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将来才有机会大展宏图。职场中人要把自己看成一粒种子,千万别把自己扔在盐碱地里。为自己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就不会发出“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慨叹。自己把自己当成千里马,是锥处囊中还是酒囊饭袋,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被证实。
就是这个范儿:我只在乎成就感
22岁的周伟焜刚刚从香港大学毕业,就作为数据中心服务部门的程序培训生加入了IBM。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这里居然一待就是41年,这样的情况在全球的任何一家IBM子公司恐怕都是少见的。有人开玩笑说,IBM可能是一家适合养老的公司,周伟焜不就是经典实例吗?
在IBM工作的前25年,周伟焜平均每两年换一个岗位,他做过技术、做过销售、做过行政,甚至还做过服务。1984年夏天,他被任命为IBM亚太区总部行政助理,此后又先后担任了IBM香港业务总监、IBM台湾公司总经理、IBM澳大利亚服务部副总裁等,工作的地点从中国香港延伸至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职位越做越高,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广,最后出任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直到退休。
其实,周伟焜也曾考虑过要离开,但是每隔两年左右,他总是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别的公司来挖他的时候,他会这样礼貌地回绝:不要浪费时间了,你们的时间比我的要宝贵得多。后来周伟焜也庆幸自己当初没有离开。在IBM的41年中,周伟焜还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换一份工作和留在同一家公司施展才华,实际上结果是一样的,关键是在工作中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2009年,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他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经济观察报:您自1995年开始在中国工作直至退休,一直都没有离开,有没有曾经感觉到“闷”?
周伟焜:实事求是地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待这么长时间,本以为做三四年就可以离开,但现在我已经在这里退休了。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黑洞”,当然这不是贬义,而指中国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地方。在这儿,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变化、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让你舍不得离开。当初我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工作,觉得市场太小,感觉施展不开。后来去了澳大利亚,地方虽然够大,但人太少,市场潜力依然有限。最后来到中国大陆,终于让我“得偿所愿,如鱼得水”。特别是参加了1999年新中国50周年大庆,那时候我就决定,作为中国人,我要在这里做点什么,不离开了。
经济观察报:在IBM中国的这段职业生涯中,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深刻?
周伟焜:让我欣慰的是,这十几年IBM中国实现了“成就客户、追求卓越”。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回答你——
最骄傲的事情:得到客户的认可。
最怀念的事情:得到员工的信任。现在甲型H1N1流感,让我想起2003年的“非典”。那时候我在澳洲出差,很多同事都劝我不要回北京,说太危险。那个时候我的父亲也过世了,家里需要我回香港处理他的后事。但我觉得还是要回北京,于是在回香港处理完家事之后,我就回到了北京办公室。回来之后我们就制订了很多方案,包括如何应对紧急情况,比如客户的机房封了,机器恰好当掉了,我们怎么做。“非典”的经历让我学到一个领导该如何让他的队伍凝聚最强的战斗力。员工对公司非常信任,也忘我地为客户工作,这种公司的凝聚力让我非常感动。
最光荣的事情: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同。IBM在2004年8月份《财富》中文版评选的“中国最受赞赏的企业”评选中,获得了第一名。IBM用了这么多年,做了很多努力,终于被接受,被看做中国的一分子,我感到很光荣。
经济观察报:工作了41年,您觉得最让您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周伟焜:自豪不敢当,但我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把中国放入IBM最主要的地图里面,当美国总部说世界是平的时候,视野里有中国的地位;同时,我将IBM带到中国,给了IBM中国一个准确的定位,让IBM能为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改变作出贡献。
在IBM,我只是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我希望20年以后,IBM中国在总部的地位更高,而在中国,IBM能成为一家优秀的中国本土公司,参与更多的国家建设。
让周伟焜在职业选择上从一而终的,既不全是IBM的企业魅力,也不全是周伟焜随遇而安的性格,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工作中能够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感。IBM在中国成长了,被主流社会接纳,周伟焜功不可没,他在IBM的企业史上注定不能被忽略。
再好的工作,一旦不能让你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很难真正做好。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求稳已经不是职场白领追求的目标了,在更大更好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独特的才华,找到自己无可替代的理由,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认同感,才能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力量。
工作就是“伟大的事业”
在IBM 41年的工作,已经让周伟焜养成了习惯,他习惯了将IBM当做自己的事业。虽然他并不是IBM大中华区的总裁,但他是第一个提议建立大中华区的人。1994年IBM大中华区刚刚建立的时候,他还在主持澳大利亚的工作,不过后来坐上了大中华区总裁的位置,认真努力的工作成就了他的“IBM中国教父”的名声。在40多年的时间里,周伟焜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和IT产业的变革和腾飞,并且他也是参与这场巨变的一员。
很多人认为,这位在IBM服务了40多年的高级经理人,一定有很多精彩的传奇,他的人生履历中应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然而,周伟焜坦言,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可供人分享。因为作为一个管理非常规范的跨国公司,各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划,自己就是沿着这些规划一路走下来而已。他常说“我的世界是平的”。
周伟焜这种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态度成就了完美的职业生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很多成功企业家身上都能看到,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是其中一位。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的经营哲学是:把职业当成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日积月累,用心做好每一天的事。
松下幸之助常说,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从内心里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他指出:“我并没有那么长远的规划,只是珍视每一个日日夜夜,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是我今日能辉煌的秘诀。当年,我并没有要建一座大工厂的远大规划,创业初期一天的营业额仅一日元,后来又期盼一天有两日元,达到两日元又渴望三日元,如此而已,我只不过是努力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他在一次演讲中还说道:“每次遇到难题的时候,我都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以生命为赌注全力对待这项工作?当我感到非常烦恼时,往往是因为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由此我便洗心革面,全力向困难挑战。有了勇气,困难便不成其为困难了。”
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日积月累,珍视每一天的每一件工作,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长此以往,终将成就伟大的事业。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工作的,周伟焜也是这样一步步迎接在工作中的挑战的。
曾经有人问周伟焜,这40多年中,最能令最相信的话是什么。周伟焜想了一下,回答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在乎”。他说,他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在乎。有一次公司在曼谷开销售大会,给周伟焜留出了10分钟的演讲时间,这是计划之外的临时安排,他整夜都没有睡好,担心自己会有不好的表现。“我把自己对本身的要求、对别人的要求、对公司的感情、对周边的感情,都放于‘在乎’这两个字里面。”
周伟焜并不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是个人的作用,而认为是集体共同努力得来的。这位稳重优雅的领导人会寻找适宜的时间来感谢员工,并且肯定他们的业绩。很多人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的IBM新年大会上,周伟焜第一次除去了他的西装革履,显得那样的亲切。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周伟焜总结出一套跨国公司在中国平稳发展的可行策略,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早期,要像一个冒险家,尽自己一切努力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漂亮,得到总部的默许,得到CEO的肯定。
这个做好之后,就到了第二个阶段,争取加大投资,把组织扩大,在这一阶段遇到的关键点就是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管理这个团队,这通常是一个关卡。
规模扩大之后,就到了第三阶段,中国和总部的关系会越来越微妙,这时就需要有人来协调,争取做到让中国与世界同步,得到总部的信任,这样总部就会把更多的机会交给他。IBM大中华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