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只是希望有和平的环境从事国内建设和改革,现在认为和平环境不仅只是希望,而是直接的现实了。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这近十年时间,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形成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但可以推迟”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包含三层意思:(1)认为战争仍然不可避免。因为存在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只要这种矛盾和斗争存在一天,战争的危险就存在一天。(2)认为世界战争有可能推迟爆发。战争可以推迟的原因,除了美苏两国没有完成战略布局外,更重要的是世界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战争可能推迟的时间长短上,1975年邓小平说可以争取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77年他提出战争可能推迟10年。1980年他又提出,争取20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中国可以安心从事国内建设和改革。(3)世界上反对战争的和平力量要合作,中国也是制止战争的重要和平力量,要加强同所有反对战争的国家和人民合作,共同制止战争。
二、如果搞得好,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从1985年开始,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战争不仅可以推迟或延缓,而且搞得好还可以避免。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就说:“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核武器谈判,外层空间武器谈判,看不出有什么进展。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后来我们的观点有点变化。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这次讲话虽然还提到战争的危险,但侧重点已放在和平力量的增长上了。3月25日,他在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组成的“重访中国”
团时则第一次提出了战争可以避免的问题。他讲,我们希望至少20年内不打仗,更希望70年内不打仗。那就可以从从容容地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是真诚地希望和平。如果真是20年、30年不打仗,50年之间不打仗,这个战争就有可能避免。现在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动态,新的情况,那就是制约战争的力量、和平的力量发展了。因此,我们对和平事业增强了信心。中国每发展一步,就是制约战争的力量、和平力量的一个发展。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谈到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重大转变。他讲:“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邓小平认为苏美两家还在搞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这个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我们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个和平力量还应该包括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另外还看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篇讲话表明邓小平已经形成了“战争可以避免”的新观点。随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这一观点。
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讲,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我们过去一向讲战争不可避免,现在观点有了改变,有一种新的看法。9月14日,邓小平会见奥地利总统基希施莱格时讲,我们现在的判断是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尽管仍存在着战争的危险,但如果我们搞得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本世纪战争打不起来,下个世纪和平就更有希望。
我们在战争问题上由悲观变为乐观,但不能掉以轻心,和平必须争取才能赢得。”10月29日,会见联邦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根舍时讲,为什么我们希望中国和欧洲都强大起来?因为我们认为,中国和欧洲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国的发展意味着维护世界和平和制约战争力量的增长。现在世界上有资格打仗的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没有第三家。只要东欧不绑在苏联的战车上,西欧不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和平就很有希望,战争就打不起来。
1988年10月4日,他对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国际和平看得见,本世纪内看得见,本世纪内不会打仗。而且可以预见下世纪三十至五十年是个和平的局面。这是讲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第二天,他会见肯尼亚总统莫伊时又强调说:“现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这是总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平是可以赢得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这里指的是世界大战。和平可以看得见,我们有至少三十年,或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和平的赢得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并不是超级大国发善心。”
综观邓小平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战争可以避免的原因是:第一,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和超级大国之间战略核均势的形成,使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都有了毁灭对方的力量,但互相之间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美苏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美苏争霸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最重要根源,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两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同时还拥有世界上95%以上的核武器。美苏军备竞赛,尤其是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双方之间呈现一种均势状态。苏联在核武器运载工具、核弹头总当量和打击软目标的能力方面占据优势,美国则在核弹头的数量、命中精度、制导技术和实战能力方面超过苏联。从总体上看,美苏双方都具备毁灭对手的力量,但谁都无法取得完全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绝对优势。这就使美苏两国都感到核战争打不赢,也不能打。这种“恐怖平衡”成了制约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邓小平精辟地指出:“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没有世界大战”。
第二,两个超级大国都在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不顺利,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出现了“冷战”下的和平局面。
一方面,美苏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拼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战略要地,进行战略部署,在完成全球战略部署、取得绝对优势之前,双方都不想迎头相撞,直接冲突。另一方面,美苏在世界各地挑起和支持动乱,插手地区冲突,背上沉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包袱,使美苏两国在全球的战略部署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他们两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战略部署,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既然美苏两家都打不起来,欧洲、日本又没有资格与能力打,这就使世界战争有可能避免。
第三,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超级大国已不能再像战前的帝国主义列强那样为所欲为地操纵国际政治的发展,摆布其他国家的命运,将世界推入战争的深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生力军。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对制约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重大的作用。美国由于越南战争的影响,国内反对战争的力量也在发展。苏联入侵阿富汗,背了沉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包袱,国内人民不满情绪和反战思潮也日益高涨。欧洲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反对战争的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同时西欧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联合的强大的欧洲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只要西欧不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东欧不绑在苏联的战车上,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
第四,由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战争难以解决面临的问题。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特别是联邦德国和亚洲的日本,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本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而美国和苏联在沉重的军备竞争压力下,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这也迫使美苏两国被迫坐下来举行首脑间有关核军备竞赛、欧洲中程导弹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等方面的谈判,美苏两国关系也有所改善。事实证明,军事力量不是国际竞争力的全部,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获取国家利益的最好方式。
三、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根源
邓小平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并不是指当今世界已走向大同社会,没有了阶级矛盾、民族纷争和国家间的斗争;既没有了现实的战争,又消除了战争的根源。换句话讲,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只是不表现为世界大战这种极端的形式;世界上动荡和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争取和平。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根源的理论,对纷繁复杂、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深刻揭示了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
早在1977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法国客人时,在谈到中国未来发展起来后是否会发动战争这个问题时,指出:“只要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会发动战争。如果那时我们发动战争,就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是列宁关于战争根源的基本观点。邓小平所指的社会帝国主义,实际上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对外政策中推行帝国主义霸权政治,同样会引起世界战争的爆发。1979年2月他又指出:“人们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各个地区动乱的主要根源就是霸权主义的扩张。霸权主义如此猖狂地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不能不增加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际上没有什么和平,大战没有打,但小战不断。小战在哪里打?在第三世界。根源还不是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在那里挑拨,在那里插手!长期以来,超级大国就是利用第三世界的冲突来达到他们的目的。”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和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
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大国强国欺侮、压迫和支配小国弱国的政策,是相互间争夺世界或地区霸权的政策。霸权主义以实力为后盾,或者是打着各种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甚至直接动用武力进行侵略;或者是插手和挑动地区、民族、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从中实现自己霸权的利益。霸权主义的这种行径必然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必然酝酿战争的危险。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有现象,它起源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斗争,当这些矛盾和斗争一旦发展到非采用暴力手段不能解决时就爆发了战争。因此,“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人类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市场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列宁明确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毛泽东也强调,帝国主义制度酝酿着战争,“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原料和市场的斗争仍在激烈进行,它们之间战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一直没有直接发生战争。相反,在第三世界国家以至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却展开战端。对于人类战争史上的这一奇怪现象,毛泽东曾进行探索。他指出:“美国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护,苏联要扩张,这个没法子改变。在阶级存在的时代,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两霸之间的斗争,是酝酿和爆发世界战争的主要危险。
邓小平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特别是对当今各种战争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这是对战后以来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切中要害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超级大国长期军事对峙,争夺全球霸权,对世界和平形成持久的威胁。同时利用地区冲突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和其他矛盾,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渗透和扩张,或挑起代理人战争,或进行幕后操纵,或直接出兵入侵,局部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完全证明邓小平关于当代战争根源的理论的正确性。
邓小平指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各个地区动乱不安和爆发战争的根源,同时又强调苏联是战争的主要策源地。
进入70年代,美苏争霸战略攻防态势易位,表现为苏攻美守。美国长期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社会和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国力、自信心急剧下降,严重削弱了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实力和信心。美国开始在亚太地区实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则在经过60年代的建设和发展,在军事实力上赶上了美国,取得了与美国相平衡的核军事实力,并在常规武器上占据优势地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因此,苏联一面大力在国际上推行缓和战略,扩大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一面又加紧在全球进行扩张。除了继续加强控制东欧外,实行南下战略,抢占战略要地,企图打开南下出海口;加强同古巴的关系,在美国的后院培植反美势力;加大对东南亚地区渗透和扩张的力度,特别是通过支持越南加强了在印度支那的存在;积极介入非洲的内部争端,插手安哥拉内战和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之间的冲突,在非洲扩大影响。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大规模入侵阿富汗,整个世界震动。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它推行南下政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