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一年夏,正是“绿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时节,荷花开得最繁盛的日子。青婆婆宅院后头荷花池里的荷花开得正盛,应了那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①”。
宛儿依旧如往常一样,在向青婆婆学习玩刺绣之后,她就会到青婆婆宅子后面的荷花池采摘荷花。
宛儿已经向青婆婆学了五年的女红了,她的手艺总算过得去了。李佳氏曾经提出教宛儿刺绣,宛儿委婉地拒接了。针线活一点都不适合她,平日里聪明伶俐的她在刺绣上就会变得笨手笨脚的,不是弄伤自己就是绣的乱七八糟,在刺绣上她是一点灵气也没有。她不求像李佳氏那样有出神入化的技艺,只求过得去也就可以了。
“姐姐,你终于回来了,博启好想你啊。”
博启窝在宛儿的怀里,鼻子嗅来嗅去,像一只小狗似的。
“你这小子做什么呢?”
宛儿把怀里的博启推出来,看着博启问道。
“姐姐,你好香,博启好喜欢姐姐身上的香味。”
博启红着一张脸好像是害羞了,回过头去用蚊子一般的声音小声答道。
博启为人开朗,敢作敢当,颇有义气。小时候的他还不喜欢夺去大人们注意力的妹妹容华,如今的他是个十足的好兄长,对妹妹爱护有加。博启比同龄的孩子们长得高大一些,加上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和武师傅学武,一天扎马步要扎一两个时辰,力气自然也比别家的孩子大一些。
“香?”
宛儿恍然大悟,难怪这小子最近几天一找到机会就往她怀里凑,原来如此。宛儿在前世就有失眠之症,到了清朝也是难以入眠。宛儿收集花露雪水就是希望能够配出老中医开的方子缓解她的失眠。这么多年宛儿总算集齐了花露,加之凝神安眠的草药,捣鼓出这款能令她安眠的香水。这香水散发着淡雅的花香,夹带着雪露清冽的气息,浓而不厚,令人心旷神怡
“你这小子,如今也懂得品香了,是不是有爱慕的小姑娘了?”
宛儿捏了捏博启的脸颊,调笑道。博启如今也九岁了,在这个年代是差不多已经萌芽男女之事的念头了。虽然在宛儿的眼里博启还只是一个调皮捣蛋可以尽享童年欢乐时光的孩子,可是在塞和里氏等女眷的眼里,博启已经是一个小男儿郎,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时候了。当今圣上不也是八岁登基了吗?
每回听到塞和里氏的这一番说教,宛儿都不以为然。康熙是什么人,博启又怎么能和他相提并论?再说了康熙是八岁登基不假,可是前有四大辅政,后又老谋深算的孝庄太后,等到康熙真正亲政也十四岁了。
“姐姐,你快跟我来。”博启也不反驳,红着一张脸闷在那里。眼珠子一转,他就拉着宛儿的手将宛儿拖到了西边的厢房。“姐姐,你要闭上眼睛,博启有礼物送给你。你一定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哦。”
博启在门口停住了脚步,千叮咛万嘱咐。
“启哥儿有礼物送我?这倒是一件新鲜事。”
说完宛儿就闭上了眼睛。
博启打开房门,领着宛儿进门坐下,自己则去取来刚摘下不就的芍药花。
博启笨手笨脚地想要将芍药插到宛儿的头上,因为太过于小心翼翼,插在头发上的芍药一摇一摆的眼看就要落地,博启吊着嗓子接住了芍药。这一次博启吸取教训,使的力大一些。
“姐姐,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宛儿一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博启满怀希冀的小脸,他的背后还站着容华。夺人眼球的是容华头上那一朵娇艳欲滴的银朱红的芍药,就连容华手里抱着的容仪头上也戴着一朵小小的芍药。两岁的容仪见到宛儿开心地手舞足蹈,带着笑意语音不清地喊着“姐姐……姐姐……”。
容仪是塞和里氏生下的又一个女孩。在这几年里,威武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和塞和里氏睡了总共也就七八晚。宛儿没有想到塞和里氏又这么容易地就怀上了,可能塞和里氏就是那种容易生养的类型。
“姐姐,好看不好看。”博启等了半天,宛儿也没有什么反应。他撅起了小嘴闷闷不乐,“这些芍药花可是银朱红的,很是罕见,我这才摘了。我想戴在姐姐的头上肯定很漂亮。”
宛儿一转头,就看见了铜镜中自己的倒影,头上那一朵芍药真的衬得她人比花娇。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颇得人的喜爱,最近京城之中也流行起佩戴各色鲜花。
“姐姐很喜欢,谢谢启哥儿。”
“姐姐,仪姐儿好像饿了,我先带着仪姐儿去找胡嬷嬷了。”
一旁的容华自从宛儿进来之后就显得有些不快活,看见博启给宛儿的花是最大最美的一朵时,更是气闷了。她抱着容仪的手不自觉有力,勒得容仪邹红了一张脸,泫然欲泣。容华注意到容仪不舒服,马上就松手了,小心地哄着她。
自从容华有记忆以来,她就不喜欢长姐容宛。容宛容貌轶丽,又聪慧能干,除了女红以外样样都擅长,所以她才会专注于女红,她不想什么都输给容宛。家里的几位长辈都更偏爱长姐一些,也不是说她们不喜欢她,只是更喜欢长姐一些,就连自己的亲额娘都更疼爱姐姐一些。更让容华难受的是,不顾她使什么小性子,长姐都包容她,愈发显得她无理取闹了。姐姐就像明月,而她只是萤火,萤火怎能与明月争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郭罗玛法②对她最好。
容华对宛儿有些敌意,但是却很疼爱小妹容仪。
“嗯,你去吧。”
宛儿心里明白容华与她之间有些隔阂,但她从未亏待过容仪,对博启容仪和容华三人向来很公正。她一个成年人自然是不会同她一个小孩子瞎计较。他们之中只有容华一个庶出的,她敏感一些也无可厚非。
“好了,启哥儿,你快去做今日的功课,切不可怠慢。”
①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外祖父,这里指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