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郡的事,青州刺史很快便有回信,表示齐郡即没有反贼作乱,也没有出现吏治混乱的情况。朱博虽然将很多官员免官,但也是在太守的职权之内,并未逾越。其他人听到这些,当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王尊三人,带着昭君母子,作别匈奴单于,便踏上了归汉之路。因为昭君孩子还小,所以他们一路上,行进的速度很慢,用了不少的时间,才进入大汉境内。沿途的官员,也都是一路接待,又经过了不少的时间,他们终于是临近长安了。
王昭君的家人,早已到达了长安,除了他父母,还有他哥哥一家人,他们都被安排在,昭君的府上。
刘骜已经了解过,之前解忧公主归汉之时,有安排盛大的欢迎会,宣帝也是亲自出城相迎。既然是有先例可循,刘骜这次自然也是一样。像这种礼仪接待之事,便是大鸿胪的职责,刘骜让张忠好生安排。
迎接的地点,便定在灞桥。灞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穆公,他是长安的交通要塞,也是送往迎来的地方。在后来,灞桥两岸都种满了柳树,凡送别亲人好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这一天,刘骜也是很早就做好了准备,来到灞桥。此时的灞桥附近,已是黑压压一片,围满了一群平民。像这种昭君回朝,皇帝亲迎的事,可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看到的。
这灞桥是一座石桥,长度也就几百米,与后世那种跨海大桥,自然是没法比。
跟随这刘骜一起来迎接的人,除了一干文武大臣之外,还有太后。三年前,昭君便是她与元帝,一起送出去的,所以昭君回来,她也坚持要来迎接。
半个时辰之后,王昭君他们一行人,才出现在刘骜等人的视线。这时,人群之中已经引起了骚动,不少人都开始叫了起来。
王尊等三人骑着马在前面,后面跟着一马车及护送卫士,昭君肯定是在马车里面,他们穿过灞桥之后,便来到刘骜面前。
王尊三人下马对刘骜与太后施,然后道:“臣等幸不辱命,将昭君母子,安全带回了长安。”
刘骜对他们点点头道:“你们做的不错,回去之后,自有封赏。”刘骜现在的心思,自然是没有在他们身上。
此时的王昭君,从马车下来。她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终于是回到了长安,这个在梦中无数次的地方。接着又看到这么多人,都来迎接她,她心里当然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随机眼眶便也跟着湿润了。
昭君现在年纪才二十多一点,正是一个女人风华正茂的时候。所以现在的昭君,仍旧还是有着一副好容颜。当然能够被千古传颂,自然不是因为容颜,而是她的功绩。
她的孩子,现在也就一岁多,估计还不会说话,由他身后侍女抱着,似乎是睡着了。以后他在长安长大,也会变成一个彻底的汉人,基本不会记起匈奴的事。
太后见她下了马车,便上前道:“昭君妹妹,你终于回来了,这些年过得可好?”
昭君见此,很是感动,上前施礼道:“多谢皇后,不,多谢太后的关心,一切都好。”她一时情急,将太后都给称呼错了。
太后自然也不会在意,她知道昭君在匈奴,定然历经了一番磨难。所以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些年辛苦你了。”
昭君笑道:“妾能归来,全蒙陛下与太后的恩典。”说完,昭君便来到刘骜面前,对刘骜也恭敬的施礼。
刘骜赶紧将她扶起来道:“长途劳累,不必多礼。你出使匈奴,大义而行,实乃女中英豪,朕亦是自愧不如。”
昭君见刘骜对她给予赞誉,心中很是欣慰,接着道:“陛下如此赞誉,妾可真是承受不起,妾不过尽了本分而已。”
刘骜接着道:”你的家人也在此地,你与他们许久未见,定然十分想念,且与他们相聚吧。”
昭君的家人,见到昭君,早已是激动不已,听到刘骜这话之后,便赶紧上前。他们这一家人团聚,又是一番感人的场面。昭君也没想到,这个皇帝竟然会思虑的如此周全,心中十分的感激。她也明显能够感受到,此时的刘骜与三年前的刘骜,判若两人。
一段时间之后,刘骜对昭君道:“此地多有不便,朕已在建章宫设宴,此时还是先行回宫吧。”
这么多人围在这里,时间久了,可能还会出现意外。其他人听到刘骜的命令之后,便纷纷准备回宫。
刘骜回到到建章宫之后,先是与王尊了解了出使的具体情况。刘骜最想知道的,就是新单于的情况。现在两国之间没有和亲,两国关系自然不会像之前那般稳固。
现在的匈奴,实力已经是大不如前,刘骜当然也不怕他们。只是两国关系如果恶化,边境就又不会安宁。
王尊对这新单于的印象还是不错,他明显也是喜欢过安宁的日子,而且还懂得隐忍,说不定是个明主。
刘骜听到这里,又是半喜半忧了。现在似乎是没问题,可匈奴如果中兴,以后可能还是祸患。
昭君的孩子,如果用的好,说不定又能换来两国之间的长期稳定。
刘骜对王尊他们三人赏赐了一番之后,便也来到了建章宫的宴席。
随后宴会便开始,王昭君被安排在与刘骜很近的席位。一番推杯换盏之后,刘骜对她说道:“昭君,你的孩子长大之后,你可愿意让他回匈奴?”
昭君见刘骜问起这个,心中有点不知所措了。她内心,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回匈奴的,可刘骜这么一问,基本就表示,刘骜以后还是会将他送回去。
她道:“于私,妾不希望他回去。可他身份特殊,若是终有一天还是要回去,妾也不会阻拦。”
刘骜听她这么说,也知道她的意思。刘骜便道:“朕是皇帝,会以大局为重。在他没有自理能力之前,绝不会让他回去。若是以后他能够像你这般,为两国关系做出贡献,朕才会让他回去。”
昭君见此,便也点点头,能够这样,她也心满意足了。
刘骜接着又道:“他要在长安生活,自然也是需要一个汉人名字,你可有想法?”
昭君见此,便道:“昭君斗胆,恳求陛下赐名。”
刘骜感觉有点尴尬,自己取名的水平可并不怎么高明,所以刘骜直接把刘向找过来,让他想一个。
刘向思考一会,然后说道:“昭君公主的孩子,可以随昭君公主姓王。当年呼韩邪单于是来大汉朝拜之时,娶的昭君公主。不如就取这个“朝”字,寓意匈奴对大汉的臣服。”
刘骜一听,瞬间感觉有点尴尬,王朝.....还马汉呢.....。刘骜想了想,然后说道:“寓意虽然不错,不过朕还是觉得不妥。昭君故里是南郡秭归,不如就叫他王秭,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就在秭归。”
昭君见刘骜这么取名,倒也是点点头道:”多谢陛下赐名,以后他便叫王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