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倾听,及时根除口吃
李浩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他有个小毛病——说话结巴。其实,李浩开口说话挺早的,说话也较流利,可到了3岁的时候,却突然变得有些结巴了。从5岁开始,李浩接受了妈妈的言语矫正训练,妈妈自制了一套训练方案,播放教学录音让李浩模仿,但效果甚微。时间长了,李浩觉得妈妈是在折磨他,而妈妈却认为李浩“我……我……我……”是故意的,于是批评、苛责、一招接一招。结果妈妈越着急,李浩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结巴。
后来,妈妈看了一篇相关的文章,上面说2~7岁的孩子结巴是正常的,就没有再苛求他,心想慢慢地会好的。谁知道上小学后李浩的结巴竟然越来越严重,一句话中间老是有不恰当的停顿,或某个字的发音拖得很长,如“我不……想睡觉”,让人听起来很吃力。
每当与老师谈话或上课发言时,李浩就结巴得更厉害;有时遭同学嘲笑,他说话就更结巴了,越是这样,他就越不爱讲话,因而,讲话就更加不流利了。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孩子的口吃是后天形成的,与家长教育不当有直接的关系。说话不流畅,是2~7岁儿童比较常见的生理现象。孩子对自己的口吃无自我意识、恐惧和害羞心理,算不上是“口吃”。2~3岁的孩子思维迅速发展,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辞藻,于是在找合适的词语来表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口吃,这种口吃一般只是阶段性的。在这一阶段,有很多孩子开始学会数数、念儿歌,但是说的技能赶不上思维的速度,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跑到语言功能的前头,思维和语言发展不同步,口吃就会更加明显了。但是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进步,这种口吃就会慢慢地减少直至消失。
一些妈妈见到孩子出现口吃,便会没有耐心地、严厉地责备孩子,时常提醒孩子注意。受到多次的责备和提醒之后,孩子就对讲话产生了不安、恐惧等心理,口吃现象反而会变得更加严重。父母不愿意听到孩子讲出“结巴”的话,急于纠正孩子的发音,这样孩子说“结巴”话的机会反而会增加,最后孩子真的成了口吃患者,把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弄成了问题。
口吃不仅影响孩子语言功能的发育,还会极大地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自尊心受挫,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羞怯、自卑的不良个性。口吃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他们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害怕上课时老师提问,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
所以,当孩子出现口吃的毛病时,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让孩子模仿
模仿是口吃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模仿电视里或者生活中的结巴。
2.父母耐心倾听,不要指责
父母见到孩子口吃时,应保持平静、无所谓的态度,避免严厉的责备,不要逼孩子把话讲全,也不必提醒“你又口吃了,要注意”,以免增加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使他们更加结巴。
3.慢慢地跟孩子说话
若孩子的口吃比较轻微,则不必采取任何措施,时间长了,口吃自然就会消失。若孩子的口吃现象比较严重,父母在同孩子讲话时,应该用缓和、拖长音的语气降低语速,孩子会逐渐模仿,用这种方式去讲话,口吃也会慢慢地得到缓解。
4.及时给予鼓励
当孩子的口吃有一点改进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可增加孩子克服口吃的信心。
5.寻找病因,消除病因
孩子本来不口吃,后来变得口吃,这其中会有很多原因:也许是智力负担过重,也许是家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冲突,孩子受到惊吓或是孩子的习惯受到破坏等。只要能消除隐患,孩子的口吃一般会在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如果原因不明,就必须去咨询相关的专业机构,以便及早地解决问题。
好妈妈成长课:
孩子一旦患上口吃的毛病,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请做一位耐心倾听的妈妈,让孩子认真地把每一句话都说完,给予他们的不是打击与嘲笑,相信孩子的毛病就会渐渐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