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信连“军宣队”在协助“校革委会”,全部解决“小升初”、“初升高”、“高分配”问题后,学校面临的就是放暑假。
解决教职员工中的“两派”派性问题,最佳时间就是放在暑期,这个问题解决好,就可以推动教学管理秩序的重建和老师们为人师表形象的重塑。
按照“四宣队”会议要求,我们分别对“两派”老师进行了家访,搜集他们的思想苗头动态,汇报到“四宣队”会议上,供领导们决策参考。
“四宣队”推选出程太昌为牵头人,经程太昌和李光一校长商定,同意充分利用暑假时间,举办一次教职员工学习班。
办班初心是以“四宣队”牵头组织,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谈心交心方法,帮助穿针引线,消除彼此隔阂,化解不必要积怨,促进相互间的谅解,增进求大同求小异的团结,共同搞好下学期的复课教改工作。
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思考,也为避免教师间的互相串联,互通消息、互生事非,“四宣队”研究决定:将学习班地点从学校迁移在将军坟——我们团一营驻地的几间空置营房里。
本来一个挺好的决定,“少派”代表却拒绝参加。他们拒绝参加的理由很单一,到将军坟参加学习班,给他们生活带来不便。这就使“四宣队”设想帮助创造机会,让“两派”头头及教职员工能坐在一起,面对面开展谈心交流的愿望落空了。
鉴于“少派”代表的坚决拒绝,“四宣队”商量后,坚持如期举办学习班。“多派”老师及代表人物基本都到齐,“少派”老师大部份参加,其代表人物没有参加。
经过二十多天的办班学习,使“多派”和“少派”老师有平台、有机会、有时间,通过“敞开心扉一对一、带着感情面对面”的方式,开展了全方位的谈心谈话活动。
对要求“四宣队”成员参加谈心活动的老师,只要老师们有要求,百分之百的满足他们要求。
黄仁选、薛宁、徐成业、贺春林、王志学等战友就参加了几对交叉谈心谈话活动,他们注意原则,悉心倾听,善于安慰,积极引导,化解不少矛盾。
尤其是黄仁选和薛宁战友,他俩置身“两派”谈心谈话活动的对子多,但能把握时间不让一天荒废,掌握进度废寝忘食参与。其灵活聪明的头脑,敏捷快速的反应,察言观色的能力,侃侃而谈的剖析,让两派老师都佩服,让“四宣队”队员都叫好。
程太昌用没有大道理的语言,用推心置腹的说话方式,用心平气和的商量语气,用对老师们特别尊重的口吻,站在“两派”老师们角度上,和老师们搞了一场谈心会。他深入剖析“文革”以来学校种种现象的一二三,肯定全校教职员工辛勤耕耘成绩的八九十,列举是是而非影响团结事例的五六七,恳请党员教师、中层干部、领导干部带头解开思想“疙瘩”,带头化解积存多年的误会,带头卸下了困惑自己的思想包袱,起到了强大的冲击性效果。
“多派”代表臧景荣、安在浩、林海参加谈心会后表示,待暑期结束开学时,决心全身心的投入复课教改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参与任何派性串联。
“少派”人员参加谈心会后也表示,不随流、不起哄、不讲任何派性的话,做好自己的事情。
参加学习班的“多派”和部分“少派”人员的冰释前嫌,握手言欢,让学习班增添了团结气氛。
所有参加学习班的教职员工一致认为,所谓的“两派”派性在集安县第一中学,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形成阵势,没有形成对立。什么多派、少派,什么左派、右派,什么红派、灰派,纯属是无稽之谈。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接触“少派”代表王希琴、李业恪、纪宝臣了。
据“中间派”教师反映,说李业恪是“少派”头面人物,喜欢出头露面,说三道四。纪宝成是军师,出谋划策是他,喜欢暗中操控。王希琴是被利用者,是李业恪和纪宝臣邻居,她不愿得罪同事邻居。
“少派”还真少,一个学校七七八八算起来也不到二十人,除去已参加学习班的九人外,还有头十个人而已,但其能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王希琴是教导主任,她在“少派”中颇有影响力。
“四宣队”分别将王希琴、李业恪请到学习班上,为他们开小灶。主要是听取们他们意见,让他们有倾诉个人想法的机会。十天半月的下来,基本搞清了他们的工作结怨和个人结怨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对“文革”看法的差异性和所引发的观点争辩。
经“四宣队”领导逐个谈心谈话后,澄清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转达了“多派”代表积极的化解态度,他们也产生了化解愿望,认为有些言行是有激进之嫌和较劲之为的,他们态度也都平和下来。
程太昌和冯贤昭出面,经过宣传沟通,做通了“多派”代表臧景荣工作,让她主动找“少派”代表王希琴谈心,诚恳检讨不足,感谢她对高三(一)班毕业分配的支持,使得王希琴十分感动。
“少派”代表王希琴态度转变,说明她还是个明事理、有是非曲直的人,程指导员这样评价说。
后来工作也证明了程指导员的看法,她在消除派性上还是积极的。她毕竟是学校的党员教导主任嘛。
集安县第一中学的“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的谈心谈话活动,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在我到地方独当一面工作后,面对各类人员、各种棘手的思想问题时,我首推谈心谈话活动。这是程指导员的精典工作方法,也是部队的光荣传统。我曾经继承着、践行着、推崇着。
根据“多派”和“少派”的反映,“少派”代表人纪宝臣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一是他是山东省日照乡下人,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为什么不回老家,而到六亲全无的陌生地——吉林省集安县第一中学,认为他一定在躲避什么。
二是根据他平时对政府不满的言论,认定他出身于“地富反坏右”家庭,是潜藏在集安县第一中学的阶级异己分子或是特嫌分子。
三是刚好出现的“反标”,内容是漫骂林彪副统帅的,字迹有点象纪宝臣写的。
“反标”问题,成了集安县第一中学惊天动地的事件。大家将目光聚焦在纪宝臣身上。这无疑就将纪宝臣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开始无法躲闪了。
解决“两派”对纪宝臣的存疑,“四宣队”决定:派出贺春林和我到纪宝臣家乡山东省日照县调查清楚。本着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屈一个好人的精神,我们不日启程外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