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寄机变于糊涂的低调之法 (2)
郭子仪得知儿子与公主吵架并说了些有辱皇上的话后,很恼怒,立刻派人把郭暧囚禁起来,带回宫中等候判罪。代宗听说女婿被他父亲囚禁了起来,连忙前去打圆场。代宗说:“儿女们的事,父母何必那么认真?民间有句俗话:‘不装聋卖傻、假装糊涂,是不能当好家长的。’儿女们闺房中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郭暧同妻子吵架时,说了些有辱皇上的话,如果代宗火上浇油,不仅仅郭暧夫妻关系会恶化,而且郭子仪一家性命难保。然而,聪明的代宗却假装糊涂,简单几句话便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纠纷。
其实“大事不糊涂”者怎么可能“小事糊涂”呢?须知大事就是小事积聚起来的啊。所谓小事糊涂,只是装糊涂而已,因为真正的智者不屑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事必躬亲会活得很累。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但是他治理蜀国事必躬亲,最后活活累死了。而他死后不久,“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在三国中最先灭亡。
在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上,有人提出了一种论点: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在古罗马律法中就有“行政长官不宜过问细节”一条。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领导者,普通人也时时面对自己的大事和小事,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老是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耗着了。
何为大事?影响全局的事为大事,决定整体的事为大事,范围内的工作之重为大事,也就是说以结果来评价事之大小,而不是以事之大小决定。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讲,不管其工作性质如何,内容多寡,其工作程序和本质是不变的。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行为应视为大,在这些问题上,思路必须清晰,不能糊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在团队中发挥最好的作用。诸葛亮是个至察的智者,魏延脑后的反骨都让他老人家看得一清二楚,结果,他不得不用马谡守街亭,不得不用廖化做先锋。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吧。
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
《老子·洪德》中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往往看起来很笨拙;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平时看起来却像个呆子,并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看起来就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
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世,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才能使自己事业有成而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东魏孝静帝时,和安在宫中侍奉孝静帝,他恭敬小心,脑筋灵活,善于逢迎别人的意思,很得孝静帝的喜欢。
一天,孝静帝深夜在宫中和几位有学问的大臣研究天文,便让和安出去看看北斗的斗柄指向何方。
和安出去装模作样地观望了一番,回来后忐忑不安地说:“陛下恕罪,微臣不识北斗。”
孝静帝和几位大臣听了,既感到惊讶,又为他的无知感到害臊。
要知道,北斗七星是所有星座中最耀眼,也最易辨认的,稍有学识的人都知道,和安却不知道,也实在够丢人现眼的了。
然而身为中书舍人的和安当真无知到这种地步了吗?当然不是!
当时朝廷大权握在丞相高欢手中,孝静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而古人认为天象对应着人事,从天象的变化便可查知人事的变迁,所以一般人研究天文,妄谈休咎都是犯忌讳的。
孝静帝和大臣闲着没事,研究天文自娱,也算不上大事,但权臣高欢却认为此举大有深意,说不定是借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暗示大臣们要尊王权,废臣权的。因为在古代天文的说法中,北斗代表着丞相这个位置。当然孝静帝未必有此意,和安却马上想到更深一层,知道此举触犯了高欢的忌讳,宁可因为“无知”遭人耻笑,也不能因为卖弄聪明招惹杀身之祸。结果他非但无事,反而令高欢觉得他淳朴厚道,提他当了仪州刺史。
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明明知道有些对联是很粗浅的,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然后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是满朝文武无能人吗?非也,这是免招惹是非的处世技巧。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条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避祸。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为常常吝啬。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沉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有涵养、可信赖的人。
不必待到“棱角也磨平了”
“明知故昧”的意思是明明知道的事情而故意装作不知道,看得分明的东西装作看不见。通俗一点讲,就是虽然明白一切,但却故意装糊涂。那么,明明知道、明明看见了却装作不知道、没看见,这当然是一种策略。例如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使目的达到,你都必须这样做。比如你偶然知道了你不该知道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你必须缄口不言。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尴尬难堪的时候,“明知故昧”常常是明哲保身或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因为李信在追击燕军时表现极为出色,便问年轻将军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非常自负地说:“二十万足矣!”秦王嬴政又问经验丰富的老将军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于是,秦王认为王翦已经年老胆怯,没有了昔日的锐气,便委任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20万伐楚。王翦顺水推舟,推托有病,解甲归田,告老还乡。
第二年,李信出师不利,大败而还。秦王大怒,心里特别后悔当初没有听王翦的话,迫不得已,只好亲自到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王翦的住宅,向王翦承认错误,说:“寡人不用将军之言,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难道忍心抛弃寡人吗?”
王翦说:“我有病在身,不能为将了。”秦王不答应,坚持让王翦挂帅平楚。王翦说:“如果非要用老臣不可的话,非六十万军不可。”秦王一口答应了王翦的要求,“空国中甲士”,征集起六十万大军,全部交由王翦伐楚。
大军出发前,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大军送行,王翦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好作为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答应了。
王翦带领军队进了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全部军队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他怀疑我有二心吗?”
事情也的确如此,秦始皇让王翦带走几乎全国的大军,心怎能不忧心忡忡?
现在,王翦通过自己的“贪心”让秦始皇明白,王翦只不过是贪图利禄而无政治野心的平常人而已,遂感放心。王翦通过请赏田宅以除去秦王嬴政的怀疑,使得秦王放手让他独立自主地指挥战斗,遂灭楚国。
王翦灭楚后,终保一生荣华富贵,不仅自己善终,而且荫及子孙;其孙王离在秦二世时尚为将军,在赵高当权之时,许多功臣宿将惨遭杀害,而王翦家族却能够得以保全,这不能不说王翦有先见之明。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王翦善于避开锋芒,韬光养晦,既得收楚之功,又保存了自己,可谓是老谋深算矣!
晋代的阮籍本来是一个很有志向和才能的人,他也很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非常激烈。司马氏和曹氏两大贵族集团争权夺利。当时,许多有才能、有名望的人,由于卷入了帮派斗争的政治旋涡而被杀害。
阮籍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一方面不愿意与最高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又想躲避政治祸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面对黑暗凶险的社会环境,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阮籍选择的办法是喝酒,而且常常喝得烂醉如泥。他这样做,当然对自己的身体有损害,但有时,也因此确实免去了一些麻烦。
司马昭有一个儿子名叫司马炎,阮籍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聪明伶俐。司马昭欲为其儿子到阮家求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