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勋(1903-1931),又名陶。四川庆符(今属高县)人。1918年考入宜宾叙州联合县立中学读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21年初转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中学,自发地组织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上海,入上海大学社科系学习,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积极投身于五卅运动,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成为党的早期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他还被选为上海反帝大同盟主席。1926年冬到武汉,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不久又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失败后,到上海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后留在上海从事白区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委书记、省委代理书记,中共沪西区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中共江南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同年7月,到海南岛指导工作时不幸被捕,狱中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四川建团
1903年2月,李硕勋诞生于四川省庆符县(建国后庆符县与高县合并,称高县)庆符镇。他的父亲李天祺勤劳质朴,以纺织、养蚕、买卖油盐和替人做工为业。母亲善良忠厚,十九岁即与李天祺结婚,生养四个儿女,李硕勋排行第三。
李硕勋自幼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思考,而且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五岁时,父亲把他送到镇上一所私塾发蒙,九岁时转入镇内梧岗书院初级小学念书。1915年,李硕勋升入庆符县立高等小学。他从小读书讲求实效,怀有远大抱负。他经常对同学们说,他不愿意当一个"书袋子",而要成就一番事业。当时,学校要求学生穿长衫做徒手操,李硕勋为了将来习武从军,报效祖国,便与一些进步同学一起要求进行军事体操训练。
校长见他们年龄小,怕他们拿刀弄枪不安全,没有同意。但李硕勋毫不灰心,与几个学生骨干一同到镇里的警备队借来一些枪支。校长见他们决心如此坚定,只好同意高年级学生进行军事体操训练。
1918年7月,李硕勋小学毕业后,考入叙州联合县立中学。10月,因父亲病逝而辍学。次年1月,他到成都,考入成都储才中学。九个月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成都青年学生行动起来,投入这场革命运动的洪流。新的革命思想深深地激荡着李硕勋的爱国热情,他决定投笔从戎,以实现救国救民的夙愿。于是,李硕勋在储才中学读了一个学期,便到川军骑兵师第一团,担任团部文书。但是,到了部队之后,并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样,旧军队是不可能改变旧中国的现状的,而且军阀拥兵自重,鱼肉百姓,压迫士兵。这一黑暗现实,使李硕勋十分失望和苦闷。半年之后,他便愤然辞职,回到故乡庆符。
第二年春天,李硕勋没有远行成都,而是重新考入宜宾叙州联合县立中学。在宜宾,李硕勋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社会活动,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拥护。刚回到叙州联合中学不久,李硕勋就被选为校学生会干事,4月下旬又被推举担任反日游行总指挥。李硕勋在反帝斗争的浪潮中,勇敢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带领同学们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高举"四川省学生抗敌后援会宜宾分会反帝爱国示威大游行"的巨大横幅,斗志昂扬地行进在宜宾市区主要街道上。他们还组织起来,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到各商店进行检查,发现日货,立即收缴并当众销毁。由于李硕勋在率领宜宾学生进行反帝斗争中表现突出,大家又推选他为宜宾市学生联合会常委,成为宜宾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1年1月,李硕勋再次来到成都,插班进入四川省立第一中学读书。一中是革命空气十分浓厚的地方,新文化在这里广为传播,同学们争相传阅进步书刊。李硕勋在学校里除了认真学好各门功课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刊。他先后阅读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共产党宣言》和《阶级斗争》、《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认识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这时,他又当选为一中学生会委员和四川省学生联合会出版部主任,参加领导四川的学生运动。革命理论的学习和斗争实践的锻炼,使李硕勋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1年秋,李硕勋与各校进步学生联络,按照《新青年》发表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的宗旨,建立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
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后,李硕勋等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首先开展了反对四川军阀移用教育经费为军费,并把军队驻扎在学校使不少学校停学的斗争。在正面要求得不到满足之后,李硕勋等领导成都各校学生举行罢课,要求四川当局同意教育经费独立。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四川省议会被迫同意召开教育经费独立的代表大会。李硕勋等作为代表参加了大会,陈述了教育经费独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省议会通过了划拨全省肉税作为教育经费的议案。
四川军阀对于李硕勋等发动的学潮极为恐惧,极为恼火。他们采取武力手段镇压学生运动,下令通缉李硕勋等六名学生代表。李硕勋在成都无法立足,先后辗转于重庆、南京、北京等地继续求学。1923年底,李硕勋离开北京弘达学院,奔赴革命空气活跃的上海,考入上海大学。
学运领袖
上海大学是二十年代初期,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创办的一所高等学校。李硕勋考入上海大学之后,在社会学系就读。他先后听了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的《社会学》、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以及恽代英、张太雷等人所讲的课,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著作,理论修养和思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2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李硕勋更加积极地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他白天坚持理论学习,晚上到沪西区工人学校,帮助工人学习文化,启发工人觉悟,开展工人运动。1925年2月9日,日本资本家开办的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举行大罢工。
李硕勋遵照党的指示,深入内外棉纱厂工人之中,鼓励他们坚持战斗。他还四处联络,积极募捐,支持罢工斗争。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1925年5月30日,英帝国主义悍然开枪扫射游行示威的群众队伍,在上海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当时李硕勋正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补习功课,潜心读书。当他知道五卅惨案的消息后,立即赶回上海,参加反帝斗争。李硕勋回到上海后,走上上海街头,宣传、演讲,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发动全市学生举行总罢课,配合全市工人的总罢工、商人的总罢市,开展声势浩大的"三罢"运动。这时,党派他到全国学生总会工作,筹备召开全国第七届学生代表大会。为了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加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他与学生总会代表们同上海总工会、各马路商界联合会代表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反帝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李硕勋当选为该会委员。
这一时期,李硕勋一方面积极参加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方面加紧筹备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工作十分忙碌。经过李硕勋等人的认真筹备和精心组织,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于1925年6月26日在上海胜利召开,李硕勋被选为全国学生联合总会会长兼交际部主任。
第七届全国学代会结束后,李硕勋以主要精力领导全国的学生运动,成为我党早期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在主持全国学联工作后,首先重新出版《中国学生》杂志,并增加篇幅,改半月刊为周刊,并在上海公开发行,以此指导全国的学生运动。李硕勋在《中国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针对性强,富于战斗力的文章,对推动全国的学生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李硕勋以极大的精力投入筹建全国学生军的工作。早在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上,他就根据我国同胞惨遭帝国主义杀戮,青年学生、爱国志士无端被军阀武装逮捕、殴打甚至杀害的现状,提出组织全国学生军的建议,获得一致赞同。大会之后,李硕勋又和总会委员们研究制定了《全国学生军组织大纲》,在《中国学生》杂志上登载。同时,李硕勋以上海为试点,通过多种办法与上海戒严司令部联系,搞到一些可作为军事训练的武器,正式建立了上海学生军。上海学生军建立之后,李硕勋即通过各地学生联合会,积极筹建全国性的学生军。为此,全国学生总会建立了军事委员会,作为全国学生军的最高指挥机关,李硕勋担任委员会委员长。在李硕勋和全国学生总会的正确领导和部署安排下,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学生军。由于反动军阀的阻挠破坏,建立全国性学生军的设想未能实现,但地方性的学生军的建立及其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建立革命武装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军事知识,培养训练了一批军事人才。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学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5年9月1日,李硕勋主持了由全国学生总会、上海学生联合会联合发起召开的反帝国主义同盟代表大会的筹备会议,并当选为上海反帝大同盟主席。9月12日,李硕勋出席中国济难会筹备会,后来当选为该会委员。10月,他又兼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党团书记。此后,他更加夜以继日地工作,全力以赴地发动、组织和领导全国学生开展反帝反军阀的伟大斗争。
中华大地上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不断高涨,有力地冲击着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英帝国主义为了阻挡中国的反帝浪潮,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提出召开关税会议。以同意增加海关二五附加税为条件,要求军阀压制反帝爱国运动,制止抵制英货的斗争。李硕勋凭借着敏锐的政治眼光,看穿了帝国主义者的险恶用心,他决心发动全国学生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反对关税会议。1925年10月26日,即关税会议召开的当天,李硕勋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临时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代表全国学生联合总会执行委员会作了《总会会务报告》,总结前一段各项工作的经验,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关税会议,要求开展关税自主运动的口号。
1926年7月,为了总结全国学生运动的经验,部署今后的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和青年团中央的指示,李硕勋在广州主持召开了第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会上,他代表第七届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执委会作了一年来总会会务的报告,肯定了全国学联和各地学联在组织发展、宣传工作、促进学生运动的统一、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参加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成绩,总结了数年来学生运动的经验,指出了学生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运动力求做到组织、主张、行动三方面统一。在第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上,李硕勋再次当选为中华全国学生总会会长。
征战途中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急需大量政治、军事人才。于是,李硕勋受党的派遣,在1926年冬奔赴武汉,先后担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不久又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部主任。从此,李硕勋由领导学生运动转为领导军事斗争。
李硕勋刚到武汉时,叶挺独立团第一营由于在攻占武昌的战斗中伤亡严重,许多官兵壮烈牺牲,急需补充大量新兵。团长叶挺、参谋长周士第通过武昌党组织与李硕勋联系,要求协助发动当地青年参加北伐军。李硕勋立即在年轻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中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针对一部分青年中存在的"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观念,他反复强调革命军队与军阀军队的根本区别,深刻阐明革命战争的伟大意义。经过他艰苦细致的工作,青年人纷纷报名,踊跃参加北伐军,独立团很快便得到了兵员补充。
李硕勋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担任政治部主任之后,与师长叶挺(后由朱日晖、李汉魂继任师长)密切配合,使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保障了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1927年4月,为了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李硕勋和二十五师师长奉令率七十三、七十四两个团继续北上,到达河南驻马店。当时,驻马店上蔡一带有敌人的活动,附近鹤山、明港一带的土匪同奉系军阀勾结,破坏京汉铁路,阻断革命军的交通运输;驻汝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军长段国璋与奉系军阀明来暗往,准备夹击驻马店。革命军不仅处于敌众我寡、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远不如敌人。当时奉系军队使用的多是日本造的步枪,而且还有机关枪和迫击炮,远远胜过二十五师的"汉阳造"。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李硕勋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他认为,敌人虽然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但普遍贪生怕死,战斗力弱,而且心怀鬼胎,各有打算,难以结成一体;而革命军队虽然人员较少,装备较差,但思想觉悟高,素质好,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根据这一情况,李硕勋在部队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广大官兵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对于北伐战争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励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战斗热情。在战斗中,李硕勋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线进行政治动员,号召广大官兵发扬叶挺独立团猛打、猛冲、猛追的"铁军"精神,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消灭敌人。他亲自参加和指挥了上蔡、东洪桥、西洪桥这几个河南战役的关键战斗。由于李硕勋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七十三、七十四团广大官兵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夺取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