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84400000008

第8章 园林美学家李渔

概述

李渔(1611——1680年),原名先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县,出身于一个医药两兼的商人家庭,出生地在江苏雉皋(今如皋),少年时代的李渔生活优裕,潜心读书,诗书六艺无不毕览。十九岁丧父,家庭生活失去依怙。崇祯八年(1635年)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应童子试,受主考官许豸的激赏,被誉为“五经童子”,试卷印为专帙。崇祯十二年赴省城杭州参见乡试,不料名落孙山。三年后再次应试,但社会上已是兵荒马乱,途中受阻,只得作罢。明末农民起义不断,李渔只好到处避难,后清军入主中原,又遭受易代之痛。决心买山归隐,在家乡建伊园,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顺治八年(1651年)移家杭州,开始了他“卖赋以糊其口,吮毫挥洒怡如”(清·黄鹤山农《玉搔头序》)的生涯。居杭期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他的大部分戏曲、小说创作于此。顺治十七年(1660年)又移家南京,营建芥子园,经营芥子园书坊,结交名流,且组成家庭戏班,周游各地,出入达官贵人之府,以博取馈赠和赏赐。晚年,浪迹了大半身的李渔产生了“首丘之念”,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举家移居杭州西湖,在吴山东北麓营建新居层园,但此时李渔已陷入贫困交加的境地,不仅层园修葺未终,而且他的《一家言》也难以修订出版。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十三日,李渔谢世,安葬在西湖边九曜山之阳,实现了“老将尸骨葬西湖”的宿愿。

李渔自谓平生有两绝技,一则辩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前者指他在词曲、小说方面的专长,其造诣早已闻名于世。后者指他富有营造园林的技艺,虽然这方面的成就到近代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价值却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他一生遨游大江南北,遍览名园,是一位优秀的园林鉴赏家;一生有大量的园林实践,曾先后为自己营造过三个园居,即早年浙江兰溪老家的伊园,居金陵时的芥子园,终老杭州时的层园,他还为北京贾汉复构建半亩园等,是一位卓越的造园家;他总结丰富的造园经验,形成独到而系统的园林美学理论,集中见于其《闲情偶寄》的《居室部》、《器玩部》和《种植部》中,也散见于其诗文著述中,又是一位富有灼见的造园艺术理论家。

李渔在园林方面的建树,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兹引用几则以见一斑。《中国大百科全书》称李渔为“中国古代园林匠师”。著名建筑师童隽先生赞李渔:“造园一事,李笠翁为真通其计之人。”童隽《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孙楷第先生认为李渔的造园理论“确乎有个人独到之处”。著名园林学家汪菊渊先生说:“李渔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又有高度的诗画艺术素养,他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意义。”。不仅如此,李渔在园林方面的成就,还引起了日本、西方世界的重视。19世纪30年代,日本著名学者冈大路赞誉《闲情偶寄》:“著者有卓越识见,富有实际施工的体验,文才卓拔奔放,论法充满著者的自信,有自己的创见,可说是一部很罕见的著作。”1959年,凡黑肯和格茹太厄恩合撰《半亩园》一文,载于法文连续出版物《不朽之作》之十八,介绍了李渔的园林美学。1983年,爱德文·毛瑞斯著有《中国花园的历史、艺术和含义》一书,由纽约查尔斯·斯克瑞波父子公司出版,书中介绍了李渔的园林建筑思想。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了艾力森·哈迪克从中文译成英文的《GraftofGardens》(《园林匠艺》),论及李渔的园林理论。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刊《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二期。可见,李渔确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园林艺术家。本文以李渔的园林作品和理论著述为考察对象,探讨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及其与明末清初的社会风尚、时代艺术潮流之间的关系,以期求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

第一节率性纯真妙肖自然

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自我需求、个人性情被淹没在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定位里。这种情况到了明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明王朝的统治因腐败而渐趋松弛,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特别是在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渴望摆脱一切束缚与限制,以感性冲突突破理性的思想框架,极力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加上政治黑暗,仕宦险恶,士人们便更多地投身于现实社会的世俗生活中去。他们游山玩水、蓄妓纳妾、嗜音赏舞、品茗食甘,悠闲风雅。置造园林,闲情适意,成了他们性灵和情趣的一种载体。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正是诞生于这样的社会土壤中,体现了率性而为、纯任自然的美学情趣。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率性而谈,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艺术个性自然坦露出来,毫不掩饰矫造,连自己纳妾携姬、奔走权富之门打抽丰,生活之贫窭窘况等都直言不讳,在生活中的发现、发明及偶得也急不可耐地予以表现,显示了他率真自然的性情。李渔自云:“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首窗栏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其性爱自然舒畅,不喜拘泥促迫。以此性造园,李渔推崇“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的叠山能手,提倡“宜自然,不宜雕斫”,“顺其性”而不“戕其体”。与此相应,李渔在营构园林时,首重自然环境,使所筑园林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

他一生为自己营造三个园居,其中伊园和层园都是依山而建。伊园是他早年在家乡婺州兰溪伊山之麓而建的第一个园居。李渔在《伊园十便》的小序中说:“伊园主人结庐山麓,杜门扫轨,弃世若遗,有客过而问之曰:子离群索居,静则静矣,其如取给未便何?对曰:余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其便实多,未能悉数,子何云之左也。”李渔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追求闲静遗世之趣。伊园建在“近水邻山处”,“两扉无意对山开”,“步出柴扉便是山”,“山窗四面总玲珑,绿野青畴一望中”,屋前有方塘,“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李曾栽百十株”,屋后有瀑布,“飞瀑山厨止隔墙,竹梢一片引流长”。整座园居虽因陋就简而成,但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得自然之精华。

层园是李渔晚年迁居杭州时所建园居,依西湖之畔的云居山而筑。层园面对西湖,背倚钱塘江,“前门湖水后江潮,恰好住山腰”,“似客两峰当面坐,照人一水隔帘清”,“目游果不异身游,顷刻千峰任去留。云里霹开三净土,镜中照破二沧州”,“开窗时与古人逢,岂止阴晴别淡浓。堤上东坡才锦绣,湖中西子面芙蓉”,更有惬意者,李渔得以常在“西子湖头濯足,东坡堤畔伸腰”,真是得尽山水之华露,尽享自然之恩赐,无怪乎李渔要“老将尸骨葬西湖”了,最终将自己也要融入这湖光山色的自然中,实乃妙悟人生的抉择。

他中年移居金陵时所构芥子园,地处金陵古城南郊,虽没能像先前的伊园和后来的层园那样,整座园林依山而建,但与孙楚酒楼、周处读书台相邻,“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也尽量因借自然山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李渔的这种园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造园观,是明末以来的造园风尚。如明末徐俟斋隐居时所营涧上草堂,“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迂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茅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此为第一。”沈复《浮生六记·浪游快记》。也是依山造园,竹篱茅舍,素朴村野,与自然融为为一体。对此,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进行了总结:“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如果“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山,似非大观”,“正谓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明末清初,象李渔这样“为结山林伴,因疏城市交”,营园追求与大自然相融,恐怕与当时“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的士人心态有关,反映了当时士人们追求闲情逸致,风流优雅的社会风尚。

李渔不仅重视造园取之于自然,而且在事之以人工之时,也反复强调要师法自然,妙肖自然。他指出:“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认为垒石叠山,营造园居,本来就是借人工而造第二自然,但能于喧嚣的城市间营构出幽旷闲逸的山林来,能于平地招飞来峰,自有神仙妙术,那就是李渔反复强调的“宜自然不宜雕斫”,遵从自然之性,崇尚自然之美。若能“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如李渔提倡土石山而反对石山,土石山是土石相间或土多于石的叠山,石山则是石多于土或全部用石的叠山,李渔认为土石山“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而石山,用石过多,有背天然山脉之理,“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并进而指出:“垒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列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垒而成者乎?”《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土石山较之石山,自然混成,尽脱人工之迹,真乃“天巧自呈”,亦即计成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了。再如,李渔论述界墙:“莫妙于乱石垒成,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垒之者人工,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闲情偶寄·居室部·墙壁第三》。虽是人工之巧,但自然天成。否则,不顺应自然之性,就会破坏自然之美,是营造园林的败笔。他批评“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讽刺“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在前述石山、土石山之论中,他还认为“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矣”。在装饰彩绘方面,他也认为“画栋雕梁,琼楼玉槛”是铺张过度,“亦近鄙俗”的失败例子。这些都从反面强调了营构园林要贵法自然,要美其自然,成功的园林要去“人工”而呈“天巧”。

第二节张扬个性突出审美主体

明代中后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其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矣,而又亲切简易。”且“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一理论在客观上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唤起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冲击了程朱理学思想的僵硬束缚,在当时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接踵而有李贽“童心说”、公安派“性灵说”。明代在士人之中流行狂禅之风,强调本心是道,本心是佛,廓然无圣,优游高蹈。明中叶以后,心学与禅宗相通相合,他们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呈现出强烈的叛逆性和个性精神的张狂,掀起了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正常情感、人的欲望,突出人的主体力量的思潮。李渔的思想明显烙上晚明思想解放的痕迹,他的园林理论,也深受这一时代哲学风潮的影响。

李渔强调创作源于心灵真情,“文生乎情,情不真则文不至耳”,“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而“天地生人,各赋其心”,于是“我行我法,不必求肖于人,而亦不求他人之肖我”,突出自我,讲究自创,不因袭他人。他给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一家言》,其含义也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家言》维何?余生平所为诗文及杂著也。近代名人著述皆以集名,乃余独异其辞者维何?曰: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非有摹仿、希冀于其中也。摹仿则比求工,希冀之念一生,势比千妍万态,以求免于拙;窃虑工多拙少之后,丧其为我矣。(《释义》)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上不取法于古,中不取法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的艺术追求,真乃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因循摹仿,丧失自我,绝非他所为。所以,丁澎为《笠翁诗集》作序称:“其匠心独造,无常师,善持论,不屑屑依附古人成说,以此名动公卿间。”以上论文词,充分反映出李渔反摹拟,重独创,扬个性的艺术追求。

之于园林,李渔也“确乎有个人独得之处”,也正如近人阚铎所赞“富于艺术知识,又不屑为无意识之模仿,故依时代性之进化,独摅心得。”贯穿李渔园林美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反对摹拟、张扬艺术个性、突出审美主体,确是与当时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相承互通,体现了与时代思潮的合拍共求。李贽倡导“童心”之说,认为“童心”即“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这种人初之赤子之心,乃各人所特有,绝不可模拟,张扬童心即张扬个性。公安派的“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也是极力张扬个性,反对因袭模拟。而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正是将这一思想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了卓有创见的园林思想。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中的一段话,集中阐述了这一园林美学思想:

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举业者,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其极卑者,亦将读熟之文,移头换尾,损益字句,而后出之;从未有抄写全篇,而自名善用者也。乃至兴造一事,则比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常见通侯贵戚,掷盈千累万之资,以治园圃,必先谕大匠曰,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而操运斤之权者,至大厦告成,必骄语居功,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立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

这段话中,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李渔以作文比造园,认为二者“同一致也”,那末,前面论及的李渔关于文词创作“忌模仿”、“贵创新”,张扬人的主体精神的主张,同样适用于园林营造。其实,李渔曾多处以作文之法比营园之式,如他在《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中说:“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并进而以唐宋八大家用气魄取胜来说明磊石成山应成局在胸,不满“以文作文”式的磊石成山之法。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中也说到:“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比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将营园与著书并提,两者同出一法,即“出自己裁”;把欣赏所造园林之得与读其书之感同论,即“颇饶别致”。这些都见出李渔将创造园亭与写作文章相通互鉴,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共同艺术追求。第二,极力反对摹拟之举,认为此举“陋矣”;严厉批评因袭之徒,认为此徒“何其自处之卑哉”。因袭摹拟,丧失自我,丧失个性,为艺术创造之大忌。第三,主张“自出手眼,标新立异”,李渔视之为艺术生命之所在,倍加强调,反复实践,甚至“一榱一桷,比令出自己裁”。第四,“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道出了李渔上述艺术追求受时代之影响,暗合时代潮流,而其根源则由其性之所至,即由其个性所决定,这本身就是个人主体精神的突现。

注重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审美主体的个性,成了李渔园林美学思想的一贯主张。首先,李渔强调审美主体需具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他说“昔人云:‘会心处正不在远。’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这里的“慧眼”可理解为审美的眼睛,有了它,就能时时发现身边之美,生活中处处有美。李渔紧接前一段话又说:“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见老妪白叟扶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即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受此启发,李渔在以窗格审美方面独具一双慧眼,颇具匠心。他自谓“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的“梅窗”,所用材料本来是夏天涨水淹死的榴树、橙树,因其坚硬难劈才未作薪,然李渔“见其枝柯盘曲,有似古梅,而老干又具盘错之势,似可取而为器者,因筹所以用之”,于是“语工师,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平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梳枝细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梳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真是慧眼生花,以至于“同人见之,无不叫绝”。他别出心裁造出的“尺幅窗”,或曰“无心画”亦然,他寓居金陵所营芥子园,最初并未留意窗子,然“后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阖牖”,乃幡然悟到:可以以屋后小山做画,以画当窗。“遂命童子裁纸数幅,以为画之头尾,及左右镶边。头尾贴于窗之上下,镶边贴于两旁,俨然堂画一幅,而但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

他还曾匠心独运地造过湖舫便面窗,且就此指出:“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这里指出了“作事物观”与“作画图观”的区别,亦即客观事物与艺术品的区别,而由前者升华至后者,其中介就是审美主体所独具的审美的眼睛。其次,李渔注重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美。他认为园林是通过造园家的“神仙妙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集自然之精粹,浓缩天地之精华,收到咫尺山林、勺水浩波之效,这其间的关键就是造园者的创造性活动。李渔曾谈到入“寒俭之家”,见其“以柴为扉,以瓮作牖,大有黄虞三代之风”,李渔却怪其“纯用自然,不加区画”,即是说农家缺乏审美眼光,没能充分运用审美创造力去“区画”,为此,李渔提出“取瓮之碎裂者联之”,使“有哥窑冰裂之纹”;“取柴之入画者为之”,“使梳密中窾”,通过这样的创造性活动,便“点铁成金”、“变俗为雅”了。园林作品如同“文如其人”一样,往往最能见出主体的个性,是主体审美个性、审美情趣的载体。如白居易庐山草堂,“木斫而已,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体现出他崇尚素朴自然、纯净儒雅的个性特点。元代和尚维则造狮子林,盘环曲折,迷似回文,则表现了他嗜奇的个性。李渔的几件园林作品,如前所述,也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艺术个性。伊园结庐山麓,崇朴尚俭,使他尽享自然山水美,大有闲静遗世之趣。芥子园小巧玲珑,富有诗情画意,此园中“无心画”、笠翁雕像、“梅窗”等,充分显示了李渔追求创新、“好矫异”的个性。

层园是他晚年欲归隐湖山而营园居,其基本构思是依山势高低,错落变幻,层层而建,拓向无限,亦见出其匠心和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意愿(“老将尸骨葬西湖”)。在园林的具体构造上,他也都能做到独出心裁,自出手眼,如美妙别致的迂径,正反撑持的“活檐”,形如斗笠的顶格,巧思慧心的湖舫便面窗、无心画、梅窗,“花纹奇巧”的界墙,巧蓄鹦鹉的厅壁,各出心裁的蕉叶联、此君联、碑文额、手卷额、册页匾、虚白匾、石光匾、秋叶匾,哪怕幽斋陈设亦“妙在日新月异”、居家所需之物“皆当活变”。可见,李渔的园林创造中洋溢出充沛的个体精神,充分展示了其艺术个性。再次,李渔在园林品赏中,亦注重创新,高扬审美主体的作用。他曾形象地比之于“人有新衣二件”,“试令两人服之,一则雅素而新奇,一则辉煌而平易”,结果“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缟衣素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雅素而新奇的缟衣素裳,赢得了观赏者的注目,品赏园林正同此理,那种“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事事皆仿名园”的园林,是园林中的下品,唤不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感受,只有那“不拘成见”、“出自己裁”的园林上品,才能激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渴望,进而进入丰富的审美活动,领略其不凡的美学价值。前引李渔曾自负地说过“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正是说的这种体验。他还认为“活变”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提出“移天换日之法”,即在窗外墙上置板,盆花笼鸟、蟠松怪石,皆可更换置之。如“盆兰吐花,移之窗外,即是一幅便面幽兰;盎菊舒英,纳之牖中,即是一幅扇头佳菊。”且可数日一更,也可一日一更;哪怕一日数更,也未尝不可。这样就可“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使人不断产生新奇美妙之感。李渔认为室内陈设“妙在日异月新”,也是为了满足欣赏主体“务为奇巧”的审美需求,使人“入其户、登其堂,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充分显示出审美主体力量的存在与价值。

这里是一个图片可见,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中站立着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竭力张扬园林艺术家的创造个性,充分肯定园林艺术家的主体创造精神,以响亮的歌喉加入了时代思潮的合唱。

第三节雅俗相互抗衡互相融合

宋元时代逐步兴起的商业经济,在明初因朱元璋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朱明王朝的集权统治而受到挫折,但明中叶以后,明王朝对社会控制力减弱,资本主义因素得以萌芽、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尚的急剧变化,“崇奢黜简”代替了明初的“崇俭黜奢”,竞相攀比,社会风气逐渐奢靡起来。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得到社会上的普遍重视,甚至商人的奢侈生活引起人们的艳羡,如吴中巨商张冲,每有一新衣制成,市民们便争相模仿,奉为样板(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五十一《张季翁传》)。文人士子也不再视商人为不登大雅之徒,而乐于和商人交往,甚至自己也积极地从事经商活动,明末作家冯梦龙就是一名刻书商,李渔也经营芥子园书铺。文人士子们更多地投身于世俗生活,与商人、艺人、名工巧匠多相交游。而商人也乐于附庸风雅,与文人士子唱和交欢。文人与商人等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人受市民的生活、观念、情感、趣味的浸染,既形成了一批市民文艺的创作队伍,文人与商人等市民又构成了一个市民文化的消费群体。于是,市民文艺便大为兴盛,小说、戏曲、说唱等俗文学和民间的木刻绘画等十分流行,思想家李梦阳甚至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市民文艺的高潮。相应地,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流行“世俗之趣”。而有些文人士子在尽情享受世俗生活乐趣的同时,尚不忘却那一份固有的清高雅趣,加之明代文人画为代表的雅逸趣味的影响,他们以所谓文人的清雅去对抗社会的流俗。于是,在艺术领域,出现了雅与俗互相抗衡,又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并存局面。

反映在造园方面,出现以下情况:首先,市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审美意识在园林的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应有的反映,出现了一批以享乐生活为主要目标,以追逐富丽奢华为趣味的市民园林。皇亲贵戚园林更是富丽堂皇,明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在北京建清华园,“侯门矜壮丽,别墅也雕甍”(范景文《集李戚畹园》),“李园钜丽甲皇州”(粱清标《李园行》)。其次,明代文人画集诗、书、画三绝为一体,进入成熟阶段,代表了当时雅逸一派的艺术趣味,文人园林也自觉地趋向这种趣味,反映他们热爱自然,清新淡雅,不合流俗的情趣。第三,一方面,有些文人也难免于流俗,如当时文人吴昌时坐塌四周环绕有一百盆梅花,一百盆水仙,人称“自奉奢豪无度”(《归田集》卷六),颇有俗气。另一方面,商人等市民造园,也欣喜于附庸风雅,效法文人园林。出现了市井气与书卷气相糅、俗气与雅气的相渗相融。第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精湛的技艺为社会所重视,有的匠师文化素养甚高,赢得了包括文人士大夫的认可与尊重,如江南造园匠师张南垣为当时名士钱谦益、吴伟业所重,与他们交往密切。更有甚者,文人画士直接掌握造园技术,亲自造园,成为名家,李渔便是代表。在园林,他自构、自营、自居、自娱,融设计、营构、享用、欣赏于一体。

李渔的雅俗观正是当时社会思潮下文人趣味的反映。一方面,他出身商家,自己也经营书铺,重享乐,逐闲情,创作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大有俗趣。另一方面,在造园等方面又不满流俗,标榜自然清雅,呈现文人雅士之意趣。李渔的园林雅俗观主要体现为以俭黜奢、以雅抗俗。他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中有以下一段话,论述得最为充分:

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

这里,李渔首当其冲地指出土木之事,“最忌奢靡”,极力反对时下流行的在造园方面竞相比富,争相比丽的风气。明确主张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精巧、新奇、雅观是上乘园林的标准。严厉批评“好富丽”的造园者,不能创新己出,只好以富丽掩饰。紧接上一段话,李渔又有“人有新衣二件”之譬,已见前引,其实,这里也形象地说明了李渔崇雅素斥富俗的观点。李渔还将此观点深入到园林营造的具体环节中,如前文述及的土石山与石山之论,李渔推崇土石山,反对争奇斗富的石山,实际上也反映出他以文人园林的朴雅之气,对追富逐丽的流俗的鄙夷与唾弃。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墙壁第三》中还谈到:“予见一老僧建寺,就石工斧凿之余,收取零星碎石几及千担,垒成一壁,高广皆过十仞,嶙峋崭绝,光怪陆离,大有峭壁悬崖之致。此僧诚韵人也。迄今三十余年,此壁犹时时入梦,其系人思念可知。”对老僧不辞辛苦,以零星碎石垒成的石壁,三十多年以来时时梦见,可见其印象之深,感念之深。李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园林雅俗与主人之关系:“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致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亦是造物鬼神作祟,为之摹神写像,以肖其为人也。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认为园林的雅俗、工拙全取决于“主人”,反过来又体现着“主人”的艺术趣味,园肖其人。当然,这里所说的“主人”,亦如计成在《园冶》中所指“能主之人”,即主持造园事宜的造园家。李渔还明确指出“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并比之医俗如治病,表现了他鄙弃流俗的坚决态度。此外,李渔还崇尚俭朴,鄙斥奢侈。他在《闲情偶寄·凡例》中就提出了“崇尚俭朴”的方针:“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其余如《居室》、《器玩》、《饮撰》、《种植》、《颐养》诸部,皆寓节俭于制度之中,黜奢靡于绳墨之外。”他的《闲情偶寄》,全书紧扣一“俭”字,正如他所言:“凡予所言,皆属价廉工省之事,即有所费,亦不及雕镂粉藻之百一。”《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这里虽难辞经济财力不足之由,但主要反映的恐怕还是艺术趣味的趋向。

同类推荐
  • 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趣谈老北京古建筑

    京城“内九”、“外七”等十六座城门、雄伟的天安门、精美壮观的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北京城,其建城装景,归纳概括说来最突出的特点是城套城,并且形成了全城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在这条中轴线上,建造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北京城,其建城装景,归纳概括说来最突出的特点是城套城,并且形成了全城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在这条中轴线上,建造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这就是所谓的左右对称。因此,就出现了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
  •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务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务

    本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工程实践编写而成,主要作为高职高专的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经济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用书,旨在使欲投身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招标代理机构、造价和监理等咨询机构的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学习和参考。本书主要特色是:以建设工程施工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为主,以勘察设计、监理和物资采购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为辅;以国内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为主,以国际工程为辅;以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动手为主,以教师理论教学为辅。
  • 细说中国园林

    细说中国园林

    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园林历史、结构布局、文化意境、特色景点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园林,立体地展现中国园林的外在秀丽景观和内在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 大城小事

    大城小事

    同是购物天堂,为何与首尔相比,香港显得那么无趣?上海究竟是务实主义还是享乐主义?纽约客们如何把高架改造成花园?这是城市的故事,也是我们的生活。
  • 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本书介绍了莫干山别墅楼独特的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包括白云山馆、林海别墅、88号别墅、松月庐、郭沫若住过的雄庄、潘家园林等。
热门推荐
  • 谣渊剑尊

    谣渊剑尊

    剑天下戾气之凝结者,强者以弈剑为荣、弱者以舞剑为怯。剑指苍穹,问天下勇者几人。琴集天下音色于一弦之上隐者之独爱、武者之忌惮者,琴破九天,寻天下之智者。
  • 爱在你我一念之间

    爱在你我一念之间

    一念成情,一念成悲。这个世间有太多的美好,也有太多的悲剧!当我选择爱你的时候,却不经意间伤害了另外一个人。爱与不爱,皆你我一念之间。
  • 我的神医小娇妻

    我的神医小娇妻

    在一个安静的小巷里,一个小女孩蹲在墙角哭泣,她恨,她要报仇,只是这时,一道阴影照射下来,一个带着诡异面具的男子出现在面前,低沉的说道:“你怎么了,也许我能帮到你,只要,你答应我的条件。”姜暖年幼无知,殊不知已经把自己推向深渊,向她来的,只有无尽的纠缠与折磨,直到她遇见了真命天子,“你愿意和我度过余生嘛?”他是天使还是恶魔......
  • 游戏人生之浮屠系统

    游戏人生之浮屠系统

    我林陌晨,哪怕是个废人,也决不认输!哪怕没有能力,也护你周全!天要我亡,我便灭天!地要我死,我便破地!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少年之崛起,谁与争锋?!!
  • 古城驼铃

    古城驼铃

    小说主要讲述了从豫鲁大地到西部某古城落户的周三铸、闫泰岭两家人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二十年间的命运变迁;着重刻画了从小生活在贫民窟中的周三铸之子周伊波和命运多舛的闫泰岭的外甥女黄山芸及其他同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求学经历、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如实展现了某古城老五届医学生在史无前例年代痛苦挣扎,奋争呐喊的精神状态.小说折射出时代风云,反映出家庭命运、个人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建设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化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 都市惊云

    都市惊云

    “我能有今天,不是我自己给的,而是所有人。”——杨号天他是一个考上大专的学生,他是一个才能非浅的男孩儿,然而想要成为真正的王者,必定会有人为他付出,“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人,但是命运却不容我。”——杨号天波折坎坷、悲欢离合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一路走来,我得到的和我失去的一样多。”——杨号天兄弟们的情深、爱人们的关爱却不能同时让他兼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红尘丝缠绕德云

    红尘丝缠绕德云

    民国元年,北平安好无战乱。这时的他和他的徒儿默默的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精彩人......
  • 成佛作祖

    成佛作祖

    圣地林立,帝国雄起,圣子,帝子争锋,古老相传,世间有圣,长生不死,而今世间无圣,无轮回,凡人可为帝,帝者,万寿也,无名小子,有大气运,欲证道不朽,天地朽而我不朽,日月灭而我不灭,逆天改命,问天,吾可为至尊?
  • TFBOYS之源汐

    TFBOYS之源汐

    本文是关于TFBOYS王源的同人文网游版0.0因为作者大大没玩过网游所以有些东西写得不正确......嗯可以评论提意见。不过这本小说我是写给自己看的因为很多人说我小说写得不好。嗯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