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算自己入职已两周有余,还始终找不到业务方向和感觉,随国庆长假结束,前后加起来休整了快半年的程翕下决心让自己努力找到一点工作的感觉和状态。
基于节前对部门一些情况的初步了解,对内部的组织架构和激励制度,她的确有些个人看法和调整建议,可既然佟乐不问,在双方欠缺基本信任的情况下,程翕觉得自己不便主动提及,以免触碰顶头上司那铭感的神经。况且在那一幕戏剧性的部门内部全员大会上,佟乐还当众让自己有些面子上挂不住,想到这一点,她打算以不变应万变,看对方接下来会怎么出牌。
可即便程翕暗地里让自己沉住气不去过问管理事务,但关于自己所负责的具体业务板块是什么,应如何开展工作,从正式入职至今已过去大半个月,甚至连白如璋,也对她只字未提,这让程翕很有些找不着北。虽说名义上挂部门副总头衔,但不论是一线业务还是管理,产品抑或团队,她对这所有的一切,非但根本没有任何决策权,甚至连想了解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业务资源分配,都感觉自己两眼一抹黑,这对需要面对市场进行业务开拓和内部协调的销售岗位来说,的确不是一个良性的工作环境。
初秋的J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早,办公室的落地大玻璃外,天高云淡,程翕坐在自己的独立隔间里,大脑不停对比着《国际导报》和自己过往经历过的,各种形形色色不同管理制度和文化风格的公司,她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人的难处是什么。
不论是刚步入职场的小鲜肉,还是混迹江湖多年的老油条,绝大多数难免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充当几次菜鸟或新人。每家公司,因业务发展及人员流动,引进各种资历背景的新人,是一种常态。如何让新入职的菜鸟迅速了解内部情况,适应内部环境,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
以程翕过往的工作经历,有一种比较典型的白种人风格的做法:就是由HR负责给菜鸟进行内部组织架构介绍和日常行政管理培训,但这些内容,全部属非业务层面。这种做法,是不少有外资背景、或受过外企管理训练的HR所推行的一种常规管理机制,也就是“orientation”——任职培训,这是一个新人初步了解内部的正式渠道。由于任职培训并不涉及公司的经营业务范畴,所以关于具体业务内容的沟通,需再由新人的汇报线上级安排进行。因具体业务内容涉及产品与专业知识,这对新人至关重要,而不论多么资深的职场老手,在面对自己刚进入的全新环境,都会遭遇信息不对称。环境陌生和业务信息不对称,是对一个新人的最大挑战。
不少刚到岗的新人,会在入职后的6-12个月内离职,主要原因就是无法适应及融入新环境,以及解决不了与自己相关的业务部门的信息对称问题。所以,在业务部门内部建立制度化、有效且强大的沟通机制,对经营业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至于,就每一个在公司内任职多年的老员工来说,新人入职,都意味着内部资源分流,自己原有利益和地盘的削减。如一家公司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业务管理机制,老员工以自己的年资和对内部强大的控制力,手握重要市场及业务资源,那么,以引进新人谋求扩大业务版图,提高经营业绩,结束业务粗放式开发,实现精耕细作的目标,就永远实现不了。
然而,如何与新人建立信任,是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老员工根植公司多年,忠诚度自然得到认可。新人因外来,想法与管理者是否一致,对公司忠诚度如何,都尚待考验。管理者如何为新人创造一个相对容易生存下来的环境,避免老员工对新人的排挤,在制度建立和文化建设上促进新鲜血液快速融合,是一项细致和技巧性很高的工作。因为新人一旦无法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内部管理和真实的业务经营情况,或者从正常正规渠道了解到的信息过于有限,那么就会有大量非正面的信息,通过员工之间的私下个人交流完成。而这些私下交流的内容,很可能是老鸟因个人利益对菜鸟的非善意,又或是向新人传递内部负面信息,这些,都不是管理者以口头或白纸黑字的行政指令能约束的。
尽管自认还算努力,到目前为止,程翕依然觉得自己好像是从外太空来到这个陌生星球,她看到眼前的环境有需要改进调整的方面,却不知从何做起,即便想以一线销售的身份外出开拓业务,也不知道按公司目前的市场资源分配,自己是否会触及他人的利益。正当她犯愁为难之际,突然接到杨雨的通知,要求所有部门副总级以上的员工10点在“木”会议室开会。
当程翕进入会议室的时候,机电产品事业部的杨心远,证金部负责人孟凡,电影广告部的佟乐与何嘉志,纸媒市场品牌与活动部的窦博蓉和李寻,纸媒广告代理公司服务部的何淼,纸媒广告业务总经理杨溢、行政主管钱进,域外客户部的楚志勇,毕岩的常务业务助理包伟、人力资源主管铁静文、财务总经理杨诚坚,秘书杨雨、还有白如璋等一干人,早早就坐等主角闪亮登场。
“木”是12楼的两个会议室中,面积较小的一间,大概是一个约不到60平米的长方形朝北房间,中间是一个椭圆形的大会议桌,能坐16到20人。会议桌外圈,紧挨着墙,绕着整个房间,大约有30张座椅。程翕找了一个外圈的座椅,坐了下来。
刚过10点,毕岩来到会议室,白如璋便作为主持人简短地发表开场说明:“以前,咱们没有开周例会的习惯,从今天开始,每周一上午这个时间,各个业务部门副总级以上员工,都要参加周例会。现在请毕总讲话。”
毕岩有两个笔名“山石”和“他山之石”,他以自身在期货和股票等证券产品领域的专业水平被业内熟悉和认可,可他虽有金融证券财经新闻及评论的从业背景,不过缺乏时政民生方面新闻的工作履历,因此,他以总编身份对这个原本亏损的都市类日报进行了改版。改版后,《国际导报》成为了一份专业的财经周报。
21世纪前十年,互联网在国内从刚起步到蓬勃兴起,传统媒体市场由此受冲击并逐渐江河日下。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背景下,接手一份纸媒,而且当年就能实现盈利,可见毕岩的生意头脑、经营思路和执行力不是典型文人总编辑所能及。而自从《国际导报》以同一集团内子公司身份,拿下运通影城的广告销售代理业务,仍需根据其与运通院线所签订的协议,一分不少地将资源采购成本支付给集团。由于这一资源采购属一次性买断,《国际导报》的经营压力也随之增加,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经营团队,毕岩终于在忙完公司周年庆之后,设立了周一与经营部门主管开工作例会的制度。
毕岩看了看会议室,开始了自己的发言:“各位,今天是公司业务部门第一次周例会。如白总所说,以前我们没有周例会制度,现如今,我们不但拿下了运通影城电影广告销售代理,运通购物中心的场地租赁及展览展示业务,也在进行前期市场摸底,如进展顺利,这将丰富我们的产品资源。业务种类丰富了,再基于纸媒的受众群,日后我们可能还会开辟一些沙龙性质的落地服务业务,如此一来,日常工作情况交流汇总,协调部门之间沟通,就很有必要。经营部门例会时间就安排在每周一上午,这个时间,很多客户也要会,基本约不到业务拜访,那我们也趁机开个自己的例会。在座的,有不少都是最近新加入的员工,你们对这家公司的情况了解有限,我现在趁此机会,给所有的新入职员工介绍一下:这份报纸的名字叫《国际导报》,其实呢,名字比实质要大。原本是一份以本地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五年前,运通集团投大几千万,老板找我来任总编辑,我将其改版成了财经类周报。这些年,纸媒的广告业务,受到互联网行业影响很大,已经不好做,我首先得让这家公司生存下来。你们以为,改版之初,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单靠广告收入,就能让公司维持到现在吗?老板投的钱,如果亏完了,也不会再追加。想想也是,不管谁,即便再有钱,也不会愿意做亏本的买卖。那怎么办呢?当年,新闻纸价格处于低位,我根据这么几年的市场观察,决定采购一批新闻纸。做法很简单,纸张在印刷厂的仓库,我去找印刷厂谈,说要以当时的市场价买新闻纸,支付了一笔钱作为订金,纸,还是继续囤在印厂仓库里。这笔买卖,印厂当然愿意做,纸压根没有挪地儿,还收了一笔钱。过了段日子,新闻纸的价格开始上涨,涨到一定价格,纸张虽然屯在印厂,但属咱们所有,这时,我再以当时的市场价卖给一些需要现货的同行买家,一转手,就赚了几千万,让公司先活了下来。这个叫什么?叫炒期货。低价买进,高价卖出,非常简单和朴素的道理。要是做反了,那就要亏钱,亏很多钱!!我以前就是做这个的,要是亏钱,那就是专业不过硬,丢人现眼。你们都是广告行业的专职,公司的业务,要向专业转型,依靠的就是你们的技术与能力。”
毕岩带着一丝得意的微笑继续说:“我判断,在媒体广告行业,电影是近年少数几类进入正向增长的媒介,纸媒的经营在未来几年会比较艰难,我们因此要另辟蹊径。目前我们和同行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市场业绩表现也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强化管理。说到管理,要做到透明公开,要强化制度;做市场要有重点,要分清常规和短平快的客户,只要工作方式正确,效果就会立竿见影。做市场,还要做到知己知彼,盯住智屏联合的客户,价格政策方面可以灵活。我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大家开辟新业务的同时,切记不要忘记,纸媒是我们的老本行,做电影广告业务,是里子,做《国际导报》,是面子。不要顾了里子不要面子,不要面子,那就是不要脸。我说得再明白一点,纸媒和电影,可以打包进行整合销售,电影可以为《国际导报》带来更多品相不错的客户,这是可以给我们长脸的。”
说到这里,他的嘴角流露出明显的笑容,靠着椅背坐在大班椅上,目光如炬地看着前方,话风突然一转,继续说:“咱们经过这么几年地折腾,目前公司的账上,趴着几千万,要说《国际导报》有没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有!但是,虽然咱们现在也不差钱,老板要给咱们钱,咱们要还是不要呢?当然要。为什么要?当老板的,都希望被下面的人依靠,否则,老板当得就没安全感。既然老板要给钱,我们就拿着。哈哈哈……”
这是程翕从业多年以来,第一次从一个总编辑嘴里听到生意经,没有宏观大理论,没有行业分析,全部都是实操技巧,简单易懂,听起来四两拨千斤。言语间流露着发言者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自信,至于会场上每一个人的表情,有的神情默然,有的听得入神,还有的,就如同白如璋,从眼神里看不出任何内心活动。
毕岩痛快淋漓地一番发言后,将头转向坐在他自己左边的副手,问道:“我讲完了,白总还有什么事情要沟通?”
这句问话,让白如璋将自己的坐姿,从靠着椅背调整为挺直了腰板,再向前倾了倾上半身,语气平缓地说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沟通吗?”见会场一片安静,并无人应答,于是他一边看着毕岩,流露出征求意见的眼神,一边说:“如果没有,那,我们散会?”
“散会。”毕岩干脆利落地一声之后,所有的人安静的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入职后参加的第一次内部经营会,让程翕从一个侧面开始了解这家公司以及这支团队的风格。自七年初离开纸媒之后,她混迹网络媒体多年,重新回归,便不时将当下自己身处的环境,与曾供职过的《花城早报》进行比对。虽然在她看来,不论从时代大环境,还是产品抑或团队等各方面,都没有可比性。
在程翕的记忆中,当年《花早》内部的各种大小的会议上,最经典的流程是先由不同层级的员工轮流发言,如果是小规模会议,几乎每个人都要进行深刻思考之后的论点交流,接下来才是领导总结讲话。如不积极踊跃发言,或内容空洞,或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上司会认为其对工作没有想法,对行业了解欠缺高度和格局,而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则是无法获得较好的市场资源和晋升机会。此外,《花早》的内部会议,形式也非常多种多样,从密集的员工培训,到思想洗脑,从行业竞品分析,到业务案例分享,每个人都必须开口表达意见,提出建议,阐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看法。
相比之下,《国际导报》的内部会议,内容和形式极为简单,除了各部门内就具体项目进行业务沟通,负责执行的员工就细节通报进展和提出协调需求或向上级求助之外,只有如同完成任务一般的周一中层经营例会。且与会者的发言仅限于事务性的工作汇报与信息通报,除此之外,就是领导讲话。但毕岩的讲话内容涉猎极为广泛,从业务管理,业务模式分析,乃至日常工作如何具体开展,到宏观经济观点分享,甚至有对当下娱乐八卦新闻的看法。让程翕觉得更有意思的是,除了与公司实际经营业务有关的内容,毕岩的讲话内容,对与会者来说,其实颇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