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凡理清了玻璃改进工艺后,又再次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效果明显好转,虽然吹出大体积的玻璃器具还容易出现气泡,裂纹等系列问题,但小块的没什么问题了,吹制出煤油灯灯罩大小的还可以保证不怎么出现问题,只是玻璃有顔色不太统一,有时深些,有时浅些,有时还带点花纹,暂时没办法了。这是石英矿里含的铁元素含量不同引起的,不过这也能用了。
解决了主要技术问题后,刘一凡把林三叫了过来,他不是哭着喊着要学嘛,正好没人做这个呢。不过为了保证灯罩尺寸比较一致,刘一凡特别用粘土烧制了一个灯罩形状的模具,这样玻璃融液在模具里吹时,成品能保证尺寸基本一样,这也便于后面铜灯座的安装,对于煤油灯,刘一凡准备走高端路线,所以初期就定为用黄铜作为材料,铜本身金黄色的特性可以给煤油灯品质增分不少。手把手地教给林三吹制热融液玻璃方法后,林三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他一遍又一遍吹制玻璃的实验,不过十不成一,刘一凡拍拍林三的肩膀,笑呵呵地鼓励道,慢慢来,不着急,吹圆的窍门就是旋转着吹,这是一个熟练活,多练习就会了。
教会林三基本方法后,刘一凡准备研究一下用黄铜打造灯座的事,回身时看到脸憋得通红的林三全神贯注地在吹制他的玻璃罩,只能暗暗祝福他了,吹制玻璃这绝对是个高难度的手艺活,没个十年八年经验,想完整吹出一个造型来,就不是新手能干的,虽然有了模具要简单得多了,不过对于具体能生产出多少了,刘一凡信心不太足啊。
解决了玻璃问题后,刘一凡坐在椅子上设计起了煤油灯灯座的草图,后世煤油灯灯座装油盖基本用螺纹旋转拧紧油盖密封煤油的,不过现在解决管螺纹工艺难度不小,而且拆卸活动玻璃罩不适合现在刘一凡生产出的这种粗制烂造的玻璃,虽然经过退火消除了玻璃冷却后的内应力,不过想到林三这新手的手艺,玻璃罩肯定厚薄不一,这样的玻璃产品刚性都是问题,所以得弄成和铜件一体的,这样也能延长些产品寿命。
想到这,刘一凡刷刷几笔就把一个造型简洁,上下分体式的煤油灯造型画了下来,上面铜架和玻璃罩固定为一体,下面煤油壶,加油和拆卸方式运用现在成熟的螺杆螺母上下紧固。说来复杂,其实就是把一个镶着玻璃的铜挂架用螺杆螺母坚固在下面一个酒精灯造型的壶体上,壶体上嘴出口处露出燃烧用棉芯。为了美观,壶体侧面刘一凡还歪歪扭扭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吉字,嗯,刘一凡左看看,右看看,很得意自己的创作,尤其是那个吉字,画龙点睛啊。
设计完毕后,刘一凡兴冲冲地把新画的煤油灯图纸给林三看,结果在林三无限鄙视眼神中灰头土脸地回来了,不就是一个铜灯壶吗,还这么一个难看要死的吉字,不就是吉祥图案吗,交给我了。如果说刘一凡要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后世系统的知识学习,在物理方面和自然知识上领先一步的话,那在传统美工设计方面,那这个时代只是做瓷器的林三无疑要比刘一凡这个半吊子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作为做瓷器的工匠没几手丹青水墨手绘技艺,那在古代尤其讲究这些的时代,吃口饭都成问题。
两天后铁匠把林三重新会制图案打造完工的三个铜灯座摆在桌子给刘一凡看,只见三个浑身打磨得金烂烂的带着雄鸡报晓、福寿万代的胖娃娃、连年有余的锦鲤三个极富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的雕刻被雕刻在铜灯座表面,整体造型美观,笔法细腻,极有韵味。整体美观大方,刘一凡摸着灯座上的图案,脸不红心不跳地说道,还行,不错。林三也走过来,拿着几个成品玻璃罩,给刘一凡一递,下面怎么做?瞅都不瞅刘一凡有点涨红的脸。
咳,刘一凡老脸一红,麻利地把玻璃罩和铜架组装好,灯座装好煤油,拧出棉芯,用螺杆螺母拧紧上下灯组件,从玻璃罩上方透气孔用火棍点然了棉芯,一点桔红的的火苗从浸透煤油的棉芯头上燃烧起来,火光透过蓝色的玻璃灯罩,照亮了周围一片,尤其是透过不太均匀纹理的玻璃,有种朦胧的美感。刘一凡卖弄地拿起煤油灯,底气十足地介绍到,新式煤油灯,不怕风吹灭,照亮时间长,而且用火安全,不会点燃外面可燃物,我们之后主打的高价商品。
林三几个人看稀奇,之前还不知道做的是什么东西,现在一看,直接明白了这是什么,林三还特意用嘴吹了吹,果然风都被玻璃罩挡住了,里面的火苗一点不受影响,而且火苗经过玻璃的反射下,漂亮极了。这可比纸糊的蜡烛灯笼好多了,也亮多了,好东西啊。
看着大家惊异的表情,刘一凡得意极了,画画我不行,不过搞些先进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我还是在行的,林三眼睛亮亮地瞅着这个煤油灯,嘴里还不这的叨咕着,新式煤油灯,这名太土了,这个宝贝可比燃灯祖佛的玉虚琉璃灯,不如就叫琉璃灯吧。好名字,大家听到这,一致决定,这个新宝贝就叫琉璃灯。刘一凡翻翻白眼,得,琉璃灯就琉璃灯吧,比起煤油灯听起来是高大上了不少。
新式琉璃灯一出现,就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这个新灯不仅安全,而且多大风都吹不灭,特别是那个玻璃罩漂亮得不行,当刘一凡准备说要生产出一批高价卖时,众人一致否决了这个建议,这么好的东西岛上还没用上呢,怎么能卖到外面,刘一凡摊摊手,岛上生产建设都需要白银,不然怎么办,除非能多生产出些。话还没说完,大家就拍板定了,那就多生产些,多出的留在岛上自用。
刘一凡真的低估了众人对新事物追求的热情,都不用刘一凡张口,一众人加班加点地开始制作起这个新式灯具来,这个时代好像还没有加班这个概念呢。看到大家工作热情这么高,刘一凡也把后世的加工方式贡献出来,比如那个灯座上的图案雕刻太费时间,在模具上直接刻出阴刻出来,这样铸件直接就能铸出图案出来,方便省力。
林三在日夜不停的练习旋转吹玻璃罩的刻苦努力下,很快就可以熟练地吹出成品灯罩出来,而且成品合格率越来越高,废品越来越少。很快一大批煤油灯,哦,琉璃灯被大家加班加点生产出来。刘一凡检查了成品质量后,极为满意,大笔一挥,除去要贩卖的,每个棚屋分一个琉璃灯,作为大家照明用。
笔者最近改变了不少写作风格,相信关注元青瓷的书友一定会感觉得出来,自我感觉这样的写作风格照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欢迎看书的书友多提宝贵意见,有推荐票的也帮忙投票、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坚定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