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有音
君子身处世间,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行事的准则,天下事有的应该做,有的则不应该做,一旦遇到违背自己的良心与正义的事情,就算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仍然要坚决拒绝。
因此,为人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任意妄为,这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了无遗憾地走一生。
智者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智慧点金石
“新儒家”的代表梁漱溟先生曾说,一切事物都是逝逝不已的,有如川流。正如两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滚滚东逝的江水是不会再复返的,正如匆匆而过的时光。
时光的流逝确实无情也无奈,它能让一个英雄白发苍苍,也能让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容颜老去。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它让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留有它的痕迹,每个人都成为它的雕塑作品。面对时光我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难怪古人常叹自己是沧海一粟。在看到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时,人们难免会觉得人生苦短。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逝,就像那从不歇息的流水一样无情,没有人能让它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可是,就是这样的流逝依然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似乎感觉不到“逝者如斯夫”。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时光中建造的,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也同样如此,时间能建造一切,亦能摧毁一切。
故事苑:曲径通幽
极短的时间,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加以利用,也能积少成多,能做更多的事,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近。
卡尔·华尔德曾经是爱尔斯金(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爱尔斯金上课的时候,忽然问他:“你每天要练习多长时间钢琴?”
爱尔斯金说:“大约每天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我想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卡尔说,“你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花上5分钟去练习,这样,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14岁的爱尔斯金对卡尔的忠告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觉得真是至理名言,并且他从中受益匪浅。
当爱尔斯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他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他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不曾动笔,他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他突然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过他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他就把卡尔的话用于实践。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他就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的几行。
出乎意料,在那个星期快结束的时候,爱尔斯金竟写出了相当多的稿子。后来,他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爱尔斯金的授课工作虽一天比一天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同时还练习钢琴,因为他发现每天短短的间歇时间,足够他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弦外有音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代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因此要抓住今天,尽可能少依赖明天。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智慧点金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每天粗茶淡饭,累了便枕着弯曲的手臂小憩一会儿,生活的乐趣自在其中;用不义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名利,对于我来说,不过如天边的浮云,任它飘远而无所憾。
这段话是《论语》中最具文采、最优美的一段话,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手臂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便感到人生快乐无穷。
人生自有人生的乐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择手段地寻求富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如浮云一样,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会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故事苑:曲径通幽
人,无论国籍,无论贫富,总会面临人生的拷问。
美国曾在1980年通过了《新难民法案》,使得居住在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00名难民成为美国的合法公民。这些人大多是来自贫困国家的偷渡者,想来美国实现自己的幸福梦。新法案颁布25周年时,该法案的受益者们搞了一次集会,他们承认自从成了美国公民,生活有了空前改善,但是,幸福的梦想远远没有实现。
一位社会学教授闻知此事,便展开了调查。首先他对那批难民的身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实,发现这500人有一些共同点,即贫穷艰苦的经历和对金钱的强烈渴望。这批偷渡者由于都有着强烈的发财梦,来美后,经过二十余年拼搏,有将近一半的人,靠冒险和吃苦的精神达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幸福呢?为了找出根源,教授对他们一一进行调查。下面是他对其中的3位所做的调查记录:
某水产商,初来美国时,在迈阿密的水产一条街做黄鱼生意,现已将原来的一间店铺,发展为连锁店。20年来,为挤垮竞争对手,未休息过一天,更未出外度过一天假。
某房产开发商,1995年之前,在12个市镇拥有房产开发权,因逃税被判一年零六个月监禁,剥夺开发权,罚款7300万美元,现从事涂料进出口业务。
某中介商,来美国后,一直从事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国的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他,本家族60%的人在美打工或暂住,现和他一起居住的亲属有十几人。
教授的调查报告历数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份报告被交到美国国务院之后,又迅速被移交到移民部。没过多久,原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00名难民每人收到一个小册子,小册子的封面上写着:一个穷人成为富人之后,如果不及时修正贫穷时所养成的贪婪,就别指望能跨入幸福的境界。
2005年的某天,美国《加勒比海报》报道,有一位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富翁卖掉公司,打算去过简朴的生活。第二天,教授收到美国移民局的一封信:这批难民中已有一人找到了富裕后的幸福。
懂得人生是什么,懂得自己要什么,或许能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弦外有音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应坚守的“义”,忘记应持守的“品”,忘记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一步步滑向“不义”的深渊。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看来,幸福与富贵无关,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生活的幸福。
因果律中的人生玄机
智慧点金石
因果报应作为佛法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但在中国,这种思想并不是起源于佛教。《易经》中很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生成,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故事苑:曲径通幽
因果报应作为佛法世界观、人生观的精华所在,与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它更是人生的一个规律。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掉了,管理牧场的牧官大为惊恐,因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斩首。牧官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村庄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大为愤怒,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并交给穆公。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于是带领这些农民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王室牧场里的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被免除了死刑,高兴地回家了。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性命堪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些人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佛语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因果即此理也,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就是如此。
弦外有音
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打个比喻来说:因就是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个因就如同种子一样。当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土壤、阳光、养分,这些能够促成种子生长的因素,就是缘。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
陈毅生前喜欢说一句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齐俱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经历万事,细品人生,自会参透其中道理。
生命是燃烧还是腐朽,由你自己决定
智慧点金石
孔子曾经有感而发地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个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晓得他该怎么办了。对任何事情都不思索,不懂得提出疑问,只是糊里糊涂地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生连圣人都不知该怎么办了。
因此,人活着,不是浑浑噩噩地吃饭和睡觉,而是要发掘出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这些都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记得《士兵突击》里的小兵许三多说:“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儿。”问他人生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他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这话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人生的真谛。
故事苑:曲径通幽
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它需要你去寻找,从而赋予其意义。
在一所很有名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有一张纸条上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她当众把这个问题念出来了,念完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她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她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她相信了。她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很长时间。
她接着又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讲演结束之后,所有听演讲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弦外有音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告诫我们立身处世应当深谋远虑,及早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明确的意义和目标,否则我们的一生就会浑浑噩噩,毫无乐趣可言。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但愿每一次回忆时,我们的内心中都不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