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0的出现狠狠抽了某些西方大国的脸,航空工业向来是工业系统皇冠上的明珠,这里涵盖了材料工业、精密加工、重工、电子以及工业设计……一系列的产业链,尽管西方大国认为华夏还有大推力的发动机,充其量也就是乌兰马达西奇D-18T的那种水平,装在那些运输机上还可以凑和使用,真正扔到民航业的的竞争中死得会很难看。
在某些牛虻团队的智囊分析后当家人圈子里形成了共识,现在要想让东方大国放弃大飞的发展是没戏了,被第五分队过分解读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理念已经没有了市场,这一点从东方大国频频突破技术封锁就能看得出来。
既然事实已经发生了,牛虻团队如果再对东方大国实行封锁很可能会逼着对方再度爆发,现在鬼都知道马达西奇已经姓“韦”了,亚历山大家族无非是他在乌兰的代言人而已,以那个妖孽表现出来的种种非自然能力,搞不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突破大推力航发的桎梏,在那款D-18T的基础上造出适合民航的版本,没看H-30的发布机布局早已为D-18预留出了空间么?
西方的牛虻团队在技术封锁上一直就是这个德性,它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只能买他们高附加值的产品,一但你的技术有了突破,可以形成产能,以往那些贵得要死的西方产品马上就开始在价格方面进行打压,最好是收购控制对方,反正就是不让你在这个行业里获得继续发展的资金。
近十年来,牛虻团队在东方大国这里频频碰壁,以往百试不爽的这一招貌似没有了效果,作为华夏技术核心区的津港背后有着雄厚的资金支撑,根本就不在乎西方团队在市场渠道的打压,无论是自家还是非洲、中东,如果再算上罗斯、乌兰与中亚地区,这些忠诚的市场足以牛虻团队的计划破产,而最让这些“绅士”郁闷的还不止是在市场渠道上的失利,而是这津港基地的资金来源尽管没有证据,但不用说和红荆花基金有关,而这些钱貌似都是从“绅士”们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用我们钱打我们的脸”,牛虻团队发现这样的事情也就是那个妖孽能干得出来,可偏偏自己看不过去,又拿他没有丝毫的办法,反而时不时的还要跪舔一番,谁让他有钱呢,而且还有黄金、能源这样的的硬通货。
……
H-30能在这样的短的时间内获得欧美适航证,除了那100三倍利润的发动机外,韦大酋长和杨丽的面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毕竟现在都陷在帝美搞出的金融危机里,那个手握着地球最大现金流的妖孽无论是折腾谁,最终都会把对方的经济折腾破产,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当家人都不愿意触这个霉头。
当然帝美与欧罗巴也没安什么好心,本来华源商飞的报表上利润就不高,无论是H-19还是小海豚、小飞鱼这样的产品基本都在赔本赚吆喝,H-30搭载的这两款高价航发将对其订单的交付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果看到势头不对,大不了就掐了H-30的航发供应,违约赔款才几个钱?再说了华源商飞它敢要这个赔偿么?安上D-18T的H-30还是中型超远程客机么?
在看到了华源商飞H-30的售价之后,牛虻团队放心了不少,15E华夏币的价格已经接近于在研的空客-350和波音-787的预售价格,而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至少自己家门口的市场有了保障,而且让牛虻团队偷笑的是15E的售价中,两台航发的成本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话说你华源商飞的劳动力成本再低,难道能弥补这个么?你们能有利润?
由于津港基地是非上市企业,而且一般不接外部订单,牛虻团队唯一获取的资料就是津港地区每年的税收惊人,可津港地区不止有华源的工业基地,还有着大量合资的工业、贸易企业,单从数据上根本没法分析出津港基地的真实情况。尽管津港新区的税收数额极不符合合常理,可牛虻团队的情报分析员对除去这些信息外的情况一无所知。
空客和波音的管理者也是吃了这种亏,认为半价销售的H-19虽然风靡市场,但那是以价格换订单的结果,2E华夏币一架的这款干线飞机就像华源商飞的报表一样,处于亏损的边缘。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H-19成本有多低,连一颗螺丝都是从矿石生产的全套产业链都在韦格自己的手中,更别提那些开挂后获得的图纸与生产工艺流程了,一架H-19连同厂房、配套设备的投资都分摊下来成本也不过4000W华夏币,单说材料消耗与工人工资连这成本的一半都用不了。
从H-19交付开始,韦格就让华源商飞把利润分散到了整个产业链中,那些加工车间都是独资的个体企业,不上市融资,也不用对外公布报表,只需要照章纳税即可,这也是为什么津港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惊人,在有静湖那个强力伙伴的对比下依旧不落下风的原因,这边的产值虽然不高,但利润却是静湖那些电子、有色金属等行业无法比拟的。
至于这款H-30的成本,去除了三分之一的航发外每生产一架掉到韦格口袋中的钱都会超过6E华夏币,当然这还是按订单预计只有50架的情况计算,如果换装M-4航发与订单增加的时候,在未来这成本还会低到让对手窒息,不知道空客与波音的管理者在了解这样的情况后会是一个什么脸色?
随着能源价格的高涨,传递到航空业的运营成本也在无限的放大之中,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以来,那些大型客机的市场在不断萎缩,无论是耗费巨资的空客-380,还是垄断中远程市场半个世纪的波音747,都让那些航空公司面临着“赔钱运营”的尴尬局面,这也是为什么空客与波音纷纷研发中型超远程客机的原因,可谁都没想到787还没首飞、350还是图纸的时候H-30用着变态的速度开始交付了,这让业界同行感到的不只是惊讶,还有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