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掌柜听王羲之的书童居然当一个字,十分惊讶,当铺当东西可没有当一个字的,何况又是一个“当”字。转念想一想,这个“当”字确实比他们门口招牌上的强多了,用它换招牌上的字也不错。
主意拿定,当铺掌柜便问书童:“究竟要多少当价呀?”
书童回答说:“我家主人说要三十两银子,多一钱不要,少一钱不当。”
掌柜说:“口气还挺硬。这字虽写的不错,但是带有病态,不值三十两银子,你还是拿走吧!”
书童回去后把掌柜的话向王羲之这么一说,王羲之一气之下又写了一个斗大的“当”字,随后又吩咐书童拿去试试。
掌柜接过书童第二次送来的“当”字,端详了老半天,说:“嗯,不错。这个‘当’字比上一个有力,只是带着怒气。我收下了,就给你三十两银子吧!”
王羲之主仆二人有了路费,起身赶路,不几天就到了杭州。碰巧王羲之的朋友有个亲戚新开一家当铺,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做招牌。
王羲之说:“前几日我写好了一个‘当’字,典当在苏州十字街口的当铺里,你去把它赎回来吧。”
那人拿着当票赶到苏州,找到了那家当铺开口就说:“掌柜的,我要回当。”掌柜的问:“回什么当?”
“回‘当’当。这是当票。”那人答道。掌柜的接过当票一看,原来这个人是要那个“当”字,便随口问:“你从哪儿弄到的当票啊?”
“在杭州的一个朋友那儿。”
“怎么,从杭州专程赶来回‘当’字的?”掌柜的问。
“是的,算账吧,我还急着赶回去呢。”那人急切地说,看样子,他急着要赶路。
掌柜的认为来人的愚蠢近乎迂腐,竟然跑几百里地花银子回当一个字,便想从中捞一把,于是他眼珠子一转,说:“连本带利四十两银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谁知来人二话没说,付了银子,接过那个“当”字,非常爱惜地卷起来。
掌柜见状,不由得好奇地问了句:“你如此看重这个字,敢问是出自何人之手?”
那人答道:“这出自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掌柜听了似乎不太相信,又追问了一句:“此话当真?”
那人急了,说:“你真是瞎了眼!有眼不识金镶玉!”
掌柜听了后悔莫及,直拍大腿。虽然多收了十两银子,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由此可见,喜欢占小便宜的人不舍得放弃眼前的利益,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沦为庸人的原因之一。若能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做到看到树木的同时也能看见森林,那离功成名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有一对老教授夫妇,他们想找一个保姆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月薪是600元。很多下岗女工来应聘,但因价钱太低,又是“伺候人”的活儿而放弃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却不计较价钱,她暗想:老教授夫妇都是有文化的人,家里又有很多书,我有空还可以和他们学知识,不用交学费,他们还会给我发工资,想想真是太合算了。这样,她高高兴兴地做起了教授夫妇的小保姆,还非常尽心地照顾着两位老人。两位老人对她的工作非常满意,就主动加了工资,两代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样。
两年下来,老教授还帮助并鼓励小保姆学完了大专课程,拿到了文凭。小保姆非常高兴,逢人便说:“这运气不是碰来的,当初那么多姐妹应聘这个工作,但是她们不做,要说运气,这也是我自己抓住的。”
小保姆的这番话很有道理,如果当初大家不嫌工资低,能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可能就不会有她的机会了。
因为别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因此被目光长远的她捡了起来。她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单纯计较工钱的多少,这样一来,即使有一天老教授夫妇不再需要保姆,她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再找到另外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可见,机会也需要你目光放长远一点,才能发现并抓住。有些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又拈轻怕重,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在工作中也有这种拈轻怕重的倾向,认为同样的待遇,为什么我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工作呢?他们觉得勤恳工作、不计较得失的行为是愚蠢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对于拼命工作的人,工作常会给予他意想不到的奖赏,久之,你就会出人头地。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抱怨,计较得失,害怕吃亏,而不去努力工作,那么他就永远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目光要长远一点,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一些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应当有长远的日光,把握住长远的利益。
智慧真悟
眼睛只盯着脚尖的人,往往会撞到柱子,成不了大事。要想成大事,就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能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
6别当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欧洲小说中有四大吝啬鬼。他们分别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和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这四个吝啬鬼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而言之,葛朗台的狡黠、夏洛克的凶狠、泼留希金的迂腐、阿巴贡的多疑,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的气质与性格。但是无论他们的性格多么鲜明夺目,他们都有着完全相同又难以抹去的“印记”,那就是“吝啬鬼”的称号以及令人厌恶的名声。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听到“精明与吝啬”之说。精明一般是夸奖某人能干,而“吝啬”往往使人从中听出贬义。人人都喜欢豪爽大方的朋友,吝啬之人也是如此。大方是建立人际信任的根源,吝啬的价值观则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
不管是财物方面还是情感方面,吝啬向来为人所不齿,也没有人愿意与吝啬的人来往。
有两个吝啬鬼互为邻居。一天,这边的主人叫仆人到那边去借锤子。
“对不起,借您家的锤子用一下好吗?”这家的仆人问道。
“可以,”那边的主人答道,“不过,你钉的是铁钉还是木钉?”
“铁钉。”仆人如实回答。
“呦,”一听这话,那人连忙改口,“真不凑巧,我家的锤子让人家借走了。”
仆人只得回来。这边的主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后,大为气愤:“什么铁钉木钉?明明是心疼锤子不想借。世界上竟还有这样小气的人!”
“那怎么办呢?”仆人问。
“算啦算啦,还是把咱家的拿出来用吧!”
一点点“亏”都不愿意吃的人其实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甚至是侵害,无论从物质上还是言行上,都是别人不想看到的。没有人愿意和吝啬的人来往,因为他们带给别人的总是伤害,慢慢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吝啬的人才是最终真正吃亏的人。这种人的心理满足是暂时的,在以后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他得到的将是别人的不屑一顾、不理不睬,甚至是鄙视,他们永远得不到别人善意的笑脸和热情的问候。
人际交往切忌吝啬,吝啬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并不困难。做人的可贵之处就是要有点乐于亏己的精神。事实正是如此,自己主动吃点亏,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难处理的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
有一个米店老板,雇人给他干一个月的活,说好的付给工资300元,可是,到了月底,老板却对雇工说:“你必须到集市上给我取两样东西来,否则,你一个工钱也得不到。”
米店老板要的那两样东西,别说集市上,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就是这样骗了很多人白白给他干活。
有一次,他雇了一个小男孩,也答应一个月付给他300元。到了该付工钱的时候,米店老板对这个小男孩说:“你必须到集市上给我找来两件东西,一件是‘啊’,另一件是‘哇’。”
小男孩听了,心里一怔。他边走边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假装到市场上去转了一圈,回来时给老板带回一个小口袋,里面装了一些蝎子和蜈蚣。
“我把‘啊’和‘哇’都给你拿来了,你自己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拿吧!”
老板非常惊讶,但还是把手伸进了口袋里。
蝎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惨叫了一声:“啊!”
孩子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里面还有‘哇’呢!你快拿吧!”
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把300元钱给了这个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