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子彧都是那个所谓的“别人家孩子”。她学习优秀,性格乖巧,很讨周围人的喜欢。但这种优秀,却是在父母严格的要求和几近苛刻的批评制度下产生的。小学的时候,因为数学考了100,语文考了98分,子彧沾沾自喜地跑回家向妈妈报喜的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说:“怎么不是‘双百’?”学舞蹈的时候,始终站在一边看子彧跳舞的妈妈说:“四肢真是僵硬。”慢慢的子彧觉得可能真的是自己不够灵活,以至舞蹈学到中途也废止了。妈妈更是评价:“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做好。”当她像其他小孩子一样在外面疯跑弄脏了衣裤,在外面摔了跤擦破了膝盖,妈妈不会像别的妈妈那样一把将她抱在怀里,替她擦去脸上的泪痕,并一遍遍安慰,妈妈会批评她自己走不好路,到处乱跑,疯疯癫癫,顺便还要说说不好好学习,整天浪费时间的事情。子彧的童年在种种否定和质疑的声音中,终由活泼开朗变得文静乖巧,她深知如何讨巧父母,尤其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她变得顺从,听话,懂得察言观色。即便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是妈妈要求的,她都一概接受,并且说服自己,那是正确的。
这种环境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因为高考失利,她只接到了一所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和她心目中以及父母的期望还相差很远。因为这次失利,对子彧打击很大。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调整,她逐渐恢复,并暗下决心,准备复读高三再战一年。可令子彧没有想到的是,父母在这个时候却一致同意她去这所大学就读,而不是继续。尽管子彧心中有很多不甘,也想再拼尽全力背水一战,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放弃了复读的念头。她尤记得那些等待高考通知的日子里,她不吃不喝除了睡觉心焦,不想做任何事情,妈妈就守在她身边不停安慰她。她原本以为的批评和责骂并没有出现,那些个日子里,妈妈从未说过一句过重的话语,只是每天做她爱吃的,看着她不吃,劝她吃,她不吃,默默收走,然后又重新端来新鲜的饭菜……这与之前的妈妈,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之前,她曾经怀疑过父母是不是真的爱她,现在她明白了这种爱,这种爱的表达比她看见的别人家的爱的表达更含蓄,更稀有,更苛刻,也更严厉,但这种爱确实存在,不少一分,不差一毫。这一刻,子彧第一次真正成长。
在离家的日子里,子彧又变回那个活波开朗的女孩。她在校园里永远是闪耀着光芒的阳光女孩。大学的生活比高中时代轻松自由很多,她认识了新的朋友,学到了新的知识,交了人生的第一个男友,看了不同的风景,一切完美无缺。这是她很多年后,最常怀念起的一段时光。记忆里那段时光永远都停留在阳光倾洒的午后,温暖着整个人生。
在新的环境里,她看到更多种不同方式的爱。这些爱的表达,有些是令人欣喜的,有些是感到沉重的。在这一段时光里,子彧慢慢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慢慢蜕变。她能明显地感觉到,在妈妈眼里,她俨然成为一个可以进行家事讨论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被执行者。这让她和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