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对付一个拥有制海权、制空权和具有强大常规武器的优势敌人?”邓小平回答说,我们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我们有相当的自信。我们的战略是防御性的,是人民战争。我们设想就是敌人占领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那也只是战争的开始,占领我们一亿人口的地区,我们还有8亿人。现代化军队深入后要吃饭啊,人要吃饭,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要“吃饭”,总要有油吧,总要有弹药吧,总要有补给线吧。它的军队向前推进了,但在它的后面我们还保存很大的力量可以跟它周旋。所以,我们讲,人民战争是有办法对付现代化装备的。当然,我们不是不要加强军事装备现代化建设,我们实际是两点。一点是相信我们用劣势装备也能够同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对抗,这只是一只手;还有一只手就是搞武器装备的现代化。1981年1月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夫妇和陈香梅女士时进一步强调这一思想。他说:“中国有其长处,就是地方大、人多,但确实是穷,装备也确实落后。但我们对自己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有块头大这个好处,还有就是不信邪。中国人向来是根据自己的见解行事的,过去的事大家都很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在白手起家、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敢于正视现实,而且都是用弱小和落后的力量去面对强大的力量。”可见,立足现有装备战胜强敌是邓小平重要的战略思想,它既是我国我军实际状况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选择,也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
邓小平指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10年土地革命战争、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那时装备都很差,却一直都在打胜仗,都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赢得战争胜利。我们有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传统。过去我们什么时候是以相等的装备战胜敌人?都是以很劣势的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以劣胜优的历史,以此作为我们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必胜信念的基本依据。“一旦有事,还是我们的老话,立足于自己。立足于自己就要有信心。人家是优势装备,我们是劣势装备,新式一点的好一点的装备,不可能搞得那么快,也没有那么多钱来搞。所以,要是打仗还只能立足于我们现有的武器装备,立足于比现有武器装备好一点这个基础上。武器装备,比现在稍好一点是可能的,好得太多一下办不到,没有钱。对这一点,大家心中要有数。买先进的作战飞机,你能买几架?买几架就买穷了。我们有劣势装备对付现代化装备的传统,要相信这个本领。”
立足现有装备,以劣胜优,既是我军战略指导的特色,也是未来反侵略战争指导的必然选择。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敌强我弱,敌优我劣,是在短时期内都不会改变的客观现实。邓小平非常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军情,认为中国是个穷国,军事装备落后。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第二阶段,抗美援朝时期的小米、步枪加不多的飞机、大炮;第三阶段,常规武器加特种武器(核武器和导弹)。我军武器装备总体上仍是以常规武器中的轻武器为主,且现代化水平不高,同苏美军队比较起来,至少有15年以上的差距。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先进国家不但起点高,而且由于综合国力强大和科技实力雄厚,武器装备现代化在发展力度上还会形成速度差和加速度差。欲想取得与发达国家间的军事平衡,特别是全面平衡已越来越困难。邓小平非常清醒地指出:“即使能够争取十年二十年时间实现我军装备的现代化,那时我们同敌人比较起来,武器装备也仍将处于劣势。我们在前进,敌人也没有睡觉嘛!”可以说,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过去如此,今后仍然如此。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应当建立在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并且要在新的条件下研究新的办法,完全不顾实际情况,不研究具体办法,抽象地空谈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会害死人。
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邓小平认为并不是有了最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就能解决问题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在越南出动了50万军队,除了核武器以外所有现代化的武器全部都用上了,它在越南投的炸弹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和。但结果还是武器装备落后的越南把美国赶了出去。美国在柬埔寨也遭到如此的失败。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10万最现代化的军队也被游击队击败。邓小平告诫人们决不要迷信什么现代化武器,包括核武器。现代化装备没有什么可怕的,要辩证地看待武器装备的优劣。他指出:“两只脚当然跑不过摩托车,跑不过坦克,但是两只脚方便得很,只要有点小米就行了,坦克、飞机也要‘粮食’,一旦卡断了,就不行了。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是机械化装备,坦克也不少哇,最后断了补给,坦克当作工事,周围一圈都是坦克,根本不顶用。这个很多同志都是知道的。”
核武器也是如此。自从美国二战后期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后,世界各国都慑于其毁灭性的威力,虽竞相发展,但谁也不敢轻易使用,形成一种核恐怖平衡。核武器在事实上退出实战领域,成为一种只是相互威慑的手段。邓小平指出美苏是世界上的核大国,双方掌握着能够毁灭世界十几次的核力量,但两家谁也不敢首先使用核武器攻击对方。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人说,什么都是技术决定,不要完全迷信这个。当然,我们也要讲究技术,不讲究技术是要吃亏的。但是,把电子计算机看成能代替全部指挥职能,那不可能,那样人的能动性也就没有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与人相比,武器居于从属地位,武器都是由人来制造,并经过人的操纵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恩格斯曾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毛泽东强调,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现代战争依然如此,要指挥员在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夺取战争主动权。1977年8月23日在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指出:“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我们军队的素质在战争年代是很好的,在抗美援朝时也是很好的。老实说,有那样的素质,就是用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仗,也可以学会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条件,打败强大的帝国主义。”
在现有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中国在长期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同时,在军事领域则反复批判所谓“唯武器论”。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宣扬“发挥思想的力量来代替、以至超过物质的力量”、政治思想是“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等谬论,完全忽视了武器装备的作用,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邓小平反对“唯武器论”,但从不否认武器对战争胜负所起的重要作用。立足现有武器装备打仗,加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一直是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提出打仗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打钢仗”的观点。他复出后,着手整顿军队,抓战略抓装备,要求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把装备搞上去。邓小平始终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但是我们一定要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把装备搞上去,把部队的教育训练搞好,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低,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配。为把武器装备尽快搞上去,邓小平对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
(1)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等待”和“忍耐”。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取决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发展武器装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拿出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发展军队武器装备。1985年6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大家很关心军队的建设,关心军队装备的现代化,这个问题也涉及大局。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了?但是,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能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可以从外国买,更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他明确要求,当下军队要考虑的不是增加军费预算在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的问题,而是在这个比例范围内,怎么用好,用得更合理。同时指出,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等待”和“忍耐”,但绝不能“忽视”和“放弃”,邓小平特别强调:“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弄得好一些,就可以在现有的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这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要求。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要消极等待,要积极进取,要有所作为。有这种精神,又采取科学的方法,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有限投入,改进军队的装备。
(2)重点发展“精干”、“顶用”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关系到装备建设的全局和军队战斗力的生成。
邓小平要求武器装备要“精干”、“顶用”,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我们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的现代化的东西。”质量问题非常重要,不讲质量,一个小零件就有可能毁掉全局。讲质量,还要讲配套,讲整体质量水平。在总的规划上,关键是要突出重点。研究什么,生产什么,装备什么,都要从战略上进行统一规划,要站在世界军事技术革命前沿,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确定主与次,分清轻重缓急,要害的东西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要根据武器装备的设计、生产和形成战斗力的周期,把科研、生产和装备部队统筹起来。否则,紧要关头要误大事。
(3)立足于自己,创造条件从国外引进。邓小平指出,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一样,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和引进,只是一个起点,目的还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科研和创造水平。因此,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有雄心壮志,注重创造,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东西。
(4)科研要走在前面。科学技术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推动力,它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难以替代的。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军队武器装备发展中的作用,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在世界高技术领域里面有一席之地。他认为,要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关键是抓科研,不搞科研,我们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化。“科研要走在前面。
不单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
(5)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指出,现在的国防工业体制是搬苏联的,脱离国家经济的自成体系,其弊端一是浪费,二是束缚技术发展。因此,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从照搬的苏联那种制度中解放出来,改革军工体制,要把国防工业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装备体制必须高度集中统一,否则是个杂货摊子,计划没有办法订,仗没有办法打,弹药没有办法补充,指挥也不方便。
发展国防工业以解决武器装备问题,要从军工体制和装备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装备制造和装备维修的关系,尽可能地把追求军事效益同追求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五、积极防御——21世纪的中国军事战略
1980年10月,邓小平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以来,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军事战略方针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我军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主要战略方向,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战略指导必须把握的基本思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发展,有力地指导了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保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卫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实践证明,积极防御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在21世纪继续坚持和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军事斗争的新变化,进一步认识和完善军事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虽然20年来,世界战略形势和战争形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实践证明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制定是非常及时的,其内容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正确判断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实现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战争问题作出了重要判断,认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有限规模的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战争形态,中国举国迎敌的全面战争可能性越来越小;核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但未来可能发生的主要还是常规战争。
事实证明这些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在这些战略判断基础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