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步枪试制获得成功,刘一凡对比后得出结论,这种新式步枪照原有隧发枪射速提高了五、六倍,原有隧发枪一名熟练的火枪后能在一分钟内击发二到三发,而63式步枪在抽调一名火枪兵做试射后,每分钟可以打出十几发的射速如果再经训练还会继续提高,这已经在相当快的射速了,在现在以火力密度为先的情况下,这结果相当可以。
随即刘一凡停产了隧发枪的生产,改造生产工坊,全力生产这种新式步枪,现有隧发枪存量比较大,只能继续使用,日后逐渐换装这种新式步枪。除了枪支生产外,原有的纸壳弹生产工坊维持原有生产,并新建铜壳弹生产线,开始双向生产。虽然这种新式弹生产工艺照原有复杂不少,产量也不高,但这是以后主力弹种。
随着岛上生产线越建越多,需用资源种类、数量越来越大,目前岛上现有矿种种类已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刘一凡开始把主意打到岛外,库页岛紧临辽东地区,按现在位置来说与黑龙江省隔海峡相望,对于广阔的内陆地区,刘一凡始终抱有期望,之前势力薄弱不作他想,现在就不一样了,经过几次与蒙古人纠緾、战争后,刘一凡发现自己有些低估自己实力了,蒙古人也没想像的那么难对付,而且这次从蒙古大汗征集船队想攻岛来看,这是准备彻底消灭自己,与其被动地在岛上迎敌,不如打出去把战火烧到蒙古人统制地区,打烂了也是在别人的地盘,最不济也有船队可以撤回岛上。而且目前来看,海战方面自己有绝对实力,既然已经暴露了,刘一凡索性放开了。
想明白这点后,刘一凡有种解脱的感觉,没有了之前那种小心谨慎的小心思后,感觉轻松了很多。在地图上研究一番后,刘一凡初步把目标定为登州,登州目前是蒙古人北方最大的港口和造船基地,这次来进犯的蒙古船队大部分船支就是以此为基地。不把此处港口彻底毁掉,不知道蒙古人又什么时候来次偷袭,打它掉,蒙古帝国基本再无海战实力,中原大陆周边海域就任我驰骋了。
传令,向堪察加岛加派人手,提高硝产量,储备物质。自从能从堪察加岛鸟粪土中提取硝后,经过这段时间的建设,大量熬硝池在堪察加岛上建立起来,硝也被大量生产出来,这次蒙古人正在打在刘一凡于黄不接时候,刘一凡也是一时大意。待几船提炼好的硝被从堪察加岛运回库页岛后,火药原料问题彻底解决。
就在刘一凡加紧生产期间,时间已至八月,到了秋收季节。岛上麦田已是一片金黄,今年刘一凡种植了不下百万亩的小麦、大麦、高梁等各类农作物,就连作为实验田的花生都种下了十几亩,在听取有经验老农意见后,八月中旬,岛上开始抢收粮食,连续一周的晴天,难得的好天气,农田泥地被连续的好天气晒得干硬可以下脚了。
刘一凡也下令停下大部分生产,抢收秋粮,这是岛上种下的第二季粮食,在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后,大部分农田已变成熟地,在连续收获一百余亩计算产量后,刘一凡心里有底了,今年照去年产量略有提高,亩产平均由开始的一二百斤变为现在的二三百斤,产量增加很大,照这看来,来年产量会有进一步提高。保持这种势头,岛上的十余万居民可以彻底解决一直的粮荒问题,再加上丰富的鱼类和肉、奶等副食,给岛上居民提供一个吃饱吃好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在没有其它途径情况下,这成为刘一凡笼络住人心的一个重要方式。
抢收秋粮持继了两周,岛上十余万居民被充分调动起来,几百万斤的粮食被收割,晒干存储在新建的水泥粮仓里,这次秋收后统计结果下来,有好有坏,好的情况是麦类产量都很不错,每亩均在三百斤以上,不过实验种植的水稻和棉花就效果不佳,稻田亩产不过一百余斤,还达不到南方水田的三分之一,棉花虽然也收获不少,亩产二百斤左右,不过照种过棉花的农户讲,这收成有些低,只有正常一半左右,刘一凡在查看后也有些无奈,只能归结为气候和水土方面,产量虽然不高,但改善一下岛上生活条件还是可以的。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秋粮垫底,刘一凡开始研究登州事宜,从上次海战至今已两月有余了,还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呢,蒙古人这段也很是消停,除了在辽东部署了几万人马外,海面上基本再无船只露面,只是山东一片海域被蒙古人严密封锁,任何船只不得进入,连交易的商船也被禁了,整个北方商品交易基本中断。
北方商船停运对刘一凡虽有些影响,倒还不是太多,比起和南宋海贸来说,蒙古人控制的北方无论是商品的种类还是数量都不算大,所以影响不大。短时期倒没什么问题,但毕竟是中原一大块,如果长时间维持这样,刘一凡多少还是受些影响的,这也是刘一凡准备攻击北方港口的原因之一,自己的优势商品得不到销路这不利于岛上发展。
两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期间,前段急缺的黑火药得到补充,63式步枪也被生产出百余支,铜壳弹也生产了近万发,新式后膛炮被生产出五门,炮弹若干,后勤物质储备了一批,时机成熟了。
在海图上,刘一凡用尺丈量着库页岛至登州的距离,心中计算着航程和后勤支撑的天数,这个时期航海大部还是利用风力,除了淡水需不时额外补充外,其它的对外依赖性不大,倒不像现代海战需用的时时消耗的油料之类,战斗时间以天数为单位时间。这时的一支船队带够补充可以维护很长时间的消耗。这也是刘一凡敢出频频航行千里不时发起海战的原因。
相距一千余海里,单程航行三到四天,这样影响还不大,虽然近期没得到蒙古人的消息,不过以他们的船厂建造基础,既使两月时间也不足以多建多少船只。何况摧毁港口这种事赶早不赶晚,决定了,刘一凡一拳錘在地图上的登州位置。
传令集结人马,准备航只,目标登州。刘一凡下达军令,这也是刘一凡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开始。
再次感谢书友在断更期间的推荐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