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信源于自身,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不断鼓励自己,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是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建立自信首先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潜能尚未开发,找出自己的优势。
2.扬长避短,善于学习
培养学习力是实现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于学习力很强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难事,即使面临陌生领域的挑战,他们也能从容应对,因为他们都可以去学习。
3.积极的心理暗示
自信只是一种感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训练来获得。比如每天告诉自己:“你是优秀的”“你一定可以成功”,每天找几件做得很成功的事,长期坚持下去,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逐渐驱走你内心的自卑心理,自信自然就会建立起来。
因为自信,才智才变得无穷无尽;因为自信,奋斗的旗帜永远高擎;因为自信,困难才向你低下高仰的头颅;因为自信,生命才得以焕发更多的潜能。拥有自信,你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昂扬奋进,无所畏惧,勇敢搏击,扭转乾坤,创造生命的辉煌,人生才得以释放璀璨的光芒!
思维定式:打破常规的思维枷锁
“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式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思维定式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隋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式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式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式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生活似乎给了人们一种固定的生存模式,安逸与稳定是很多人喜欢的生活。而那些努力打破思维的桎梏,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洞察力,不愿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生的人,却成为非凡的成功者。他们认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挣脱思想的枷锁,突破自己的思维,不要被“常规”、“常理”轻易糊弄。
突破自己的思维是很艰难的。成年人的思想总是被无形地设置在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再来突破就更难。打破自己常规的思想模式是全面突破自己的第一步,没有打破自己固有模式的思想,就永远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选择“尝试”,必须敢去尝试。虽然有些事我们从未做过,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但一味恐惧,永远只能在人生路上徘徊。只要打破思维的枷锁,充满自信,敢于尝试,就能在尝试中不断提升自己,发现自己潜在的独特能力。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带出现寻金热,17岁的农夫亚默尔也准备去碰碰运气。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船票,只好跟着大篷车风餐露宿奔向加州。不久,亚默尔发了大财,一下子变成了大富翁,可是他不是挖金子,而是卖凉水。
原来,金矿那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就是没有水喝。因此,许多人一边寻金矿,一边抱怨:“要是有一壶凉水,我情愿给他一块金子。”这些人的抱怨,给了亚默尔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我卖水给找金子的人喝,也许比找金子赚钱更快。于是他挖渠引水,经过过滤,之后将清凉可口的饮用水卖给找金子的人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不仅解决了寻金者的饮水问题,而且自己也赚了一笔不小数目的钱,成了富翁。
惯性常常是人们致命的弱点,人要突破自己就要打破自己的惯性,不要把习以为常的东西看成是固定和永远不变的。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成大事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的风险。但是,无论它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因为即使是不成功的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常规性思维虽然看来“稳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不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会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如果自己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不值得去做,做这件事时,就很难调动其热情,往往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即便无意中将这件事做成功了,也不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对每个人的生活都起着很大的影响,对此,不妨看一下世界著名指挥家的亲身经历。
伦纳德·伯恩斯坦因出色的指挥被人们所熟知,他获得了世界上著名指挥家的头衔,但事实上,他更倾心于作曲。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跟美国知名的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和指挥技巧。伯恩斯坦是创作天赋比较高的人,写过许多不同凡响的作品,他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美洲大陆的又一作曲大师。可就在此时,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发现,紧接着他被推荐到纽约爱乐乐团,担任起了常任指挥。一晃30年过去了,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顶梁柱,但对于伯恩斯坦而言,他更热衷于作曲。伯恩斯坦说:“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这个矛盾一直在内心深处折磨着他,一度让他感到痛苦和难耐。当他在指挥的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获得鲜花和掌声,有谁又能理解他内心的隐痛和遗憾呢?
伯恩斯坦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工作,那么他往往因此缺少奋斗的激情,甚至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这不仅会使成功的概率变小而且缺少成就感;相反,如果人们从事的是一份符合自我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工作,就会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把工作做好。
班尼斯曾经说过:“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较重要的事物总是很敏感。在生活中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会变得对大事无能。”
人们总认为,只要把事情做正确了,便获得了成功,只有做正确的事情,才是更有意义的,也才是成功的。有人说:“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的确,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秉承这样的人生格言:“不值得做的事情不要做,值得做的事才能把它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
画家莫奈画了一幅修道院的画,画面呈现的是正在工作着的天使,有的在架水壶烧水,有的在提水桶,有的穿着厨衣伸手拿盘子……画中这些做着不同简单事情的天使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带着专注的表情。那些周围人看来不值得做的事情,在天使眼中都是值得做的事情,所以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把它做好,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所有欣赏画的人。
“值得”和“不值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关键看人的态度,同样的事情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去做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根本不值得用心和努力的。一般人们将其总结为:符合自我价值观、符合自身个性和气质、能够实现自我期望的事情是值得做的事情。对于这类事情,人们可以满怀热情地为它付出时间、经历、耐心、毅力,因为对于这类事情绝大部分人取得成功的概率都会明显增大,这恐怕也是每位成功者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的人生准则。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现实,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必须长期从事,还必须努力地让自己做得出色,因为面对金钱、名利、地位,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无力去追逐自我的价值、兴趣、爱好……对于遇到这种情况的人,首先要调节自己的心态,把它当做值得做的事情去做,不要让那些不感兴趣的工作压抑心情,堆积成自我的负担。也就是说,如果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任何工作只要摆在你面前,你都要树立好值得做的信心。只有具备这种心态,你才能取得成功。
瓦伦达效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瓦伦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杂技演员,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后,他的妻子说:“我就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专注于走钢丝这件事,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什么。”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并将其总结为:任何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专注于该事情本身,不要考虑与该事情无关或者相关的其他事情。
瓦伦达效应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能够证明这一点。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个人大脑中的图像经常会像实际情况本身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也就是说个人大脑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想象图片,生活中便更容易向着该图片的方向发展。例如,当一个兵乓球运动员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飞时,他的大脑中便会出现将球打飞的情景,最终使球完全飞出场外而不受自己控制,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瓦伦达心态与个人成功的密切关系。
根据瓦伦达效应,人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心理学影响力。现实生活中,在做某件事情前,人们如果太过在意事情的结果和周围人的言谈,就会疏忽事情的本身。我们的心每天都被各种无形的压力和欲望压得透不过气来,身体健康也日渐下滑。在这样的身心负荷下,人们越是不停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就某件事情,越是容易南辕北辙,偏离预定轨道。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被寄予了厚望,但是他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李小鹏获得了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他还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
对于李小鹏的失利,我们不能说他实力不够。事实上,李小鹏自己也不认为自己的失利是欠缺实力的原因所致。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让自己有很大的压力,比赛的时候心情紧张造成的”。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生活中的多数时候,人们在面对各种压力时往往表现得难以从容面对,所以,经常会出现失误和失败的现象。正所谓“专心致志,方能成功”。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情,对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反之,则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而所谓“集中精神”就是保持平常心,时刻让自己沉浸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当中,不要提前思虑该事情可能导致的结果,也不要想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去什么样的影响,更不要出现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对于这一点任何人都适用。“平常心是道,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例如,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前如果经常担忧自己在考场上会不会碰到很多不会的题目,就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发挥失常,高考失利。
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思前顾后、三心二意,更不要提前在心里预测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现状;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好眼前的事情,便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罗伯特定律: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提出:没有人因倒下或沮丧而失败,只有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恰恰相反,所有的成功都是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产生出来的。给失败下的定义,应该是由自己做主的。当你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时,你就永远是胜利者。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儿子自小胆小孱弱,如今已经14岁了,依然没有一点男子气概。于是,他决定把孩子送进一所体校锻炼锻炼。
教练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一个月之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在这一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一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教练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一个月的训练成功。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反反复复近十余次。
教练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无地自容!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一个月,看到的结果竟然是他这么懦弱无能,被人一打就倒。”
教练说:“我很遗憾,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是的,当我们不认为自己失败时,在他人眼里的失败便不是失败。当我们心中有着“倒下去,站起来”的信念,失败便不存在。而当你倒下,即使你依然有成功的希望,你也会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战。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而如果你被苦难打倒,你将一辈子无法“站立”着生活。
自己被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被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个自己被自己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的人,还有什么不可以征服的?挫折也好,不幸也好,磨难也罢,不过是生活刻在我们身上的标记,这些标记足以证明我们已经通过了生活的考验,并成功过关了;而且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加深刻的阅历,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对人生的感悟增添一阶,对事物的认识成熟一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获得成功人生,就应该先把生活中的失败、困苦、挫折看开,看透。
生活永远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修正它,使它归于圆满。而获得圆满的人生,需要用勇敢的心去争取,这个争取的过程,就需要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不倒下”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种最平实、最自然的信心,它并不需要你有过人的智慧,也不奢望有人会搀扶你。只是在不顺心、不如意时,“不倒下”会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将你的灵魂高高托起,可以让你如盘古般站立在天地间,笑看浮世风云。
就算是最优秀、最伟大的人物也会面临生活中的难题,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在他们看来,一时的挫折不过是成功征程中一个小小的驿站。当然,这个“驿站”可能不够舒适惬意,但它不是地狱,不是坟墓,而是成功的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