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好不容易想出一个自我感觉挺好的建议,急匆匆跑到经理面前说给他听,而他却爱理不理,或者是听了一半,中间却倒了一次水,还给家人打了一个电话,我想此时你已经没了一半的兴致,即使你认为只要讲完这个建议,经理肯定会欣喜若狂,你也觉得没讲下去的必要。每个人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或重视自己的愿望,而受到重视的最基本条件是愿意认真地倾听,所以当我们自认为是理解朋友的时候,先得问问自己:“我能专心地倾听朋友的话吗?”即使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庸人之语,对说的人来讲,可能也是重要的。
愿意倾听别人,就等于表示自己愿意接纳别人,承认和重视别人。如果你能面带微笑,用一种专注而又迫切的眼光看着他,那会让人感觉你是欣赏他的。在这种氛围里,对方会充分地展现自己。如果一个人总善于让别人在你面前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那你定能主动、积极地做个好朋友,做个好领导。如果一个职员向你这个经理提建议,即使开始还有点紧张,但你的倾听会使他马上感到放松和自信。倾听是一种无言的信任。
善于倾听的人总是善于理解和沟通的。当一个为成功而喜悦的人面对一个微笑着倾听的朋友时,他会感到这位朋友是理解他的,也是为他而高兴的。当一个因失恋而愁眉苦脸的人面对一个表情凝重而专注倾听的朋友时,他会感到自己的痛苦朋友能理解,虽然朋友没能提出如何重获爱情的好建议,但他已感到自己得到了一点心理依靠。倾听是一种愿意和朋友分担喜悦或忧愁的表示。
善于倾听的人肯定是其他人成功或失败时首先寻找的对象,他们有话会对你说,有苦会向你诉,他们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心扉。丰田公司的全体员工平均每人一年要提出10个左右的建议,可以肯定丰田公司的经理们个个都是善于倾听的。
每个人要做到善于倾听还得注意一些技巧。首先要流露出专注的神情,眼光当然不能东张西望,身体要朝着说话者略微前倾,手头的东西肯定是要放下来。如果不是什么忧伤之事,面带微笑是最好不过了。其次,在倾听过程中不能随意打断对方,要让对方把话说清,说完整。如果能在对方说的过程中不时地随内容的变化而相应有感情地“啊,嗯,嗬”几声,感觉会和谐许多。如果你是经理、领导,难免会有人来访或电话干扰,这时你得很抱歉地先说一声:“不好意思,稍等一下。”当然中断要尽量少。
另外,在倾听过程中能把重要的东西简单地复述一下,效果会更好。如果对方在描绘他的成功时说到“我花了整整18个小时才把这篇文章写好”,你能很惊讶地重复一句“18个小时”,不但不会让人感觉有打断之感,反而让人感到你完全体会到了他的艰辛。必要的复述是表示对重要内容的关注和理解。
最后如果能较为简洁地把整个内容复述一下,那会让人感到你完全领会了整个意思,会把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进而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智慧真悟
倾听将会使我们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同时预防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在自己身上出现。学会倾听,会使你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人。
10得理也要让三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无理也要争三分,得理一定会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却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三分,显得豁达而柔顺,一派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是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唧唧喳喳,一个活得潇洒自然。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虚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异常平淡,更不屑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就不值得去称雄了。当人与人之间遇到一些小摩擦时,往往也是考验一个人的修养的关键时刻。有的人可以冷静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往往会顿失前嫌,化险为夷,一切风平浪静;而如果不依不饶,得理不让人,往往会火上浇油,小事变成大祸,后果难以设想。得礼让人,才能不至于让别人尴尬,给了别人一条路,同时也算是给自己留了条路。
在美国,曾有位叫马辛利的总统,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咒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绝不会服气的;马辛利得理也让人,不与他人计较,不愧是一个大智者,得理让三分,这一招他做得非常好。
当一个人做错事时,会产生两种心理,一种是感到悔恨、抱歉,希望能给你补偿;另一种是认为和你的交情已无法挽回,从此与你为敌。他能走上哪条路,要看你自己。当你牢记别人与你的私怨,就等于你向别人打出了战牌;而宽容和忘却则是一种召唤,是给予他人和自己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也同样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明朝洪应明著的《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古人还有“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不少名言警句。这些句子无疑都告诫人们,得理也要让人,要讲礼让、谦让、退让和忍让。得理让三分,各有各的道,这才是最重要的。
智慧真悟
放对手一马,给他一条“活路”,他也许会感恩戴德,哪天自己不得志时,或许对方能不计前嫌,拉你一把。
11讥讽嘲笑不如保持沉默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我们生活中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事发生,有很多人总是喜欢讥讽嘲笑。其实,讥讽嘲笑远远不如保持沉默。沉默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有很多人可能已经感受到了。
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并判处自由分子的领袖李列耶夫死刑。当绞刑开始时,李列耶夫在一阵摆弄之后,绳索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那个时候,类似这样的事情会被当成是天意,在这样的情况下,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后,向着人群大喊:“你看,他们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并说:“陛下,李列耶夫这样说:‘你看,他们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听到这样的话,沙皇说:“那么,让我们来证明事实相反。”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你必定会为李列耶夫的愚蠢而发笑,却不会想到,类似的事情在你的身上也可能发生。想想你是否为了逞强而说过过激的话就明白了。你应该明白,如果想要用言语震慑别人,你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而且越不能掌控大局。同时,你说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如果你说的比需要的少,必定会令你看起来更了不起,更有气势。因为你的沉默会让其他人不自在,因为他们想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你小心翼翼地控制住要吐露的信息,他们就无法洞察你的意图。借助言语想要驱使人们去做你希望的事,通常是行不通的,他们只会因为你的怪僻而反对你,毁灭你的愿望,不服从你。所以,在人生绝大部分的领域内,你说得越少,就越显得神秘。当你学会闭上嘴巴时,实际上更有机会拥有力量。所以说,不要多说什么,祸从口出,你说了就很有可能生出祸端。所以,此时,你应该保持沉默,让沉默发挥作用。
有很多擅长心理战的高手经常会利用“沉默”这张牌来打击对手,也往往利用它来达到目的。
台湾有一个经营印刷业的老板,在经营了多年之后萌发了退休的念头。他原来从美国购进了一批印刷机器,经过几年使用后,扣除磨损费应该还有250万美元的价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这批机器的时候,一定不能以低于250万的价格出让。有一个买主在谈判的时候,针对这台机器的各种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这让印刷业的老板十分恼火。但是他在自己刚要发作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250万元的底价,于是又冷静了下来,一言不发,看着那个人继续滔滔不绝。结果到了最后,那人再也没有说话的气力,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这个机器我最多能够给你350万元,再多的话我们可真是不要了。”于是,这个老板很幸运地比计划多赚了整整100万元。
沉默的力量远远大于嘲笑与讥讽。它并不是简单地指那种一味地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在神态上更是要表现出一种优势在握的感觉,从而逼迫对方沉不住气,先亮底牌。如果你神态沮丧,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只能是山穷水尽的表现了。这是表达力量的一种技巧,如果你能适时地保持沉默,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智慧真悟
讽刺嘲笑只会一步一步带你走进死胡同。沉默不语不是懦弱的表现,它只是生存方式的一种手段,厚积薄发的力量,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获。
12只说三分话,点到为止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在不必要的场合中,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话题,在一次机会中全部谈完,等到需要他再开口的时候,他已无话可说了。这种现象,不论是在普通的会话或正式的演说场合中,都是要引以为戒的。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做人固然要正直、直率,但并不意味着说话也可以直言不讳。太过于唐突的直言,有时就是一种消极、否定的语言暗示,不仅使人抵触反感,还会让人顾虑重重,甚至增加心理压力。
比如,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暗示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相反,若医生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状,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所以,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功力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不行。话说一半,点到为止,才是恰到好处,是真正的大智大愚。
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伟大和超脱,要神秘,有时就需要沉默寡言。”无巧不成书,在戴高乐之前几百年之前,我国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经总结圣人的处世经验说:“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这里所提到的圣人,也只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我们或许成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做“部分的圣人”——一个有悬念的人。为此,首先我们必须在必要的时候学会免开尊口。
在交际中,不应该问对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要留给别人一点自由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够不被看破,才能显示出我们的风范。俗话说“祸从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多都演绎在说话当中。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但是这些弱点和缺点,一旦从他人嘴里出来,就成了短处和隐私。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大忌。聪明者说话懂得点到为止,给他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局外人一般很难知道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况且另外还要许多隐衷非外人所知。因此,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凭主观猜测乱说,更不能只由于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批评别人。这样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会被人认为是道德上有问题。
古人有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让人们缄口不言是做不到的,唯有小心谨慎而已。这是对自己的安全的一种保护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在兴风作浪,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便说,不清楚由此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
倘若遇到这些人说其他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听了就忘,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也不深信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倘若在听到片面之言后贸然宣扬出去,十有八九被认为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当明白自己说错话时,已经为时晚矣了。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倘若你凭一时冲动找人去倾诉。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进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说不定恰巧入了别人的陷阱。因此,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诚实,而是一种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倘若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我们就只能说三分话。
有心智的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假如轻率做出决定而没有实现就会惹来耻笑。一件事情只显现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无论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把握。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妻子买了一块布料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用这块布料做成衣服穿不太合适。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露地批评说:“你看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婆了?”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如果丈夫尊重体谅妻子的心情,就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颜色真鲜艳,给女儿做衣服,那是很漂亮的。”
很显然,掌握说话的时机,注意说话的分寸,更有助于达到你的目的。否则,即使你说话的内容再精彩,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就有可能达不到效果或者起了反作用。所以,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一切条件,考虑你说话的内容。
智慧真悟
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如能真正地把握好这三种限制,把说话看成是一种艺术,你也会在其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