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计划经济开倒车的活动,却是‘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针对事关改革方向和改革能否继续进行下去的严重局面,1992年春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为中国的发展把握了方向。邓小平从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深圳,从深圳到珠海,从珠海到上海,一路走,一路讲。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些论述,结合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明确界定了计划和市场的经济属性,它们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这就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姓“社”姓“资”的争论,彻底冲破了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的观念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再一次指明了方向。
四、提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总设计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系统理论,并使之成为必须长期坚持贯彻的基本国策。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对外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本来完全正确的方针被曲解为:独立自主就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就是什么都自己搞。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也是在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开始提出和形成的。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科技在飞速发展,中国却关起门来搞斗争,飞速发展的世界远远把中国抛在后面。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就深入思考中国建设和发展与世界的关系,积极反思和调整我们的对外政策。1975年8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时就讲:“在这个世纪末,我们要达到比较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只是比较接近,要完全同美国、西欧、日本水平一样,恐怕办不到。
我们立足于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不意味着闭关自守,不意味着是一种保守主义。我们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前景会更广阔一些。”邓小平这里提出的反对闭关自守,发展对外贸易思想,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开放的新思路,只是他再一次被打倒,未能拓展其新思路,更不能贯彻于实际工作。1977年9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不久就强调:“国际间的相互交流是很自然的,是需要的。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的指示被‘四人帮’歪曲了,他们把引进世界上一些先进成果都谴责为‘洋奴哲学’,这是最蠢的。一切先进成果都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资产阶级也懂得这个起码的常识,世界上先进的东西它都引进。你们日本就是这样。自力更生,要先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资源,但决不能排除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成果。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也不符合现实了。”邓小平这一论述首先是拨乱反正,批判了“四人帮”对自力更生的歪曲,认为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不是不要国际间的交流,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不是不要学习、引进外国先进的东西。“四人帮”的那一套做法是“最蠢”的;其次是明确提出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是没有阶级性的,也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再次是强调了世界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思考问题的概念、处理国际问题的战略都要相应变化和调整,要依据变化了的现实制定新战略。
必须实行开放政策。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首次使用了“实行开放政策”的提法。邓小平讲:“你们问我们实行开放政策是否同过去的传统相违背。我们的作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1979年5月16日,邓小平对“开放”作了解释。“所谓开放,是指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当然,这个解释只是初步的,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只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11月26日,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怎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邓小平多方面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从毛泽东思想那里寻找理论根据。邓小平讲的自力更生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对外开放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人们都认为毛泽东倡导的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并不是不要对外开放,只不过是被“四人帮”歪曲了。现在提出对外开放并不否认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只是把毛泽东原来有的思想继承下来,把毛泽东当时没有条件实现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把什么都搞成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也根本不能搞开放。现在有条件了,我们就要把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贯彻落实好。
从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后来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作‘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同世界隔绝了,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个什么面貌,这哪有不落后的?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从当今开放世界的特点论证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讲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也是开放的经济,特别是随着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国内生产的社会化转变为生产的国际化,国内统一的市场发展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整个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在这种开放的世界经济背景下,中国不可能完全掌握一切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从事现代化建设;中国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完全自己消费,而消费品也不可能完全自己生产,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动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进行现代化建设。
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怎样对外开放?邓小平认为要全方位开放。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讲,对外开放不只是对西方开放,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国家的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主要从那里来。二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邓小平指出,国家关系即使不能够正常化,但是可以交往,做生意,搞技术合作,技术改造,甚至于合资经营。三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开放。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全方位开放不仅是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不仅是从所有国家引进,还包括中国向世界所有国家“出口”,即走出去。
邓小平认为,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到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在邓小平看来,经济特区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外开放程度——不仅是引进,而且是出口。
同理,整个中国开放程度也要在出口方面表现出来,只有中国真正走向了世界,中国才是真正开放的国家。所以全方位开放既是中国向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也包括中国走向全世界。
长期开放。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既要长期坚持更要不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使对外开放政策经受了严重的考验。
对外开放对不对?要不要继续对外开放?历史又迫使人们作出新的抉择。邓小平讲,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错了没有?没有错。
现在,“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关门可不行,中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封闭时代。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追不上。“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要有点勇气。现在总的是要允许吃亏,不怕吃亏,只要对长远有益就可以干。要多做几件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事情。外资合作经营要搞,各地的开发区可以搞。多吸引外资,外方固然得益,最后必然还是我们自己得益。”这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对外开放的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因为对外开放对中国长期发展有利。
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全方位开放,长期开放并不否定自力更生的方针,而且只有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才能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总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能依靠别人进行建设,更不能忘掉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坚持自己的国格和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跟从、屈服任何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苦果。自力更生就是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归根到底要靠自己。中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靠我们自己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发展起来。全方位对外开放和长期开放是中国自己根据世界发展客观形势制定的根本政策,是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政策,不是乞求别人恩赐的开放。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当今世界,没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外开放政策也是不能很好贯彻落实的。“四人帮”把自力更生歪曲为什么都自己搞,把独立自主变为闭关自守,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但是也不能因为全方位开放和长期开放,就把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都抛弃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全方位、长期开放的统一,就是中国要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活动过程中,依靠自己建设和发展自己。
五、建构21世纪的中国发展模式
邓小平不仅为中国的发展设计了总战略,而且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精神和方法。邓小平讲:“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法:(1)中国经济必须快速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2)中国发展是阶段性快速发展和及时治理的统一。
(3)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后继续前进。邓小平揭示的这些科学方法,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阐述就是邓小平上述科学方法的运用和体现。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发展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是有严密内在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或理论“硬核”
是坚韧的,是不允许或不能被改变和被否定的。邓小平强调: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这一论述是邓小平自己对改革开放发展理论“硬核”的确定。很显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这些基本观点是不能被改变和被否定的。科学发展观只有继承、坚持并把它们包含在自己理论体系之中,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建构21世纪的中国发展模式。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发展理论也有一系列“保护带”。所谓“保护带”,是指附属性假设或带有试验性的政策、措施、方法。
“保护带”的作用是保卫理论“硬核”不受改变和否定。“保护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