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教师篇——好老师PK好父母 (6)
教师:您看应该怎样教育因自卑而导致厌学的学生?
崔宇:自负的人是不知道世上还有他不知道的,我经常问学生“井底之蛙”后面的话是什么,大多数人都答不上,答不上就好办了,告诉他们是“不知有海”。老师要把学生问住很容易,对于自负的人,要给足他们面子,留好台阶下,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慢慢的,他也就消停了,就能静下心来学习了。
而自卑的人则是,他不知道很多事他是知道的。自卑其实很可怕,还没出发就已经输了,自卑的人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财富,往往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没劲。健康、自由、时间、年轻、亲人的关爱,哪个可以用金钱衡量?谁都能够拥有无价的财富。帮助自卑的孩子,要做的是列出他们的财富清单,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每个走上讲台的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刚开始紧张得要死,上去了但不知怎么下来的。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容易紧张,太在意自己的弱点就容易自卑,其实谁没有短处呢?人们在佛祖面前诉说自己的痛苦,佛祖说你们把自己的痛苦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换一下,人们这才发现,别人眼中的痛苦在自己眼中算不了什么,同样,自己眼中的痛苦在别人眼里也可能不值一提。
一班假小子和娘娘腔——感叹阴盛阳衰于事无补
教师:崔老师,我们班里有几个女孩,平时作风就像个男孩子似的,相反有些男孩反而特别内向,上课回答问题都不敢大声说话,特别容易紧张和脸红,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啊,女孩和男孩完全反过来了。
崔宇:很多家长也跟我说过类似的问题。有个家长就跟我说过,他们家儿子都三岁半了,一听见什么大的响动就哭,胆子特别小,平时不爱跟男孩儿玩,总跟邻居家的几个小姑娘在一块儿。家长给他买水枪、变形金刚什么的他连看都不看,就爱跟人家小姑娘玩“过家家”,喜欢抱着娃娃玩做饭的游戏,完全像个小姑娘了。
教师:我听说有些严重的孩子,甚至会出现行为偏差和性向偏差。
崔宇:是有这种潜在的危险。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二是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必要的性别教育。像我刚刚说的那个小男孩,后来我跟他家长聊天时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所以这个男孩就没有意识到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
教师:有的家庭对男孩百般呵护,万千宠爱于一身,不允许男孩像个“土猴子”一样到外边打打杀杀,取而代之的是在家里温柔相待;有的家庭对女孩疏于教导,放任自流,也不注重她的举止行为、穿衣打扮。两种不正常的家庭教育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男孩像小姑娘一样柔柔弱弱,娘娘腔;女孩则像假小子一样愣头愣脑,横冲直撞。
崔宇:别以为孩子长大了,他自己就能改过来。有的家庭教育不适当,容易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隐性的同性恋。我认识一个小女孩,二十来岁,在我们面前她穿衣服就敞着怀。有一次她跟我说她失恋了,我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她说是男孩。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爸的时候,她爸特别高兴,说太好了。因为这个女孩小时候,她爸就特别喜欢男孩,一见到小男孩的衣服就给她买,她穿男孩的衣服大家都夸她帅气,久而久之她就完全是一个男孩的作风。男孩也一样,给一个男孩女性化的打扮,时间长了他的动作也就变得女性化了。在这里要告诉家长,是男孩就照着男孩的方式养,是女孩就照着女孩的方式养,如果在这点上不加以注意的话,很容易使孩子变得有同性恋倾向。
教师:您觉得我们当老师的能做些什么,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潜在的偏差?
崔宇:首先,对于特别像男孩的女孩,或是特别像女孩的男孩,要更多关心和注意他们。女孩要告诉她,你是个女孩,女孩就要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举止,而男孩则要告诉他怎么做才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通过平时的行动加以引导。比如说新学期开学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号召男孩子去搬书,而女孩子们来负责分发和记录?当然,如果班上有那么一两个个性不一样的,那是正常现象,老师不要因此而挖苦或者讽刺这种个性学生(有的老师特别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也制止别的学生对他们有歧视就可以了。
教师:我们班里有个这样的女孩,她跟我提起过,她爸爸总是跟她说“女孩不如男孩”,所以她就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举止行为都刻意像个男孩子一样,用她的话说,就是要让她爸爸知道,女孩也可以像男孩一样。
崔宇:孩子自强好胜是好的,但是如果偏向极端的话,就要警惕了。您可以和这个学生的家长谈谈,了解一下她的家庭情况,提醒一下家长,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类似的话,比如“男孩就是不如女孩细致”、“女孩不如男孩聪明”之类。如果父母的言语中经常透露出这种性别上的偏差,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产生行为上的偏差。
教师:您觉得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要从多大开始为好?
崔宇:在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他灌输一个最初的性别角色教育,让他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有一个最初的认知,告诉他男孩要穿什么衣服,要怎么处世,教他男孩应有的行为方式和礼仪,女孩就教给她女孩的方式。等孩子稍大一些,就要培养一些男孩(女孩)应该具备的品质、性格或是特长、兴趣。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同龄的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孩子明白男孩(女孩)在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告诉他们作为一个男孩(女孩)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有哪些。总的来说,男孩就要像个男孩来教,女孩就要像个女孩来养,孩子才能正常健康地成长。
让5+2>7——我们亟须家长的配合
教师:我们一方面重视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希望家长能极力配合我们完成教学工作,以前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通常都是通过家长会,老师在上边讲,家长在下边听,沟通还是比较单一,效果也不好。现在学校里越来越重视老师和家庭的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有了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的意识,能主动与我们沟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还存在一些比较“被动”的家长。
崔宇:过去老师在家长会上训斥家长的事情也有,老师多数时候是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而家长则是低着头接受训导,不愿意也不敢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看法。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原因还是在于家长们的脑子里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想法,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没他们什么事了,至于孩子幸福不幸福、过得好不好,那就是由老师决定的,想对老师稍有得罪,孩子就得跟着吃瓜落。
教师:这种想法往往把大家搞得都很紧张。
崔宇:平台高低不等,使家长总是感觉与老师的距离很遥远,只能被动沉闷地接受老师的洗脑。孩子也怕家长会,平时表现不好或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更怕,怕老师在家长面前“告状”,所以对家长会必然产生抵触的情绪。
教师:如果家长感觉和老师的地位有差距,那交流起来肯定是困难的,也不会是愉快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打破这种传统的界限,家长和老师的地位实际上应该是平等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崔宇:教育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开放日和家长交流会,这就等于给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之间建立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已经在开始转变观念,学会了与家长沟通交流,语言平和了,探讨的氛围更浓了,态度也诚恳了,家长也更愿意主动走到老师身边,与老师交换孩子的信息。其实说到底,我们努力所做的一切,还是为了孩子。
崔宇:现代通信技术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们之间交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以前家长只能通过家长会和老师交流,或者说是孩子出现问题了,不得不请家长了,家长才难得来次学校,跟老师做面对面的交流。但这些交流的方式和环境都会使家长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被动的局势。现在老师和家长的交流,除了家长会之外,还可以借助电话、短信、邮件、聊天工具甚至是个人博客。
教师:有些家长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原因,从不主动来和老师交流。我前些时间专门建立了一个班级博客,把用户名和密码告诉了全班同学,鼓励大家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也经常会到上边浏览,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同时还鼓励学生回家把博客的地址告诉家长,让家长也经常关注。
崔宇: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改变方式。家长不愿意和老师主动交流,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也有可能是有一些顾虑和担忧没有完全消除,但是在这样一个无声又公开的平台上,所有的屏障隔阂都不存在了,相信家长和孩子都会喜欢这种方式。
教师:都说“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那就先管好家长”,所以家长工作也是我们现在和将来工作的一个重点。
崔宇:不一定非得孩子成绩下滑了、表现不好了,老师才去和家长交流,平时也可以就孩子的饮食起居、体育锻炼、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等日常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而作业和考试成绩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交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教师:其实我们特别希望家长能够主动和我们多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工作,特别希望家长能够参与进来,予以配合。
崔宇:其实老师也可以争取主动,比如说给每位家长写一封信或是一张纸条,上面写一些诸如“我们发现×××最近在学校进步很大,一定是您在家里辛苦教育的结果,我代表学校向您表示感谢”之类的话。我在《家长的革命》里介绍过类似的方法,把纸条或信件给孩子,让孩子代为转交,孩子肯定会好奇老师都写了什么,肯定会想偷偷地看看,当他们看见老师在信里表扬肯定自己的时候,也就受到了鼓励。同样,家长对老师的感谢,最好也能采取让孩子知道的方式,告诉老师孩子的进步得益于老师辛勤的劳动和谆谆教诲。当孩子生活在一个被确认和相互感恩的环境中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和信心都会提高,以后肯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好的表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家长最好能和老师共同学习,这是我提出平行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家长的革命》中,我说过 “5+2=0”,就是说孩子在学校学5天,在家玩2天,结果学的什么都忘了。只有学校和家长配合起来,才能达到5+2>7的效果。学校组织家长和老师共同学习,统一价值观,教育重点做分工,谁都知道自己该干啥,谁都能清晰地判断出孩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是家教配合的核心。否则家庭和学校力量分解,大家都用劲,可就是没成绩。我建议不仅完善家长学校,更应该让老师也在家长学校中共同学习。
且把金针度与人——老师给家长传授教育方法
教师:有的家长经常向我咨询,问怎么在家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崔宇:告诉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有的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还总是传统的老一套,诸如“你是个好孩子,一定不会让妈妈失望”此类,殊不知这类的话语很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就给孩子“上了套”。孩子越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会让大人失望,心理压力就越大,不妨换换激励的语言,多用一些引导性的话语。比如孩子这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这么跟他说:“你知道问题在哪儿吗?能试着改过来吗?”当孩子的思考方向总和课程要求的不对路时,你可以说:“你的想法也许是对的,但似乎还没有考虑到一些具体的细节……”这样一来,既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也是给了孩子一个主动寻找问题、找到解决办法的机会。家长适时地引导和激励,远比事必躬亲重要得多。
再有,一定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质疑更不能打击。正向积极的情绪和负向消极的情绪是此消彼长的,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是要尊重孩子,用表扬和鼓励代替批评和打压,二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有的时候还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问孩子:“说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某些内容爸爸(妈妈)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你能给爸爸(妈妈)讲讲吗?”当孩子讲完之后,你可以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上一句:“我这么长时间想不起来的事,你一下就给我讲明白了!”如此一来,孩子有了自信,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给刺激起来了。
教师:我知道很多家长都在外给孩子报补习班,为的是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可据我了解,大多数上补习班的孩子都是不情愿的,并且因为补习班严重影响了正常上课的情绪和精神。想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好。
崔宇:直接告诉家长,补课是成人间的游戏,筹码和代价就是孩子。再有,家长让孩子报补习班,排除心理上的因素,还有一种可能是课堂教授的知识还不完善。就像有的人老想在外面吃饭,这说明什么?说明家里的饭不好吃或是他没吃饱,我们怎么才能把饭做香,让孩子爱吃、吃饱,这是我们做老师的今后一个主要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