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西游记中有过李世民做噩梦的情节,虽然已经忘记书中的李世民做的什么噩梦了,但也能猜个大概,无非是杀戮太多,我个人觉得能让他放在心上的也就是杀了他哥哥李建成,逼父亲退位,至于屠城他应该不会放在心上,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是天可汗呢。书中给了李世民一条救赎之路,前往西天取经,书中的贞观时期似乎很尊崇佛教,尤其是李世民,从他封唐玄奘为御弟可见一斑,但依据资治通鉴和一些其他记载唐太宗并没有和佛教发生什么特别的联系,反而在佛教继续传入东土的时候,贞观时期还有道教的外传,在我印象中,李世民只是吃了一个人(可能是和尚)炼成的长生不老药,而且还犹豫了很久,前几次都选择不吃,并且表现的没有秦始皇和汉武帝那么痴迷,似乎看得很淡,到底是怎样我就不清楚了,不过从他后半生来看这种对死亡的淡然是很有可能的。
李世民的前半生(除了幼儿期)可以说是在马上渡过的,一仗接着一仗,一开始就是他撺掇李渊争夺天下,我还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唐朝天下的百分之七十是李世民打出来的,当然这是我的个人估计,相比之下太子李建成就相当平庸了,毫无建树,打了一场仗还败了,像这种太子无能,庶子功高的历史案例的标准结局就是夺嫡,可以说这种结局起于猜忌心,长子怕庶子势力越来越大,不早日铲除将来必成大患,庶子怕自己功高震主,早晚成为长子眼中钉肉中刺,与其任人一步步蚕食,不如愤而反抗,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也许有人说是兄弟之情不深,我也不知道能深到什么样的地步,这种牛人身边有的是幕僚,你一句小心,他一句提防,并且都是基于事实,不由得你不动摇,我可以这么说,我要是去你家和你爸说你是小偷,你爸也许不信,要是全班同学去你家和你爸说你是小偷,看你爸信不信。而且李世民是那种文武双全的奇才,既是冲锋陷阵的先锋大将,又可以是规划战略的元帅,说实话我在看资治通鉴有关李世民那一部分的时候,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真不愧是天可汗,只能暗叹一句牛人做牛逼的事儿,总结他的前半生就是一场场战役的胜利,在这些胜利的背后必然少不了尸山血海,虽然我们可以说战争就是这样,动乱的年代就是这样,但是李世民的后半生给我的感觉确实另一种,至少没有血腥味,根本不像是一个在马背上夺得天下的天子,像是继承父业的守成之辈,功臣大多安安稳稳的老死,法律也不严苛,甚至很少人犯法,而且这个转变给我的感觉像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就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它就发生了,之后血迹干了尘土了,血腥味淡了散了,完全没有陷入西游记中描写的那种需要去西天取经才能脱离的苦海中,但是李世民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他突然顿悟了,或者皈依了,被佛祖感化了,但根据李世民对佛教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显然不可能,可能吴承恩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李世民的这种转变才假托菩萨点化吧,虽然贞观时期不被认为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但我认为在那个时期李世民是极其得民心的,比如在李世民晚年征辽东的时候,也就是朝鲜,某地政府只想征兵一千,结果大大超额,这足以证明李世民的成功。也许我们需要举个对比例子才能明白这种转变的突兀之处。
在某某围城攻坚战中,李世民围城数月,但是守城将军死战不降,李世民一干人等绞尽脑汁也无法攻入敌城,眼看着将士们一个个倒下,援军一步步逼近,李世民在帐中走来走去,抓耳挠腮,最后李世民还是想出了破城之策,攻破城门之时,李世民下达让他可以发泄数月以来累积的郁气,鸡犬不留。
某年某月某日朝堂议事,李世民想做什么什么,魏征提出各种理由反对,李世民认错作罢;又某年某月某日李世民想做什么什么,魏征提出各种理由反对,李世民认为他说得对,马上打消念头,这种例子在资治通鉴中出现过无数次,据我估计这种君王纳谏的次数发生最多的还是李世民时期,李世民不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在战场上,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也不是听不进忠言的项羽之流,只能说他的耳朵是带有选择性的,他的大脑是有自我判断能力的,身边人说不能打,他却说要立刻打,还能说服他们,然后打赢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他佩服五体投地的原因。
李世民的前半生杀戮太多算是个恶人,他的后半生在我看来算是个好人,也许他就是因为前半生的罪孽才有后半生的追悔式自我控制,或者是年龄大了,性情也变得温和了,再或者有那么一种特殊的性格能让他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也能让他在朝堂上当个儒家笔下的圣君明君吧,不过我实在想不出这种性格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这不是一种性格,而是许多种性格的融合,不是中和,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突出某种最适合当前环境的性格,哈哈哈,说了这么多也许就是审时度势吧。不管是哪种情况,被佛祖教化的可能性太低了,毕竟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同时也是佛教鼎盛之时,当然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为了说明佛教的作用没有那么大,更不可能改变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