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言论莫过于“难得糊涂”四个字。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此地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鹤发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非常罕见。郑板桥对其十分赞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话。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一段佳话,一段趣谈,也成就了一种智慧——糊涂经。
我们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交相处。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难免会发生问题。有人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就会有弱肉强食。虽然话有点偏激,但亦不无道理。
你要与人和平相处,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前途,你就需要一本糊涂经。糊涂经就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所谓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纠缠于思考是人生的负担、枷锁。人生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太过理性的人则是追着幸福跑,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大智若愚,唯有其“若愚”,才显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这个字在这里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思。
将智深埋内心,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将复杂剔除。
难得糊涂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的紧张事件。
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之法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