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老师对我昨天帮你做作业怎么说的?”
儿子:“嗯……老师马上就发现是你给我帮了忙。他说,我一个人独立做绝不可能出这么多错误。”
如今,由于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出现,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保护越来越周到,从上学接送到日常生活,简直是无微不至。殊不知,这样的过度保护,并未在孩子心中产生好感,反而使孩子们对大人的“层层保护”流露出不满和无奈。
一位上初一的女生甩着两根细细的长辫,说起了前不久逛公园时发生的两件事。
“那一次我们全家上公园玩,我想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了,于是我就硬拉着爸爸妈妈去看老虎。到了狮虎山,我刚想挤进人群,妈妈忽然一把拉住我,对我说:‘老虎有什么好看的?你看那么多人,万一被挤下去就不得了啦。’看老虎有什么危险?怎么会被挤下去呢?我刚想说,可又一想,唉,一说出来,妈妈一定又要讲给我听一大堆的道理,多烦人啊!于是,只好跟着爸爸妈妈走了。路过假山,我刚往上爬,就被爸爸拦住了。他皱着眉头,带着央求的口吻对我说:‘哎呀,我的小祖宗,快下来!’然后又摸着尖尖的石头,温和地说:‘你看这石头多硬啊,万一摔下来,还怎么上学呢?’说完,爸爸小心翼翼地把我抱了下来。我想:这么大了,还用抱?假山这么低怎么会摔下来呢?这次游园,爸爸妈妈只让我到一些‘不危险’的地方活动。”
孩子被保护了,可是他们的心里并不舒服,这不应引起父母长辈的深思吗?
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曾播出过一则《北极熊的故事》,如实地记录了北极熊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经过。
北极熊妈妈带着两只出生不久的小熊在冰天雪地中觅食。由于北极的光照时间特别短,熊妈妈必须在不足4个月的时间内教会小熊生存的本领,包括获取食物、躲避猛兽、抵御风寒、嬉戏玩耍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稍大的一只小熊很快学会妈妈所教的全部本领,适应了北极的生活,而另一只体质较弱的小熊被风雪吞噬了生命。第二年春天,存活下来的小熊已经离开了熊妈妈开始独立生活,它同样只能在不足4个月的时间里继续锻炼生存下来的本领,并为冬眠储备足够的食物。当它尝试着像妈妈那样凿开冰层,寻找冰窟中的海时,冰层正在融化、破裂,冰窟中的海豹却随着海浪溜走。原来,由于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北极的融冰期越来越提前了。这一变化是熊妈妈所无法预见的,但是小熊并未气馁,只见它跳入寒冷的海水,迅速向另一座冰山游去……
《北极熊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育很多启示。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总是一相情愿地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全然不顾孩子是否需要。因此,很多孩子被呵护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自由作家李黑妮曾经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被过度保护的痛苦。
在15岁的时候,我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女。初二辍学,对学校和老师表现出强烈的厌倦和不满情绪,人际关系紧张,对异性过分敏感,自卑,感觉人生前景无望,常做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内心狂妄,崇尚武力,行为又很自闭,缺少同龄朋友,没有安全感,出现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尤其是自己任性的言行对父母造成很大的伤害……
现在我很好,但我的成长岁月很痛苦。
长大以后,我给自己的童年起了个绰号,叫做“不能小孩”,希望它没有惊扰母亲的在天之灵。
我母亲生我的时候46岁,她和父亲结婚时做了4个孩子的继母,我是她婚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她说她是盼星星盼月亮才好不容易盼到我的,她原来以为自己不能生了,可是我突然就来了,她欣喜若狂。
于是我负载起她的全部愿望,得到她全部的爱。但是,在我出生的第三天,医生查出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我妈妈在养育我的那些年,真的是放在嘴里怕化了、扛在肩上怕吓着,每分每秒不眨眼珠地看着我。她为了在家专门照顾我,把工作辞了。
小时候,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周围小朋友中最好的,我的父母在一切问题上都尽力满足我,使我度过了一个说一不二的童年。我的任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随便喝水吃东西,我不能在没有大人陪护的情况下做游戏,我不能到点不吃饭(我因为拒绝吃饭而把我妈妈气哭过),我不能和妈妈认为不好的小孩子一起玩,我不能去跑去跳去喊去叫,不能下雨的时候去踩小水洼(因为我心脏不好)。和小朋友在一起时,每次妈妈都把他们关照叮咛一遍:不能拍我的后背不能推我,因为有可能给我的心脏造成脱落(不知道我妈听谁说的)。上学以后她认为我不能一个人来往,因为那样她不放心,于是她又是接又是送,学校一有劳动,她就来帮我,多少老师和同学笑我她都看不见。我不能自己洗头洗脚,不能自己做饭,不能单独外出,不能参加学校的野游(除非我妈妈在场),包括不能参加学校剧烈的体育活动。直到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连自己的手绢都没洗过,更别说知道家里的油瓶子和醋瓶子放在哪儿了。
我算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可是,我所习惯的那种一切由父母给予的生活早就出了破绽。他们一如既往地给、加倍地给,而一天天长大的我要的是什么呢?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的内心长满了野草,更不知足、更抑郁、也更自卑。那种苦,在当时连半点也说不出。
我是在母亲去世后,重新一点点长大的。我曾对母亲给予我的一切像对辽阔的天空一样,那么的不在意。后来我不断回忆过去的生活,假设妈妈还在,我想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我要换回妈妈的生命,我要照顾她。我好像越大越不爱她了,我要赎罪——我就是这样站起来的。
李黑妮的母亲真的是太爱她了,对她的保护也做到了极致,但这样的爱和保护给李黑妮带来的是难言的痛苦。身为父母,总希望为孩子做得越多越好,总希望对孩子进行保护,生怕孩子受委屈、挨饿受冻,或者在某一方面受到伤害。父母对孩子进行一定的保护是应该的,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保护过度,则会起到反面作用,如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孩子缺乏应有的能力等。
另外,从儿童权利的角度来讲,父母们对孩子过度保护,也是间接地剥夺了孩子的发展权。本来孩子可以在自立的生活中锻炼生存能力,可以更好地发展,但是保护过度,使得孩子的能力下降了,且父母的爱无法覆盖孩子的一生,到时候,孩子怎样自己发展呢?他还有能力发展自己吗?
因此,我的建议是:
父母要让孩子勇敢尝试。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大人一定不要替孩子去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让孩子自己做下去。
引导鼓励就好,别插手。在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多给予指导和鼓励。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多经历一点,多摔打一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对孩子的各种过度关心与相应结果预见
孩子平时在学校从不交流,对同学爱答不理 孩子患上心病
在玩游戏时家长也插手其中,代替孩子动手,不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经常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孩子,不让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的思维受到限制
对孩子过度关心呵护,插手孩子的一切日常生活 孩子学习、心理压力增大,效果适得其反
孩子咬手指,母亲开始严加管束,打骂。 孩子产生社交恐惧,对父母过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差
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亲自辅导孩子功课,给孩子报大量的课后班 孩子心理失衡,心理压力大
父母帮孩子整理好一切东西,孩子失去自理能力。父母急躁,担心孩子上学迟到 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