的淮阳河。
对于同时拨了钱粮治理的五条河,武垣的两条最难治理,结果安然渡过了汛期,反而是好治理的高阳和淮阳河仍然泛滥。司马琛当然会觉得奇怪,但是他没有立时就寻人来问,只是把折子压了下来,吩咐暗卫首领秋中直去查这件事。
吩咐秋中直时,司马琛特地嘱咐了他,尤其是武垣的两条河,让他亲自去,一定要查清楚,最穷、居民最少、又无人管的地方,为什么能安全的渡过迅期。
秋中直立时派了三批人前往其他三条河道,而自己亲自领了一队人前往武垣进行暗中查访。耗时一月,将四个地方收到的回报集中后,赶回了隆安城,秘密请见司马琛。
在紫徽宫的一处比较偏远的殿阁,是司马琛专为密探上奏时设立的私必奏事处。此时,司马琛坐于正中的主位上,正翻着秋中直刚刚呈上的折子,而秋中直则耐心地站立在一旁等候。虽然他看起来有些风尘仆仆,但正是要这样的形象,才能更充分的说明他的星夜兼程。
桌案上有四份折子,司马琛最先捡了标注得有于沙和寇水字样的那份折子先看。这份奏折最厚,何况他也极想知道,承颐主动去到武垣后到底做了什么?能一去就将两条长年泛洪灾的河流治理好,他的内心早就起了疑虑。
仔细地看完后,司马琛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色。问道:“承颐才去到河间府,就召集到三万余民众来做河工,还把他找朕借的食邑全用到治理河道时请的河工身上了?”
恭敬地立在一旁的秋中直,立时躬身回答道:“根据臣等调查,的确如此。于沙和寇水两河长年无人治理,河道里的流沙和淤积的石头太多,清理起来,工程量太大,也极为艰难。瑞王任用了河间府一个叫白石的人为府衙的书记官,让他动员河间的民众一起参与治理河道,对民众,则许诺保证他们能吃饱。”
司马琛听了,问道:“那个叫白石的人在河间府很得民心吗?承颐怎么去到就能选出他这个人来任府衙的书记官。”
秋中直听了这话,知道皇帝的疑心起了。忙照实回道:“从调查来看,瑞王事前并不识得白石其人。白石是在五年前,河间府的前任府尹在任时,临时在河间府请的一个书记员。河间府空置后,府衙里当过差的人能走的都走了,这白石也回到自己家中。瑞王之前并未离开过隆安城,是以没有发现他们之前有认识的迹象。”
司马琛听到秋中直这样说,脸色缓和了一些。仍旧问道:“那么承颐是如何选上那个名为白石的人?可是到了河间府后,有人提点,并将他推荐给承颐的?”
秋中直回道:“这白石因为当了几日府衙的书记员,自己将自己当成府衙的人。河间府的府衙虽然空置了多年,但瑞王他们去的时候,白石等人以为是强人入侵,便领了河间府的好些民众一起,手拿木棍、短撬去到河间府衙赶人。是瑞王拿出了皇上您的圣旨证明了身份后,才得以在府衙暂居。”
司马琛听了这话,脸上的疑色才淡去。仍旧有些不确定地晃着手上的折子问道:“朕见这折子前面说,承颐去到河间府时,河间府的州城内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也不过三万之数。承颐何以能召到三万余河工?难不曾是将老人和孩子都用上了?”
秋中直回答道:“瑞王初到河间府时,州城内的居民的确不足三万。初初召到河堤开口的人只有万余,这还是瑞王在不拘男女均召的情况下才凑到的数。”
“不拘男女都召来当河工?”司马琛问道。
“是!”秋中直回答道:“男人下河捞石捞沙,女人做饭挑土,但凡上工者,可先领一份粮回家给家中的老人孩子熬粥喝,所以也有不少妇人愿意出来做工。”
接着又说道:“后有原武垣逃到赵国的流民返乡,听得做工不仅自己有得吃,还能领一份粮回家给家中的老小吃,回来的人便多了,以至于后来参与做河工的人超过三万余人。”
司马琛点点头,算是相信了这个说法。再问道:“三万余人的河工,再加上他们家中的老小,少说得有七八万人。承颐用他一年的食邑养这许多人,能够?”
秋中直回道:“这自然是不够的。虽然皇上下令今次拨往这五处的钱粮直接发往当地,避免中间有人克扣。户部却以于沙和寇水两地所算的钱粮最多为由,一直压到三月才发,且数目上也不是原定该发的数,只有七成左右。河间府衙一度断粮,就连瑞王都吃了几日的野菜。”
听到这话,司马琛禁不住有些动容。问道:“承颐跟着河间府的民众一同吃野菜?”
秋中直点头,说道:“不仅如此,瑞王殿下还时常亲自在河堤上督工,因道路泥泞难行,摔伤了腿。”
司马琛听到这,终于有些坐不住了,立直了身子,皱着眉问道:“伤得可重?是摔伤了哪条腿?他原本的左脚已经受了伤,不良于行,为何还要逞能,跑到河堤上去?”说到最后竟有了些怒气,不知道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的关心,还是因为心底最深处的那一点内疚引起的怒气。
秋中直感觉到皇帝那奇特的怒意,身体的肌肉崩直了些,身形却未动半分,这是多年练就的本领。只见他气息仍旧保持平稳地回道:“此次也是伤了左脚,听说,正因为摔伤了同一只脚,也因此而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