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即将开篇的第三卷构思
《我日本打工的三年》第二卷写到这里就算接近尾声了。第三卷篇名为《乱情惊醒梦中人》,写的是一个叫花泥鳅的老板在m国的一个海岛上与别人合伙经营了一家酒店,在经营酒店期间,花泥鳅把年轻貌美的妻子留在国内替他经营和打理海鲜楼的生意。他在国外经营酒店期间,先后与多名年轻的外来妹发生了不正当的性关性,多年后,他发现自己染上了艾滋病毒,并在回国探亲期间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了年轻貌美的妻子,在国内经营海鲜楼的妻子不甘忍受寂寞与孤独,与在海鲜楼工作的李大厨产生了暧昧之情,三个人最终都被艾滋病夺去了性命。
曾经在海鲜楼当过厨子的赵晓波在离开海鲜楼多年之后,听说自己的师傅李大厨和曾与自己相好过的老板娘都被花泥鳅赶出了海鲜楼,并且病入膏肓,处于义气和善良,他赴日本打工挣钱为两个人治病,尽管如此,也未能挽回两个人的生命。赵晓波从日本归国后,意外收到了李大厨赠予他的一笔巨额遗产,赵晓波按照李大厨和老板娘生前的遗愿将两个人的骨灰安葬在一个墓穴里,随后开始寻找李大厨亲生女儿......赵晓波的爱心和善良最终使他得到了相当好的回报。
在第九十一章中提到了《太平经》和《太上感应篇》。在本卷结束之前,分别对其进行一些详解。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传承至今的达170卷之多。
《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道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如果乱来,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并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
《太平经》认为:人是天地之子,是万物之长。如果人能够处天地间而自正,天下万物都能够随之而正;人如果失职,不光自己被伤且不能长寿,万物乃至天地也会随着人的不正而遭殃,“邪气大作“。
《太平经》认为人的终极目标应是追求成仙,但只有极少数有“天命“的人才能成仙。人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命,只有努力学道和行善有可能成仙。有天命的人,未出生前姓名就已着录于仙府的“录籍“中;升天时日来临时,会有天神和一位“保人“下降,教导他变形法术,授与仙药,传授天界的知识与戒条,年月修满后才会成仙升天。没有天命的人,如果行善积德,虽然成不了神仙,也可得到上天的同情和恩赐,成为有福和长寿之人,名字从“死籍“转移到“寿曹“。
《太平经》指出世间鬼神会作祟,降祸于人,使人生病。不过,鬼神不会无缘无故害人,只是因为人有罪恶过失,上天才会派遣他们来惩罚世人。天地随时随地都有鬼神监视人的一举一动,人的体内也有鬼神常驻。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脏神,如果人有邪念,行为失当,五脏神会向天廷禀告,上天使会派鬼物入侵人体。每个人都有多个“身神“,主要部位和器官如头腹、四肢、五脏,都有神驻守,如果神离开身体,人就会生病,例如肝神离去会使人“目不明“。人有恶念,胡言乱语,喜怒无常,就会“神游于外“,导致外邪入侵,使人中邪。
《太平经》中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
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代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让人们相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
《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道家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传说《太平经》的作者于吉是东汉道士,琅琊(今青岛市黄岛区)人,在曲阳泉水上得此神书;亦有专家研究认为该书一百七十卷是由多位有道学士共同徧著的。
《太上感应篇》也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约公元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又称老子,著作有《道德经》。是我国道教始祖,上天至尊之圣,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太上感应篇》所说的“感应”,“感”是感召,“应”是报应,意指善恶报应。该书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太上感应篇》认为,“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
该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又与佛教观念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佛教认为今世作恶,来世有报的观念不同,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
《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
此书影响十分广泛,乃至日本、朝鲜等国皆有此书流布。
《太上感应篇》虽然是一部道书。但它竭力倡导善行,竭力主张去除恶行,诸如爱国爱民、敬长爱幼、慈心于物等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对规范世人的行为是大有帮助的,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佛教传入之后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就在于中国人有儒家、道家的基础。可以说在佛教的基础阶段,在断恶修善上跟儒家、道家是相同的。所以过去人学佛容易成就,道理在此。
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如同虚空一般,哪有善恶之别!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警示世人在起心动念时不要有恶念,否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
行善就像春天时田园里的草一样,虽然没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长,但它却每天增加;作恶有如磨刀用的石块,虽然不能明显发觉它在减损,但实际上每日都慢慢短少。
“惩恶除恶”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手段。只要人人都能积极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正念正行,我们的社会怎么能不和谐。《太上感应篇》虽生于中古,但对当时及现今广大民众吸取正能量,对人间善业的发展,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不匪的现实意义,是一部极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别不信。俗话说:“做了坏事是要遭雷劈的!”世间确有这样的真事儿。2018年12月9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一伙盗贼刚刚盗抢了一所教堂,当这伙盗贼正驾驶着一辆红色轿车逃跑的时候,他们行驶的路段突然来了阵雨,由于后面有警车追赶,红色轿车行驶的速度很快,突然一个响雷伴着一道闪电击中了红色轿车,轿车和车辆里的人被雷劈的粉碎。在红色轿车后面行驶的一辆轿车的行车记录仪清楚的记录下盗贼轿车被响雷劈的粉碎的一幕。当时这条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密集,为什么其它的车辆都未遭遇雷击,单单是盗贼开着的车辆被雷劈的粉碎,这难道不值得沉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