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开创了若干个十分重要的西方教育思想传统。亚氏在书中提出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事业,应对全体公民实行同一的教育,并大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教育应“效法自然”,并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实施分期教育,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些教育思想不仅代表了古希腊教育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而且对西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文化史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古希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则认为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之集大成者,为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方殖民地色雷斯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
公元前366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奔赴希腊文化的中心——雅典,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并从事教学工作长达20年。其间、广泛涉猎并深入钻研了政治学、戏剧、诗歌、物理学、心理学、天文学、数学、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其无与伦比的才华深受柏拉图的赏识,被誉为“学园中的精英”。公元前347年,柏拉图谢世后,由于不满学园的新院长,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一带游历。
公元前343年,42岁的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回到马其顿,担任时年13岁的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直到亚历山大登基为止,他把柏拉图尊重理性和哲人治国的思想撒播在亚历山大年轻的心灵里。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攻陷雅典,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次年,他在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了吕克昂学园(Lyceum),招收学生,从事讲学,一直到逝世。
亚里士多德在许多学科领域都留下了大量的开创性的重要著作,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诗学》、《政治学》、《逻辑学》等,其教育观点则多见于《政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作品内容]
《政治学》(Politics)是亚里士多德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世纪以来,这部作品有多种抄本。它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以及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共八卷。第一卷:涉及城邦和家庭的起源、奴隶和财产的管理。第二卷:批评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设计的理想城邦,评论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当时典型的政体。第三卷:关于公民和政制。第四卷:对各种现实政体的分析批评。第五卷:论政体变更的原因及其方式。第六卷:论建立稳定政体的方法,主要论述民主制和寡头制的组织。第七、八卷:理想的城邦及其教育制度。但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和阐释奴隶制各类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过程中,也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第七卷的前三章是总论,它说明最好的城邦的目的是让人民有美好的德行,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从第七卷的第四章开始,他设想理想城邦的规划,如人口的多少、疆域的大小直到社会结构和城市规划等。从该卷第十三章起,他把问题转入到教育,因为他认为良好的城邦必须建构在培养公民良好的习惯和理性的基础上。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涉及婴儿时期的教育问题。第八卷专门讨论教育,该卷前两章谈论教育的一般原则,从第三章至第七章,讨论到体操和音乐两种教育,全书就结束了。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观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并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
一、教育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承袭其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肯定了教育与政治间的紧密关系,提出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的控制。他十分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以及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的作用。这应当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反对私人教育,认为国家应该成为公民唯一的教师。
既然教育对于国家生活如此重要,就应将它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因此他说,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国家要建立统一的官办教育制度,公民要遵循同一学制,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同一的教育和相同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教育与政治关系时,将城邦实施“法治”与进行公共的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他认为要使公民了解并遵守法律,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必须承认并发挥教育作为“法治”宣传和进行法制教育工具的作用。这对于奴隶主政权的巩固与顺利开展社会民主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把教育看作,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同时又将它看作,是从个人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城邦与教育
古代希腊的国家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与教育的论述,就是关于国家与教育的论述。
第一,教育方针应引向善德。亚氏指出,政治学术的终极目的是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城邦应是自然所趋向的至善的社会团体。城邦的善德不是命运决定,而是人力可达到的。立法家应制定措施,通过教育,使城邦中参与政事的公民都具有善德。一个城邦的公民人人都是善人,城邦才能成为善邦。
第二,只有教育才能达到城邦的统一。城邦应该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惟有教育才能使它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亚氏批评苏格拉底、柏拉图企图用公产制达到善德,而忘记了积习、文教和法度可以化民成俗。
第三,唯有教育才能节制人欲。亚氏指出,现世的种种罪恶,都源于人类罪恶的本性。人类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许多人终身营营,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但是,欲望无尽,欲壑难填。因此,必须用法律制定有效的教育。人欲无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
第四,用公立教育取代私家教育。当时的情况是,教育作为各个家庭的私事,父亲各自照顾其子女,各授以自己认为有益的教诲,这在实际上是不适宜的。一个城邦就所有公民的全体而言,共同趋向于一个目的,全体公民也应遵循同一教育体系,而规划这种体系乃是公众的职责。教育(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既然为全体所共同,大家都应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案。因此,亚氏倡导建立公办的教育制度。
第五,倡导教育要立法。少年的教育应为立法家所最应关注的事情。理由有二:一是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经常教导公民,使之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政体随人民性格的高下而有差异,国民性格优良方可缔造较优良的政治制度。二是人要运用每一种机能或每一种技术,必须先行训练并经过相当的复习,使各个为之适应。在作为一个城邦分子之前,必须先行训练和适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善业。亚氏特别推崇有些城邦设置从事教化的专门机构,例如妇女监护、法律(礼俗)监护、儿童监护、体育训导等项职司。
三、优生优育
为了培养健康的下一代,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优生优育的政策,而且提出以下主张:
第一,用法律规定婚配制度,保证在最宜于生育的年龄生育健康的下一代。
第二,已婚夫妇要受教于医师和自然学家,学习关于生育知识。
第三,重视孕妇的保健。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行经常的操练,但不宜过于劳累;要摄取富于滋养的食物,保持安静的情绪;此外应实行人口控制,如胎婴超过规定的数额,就要实行人工流产。
第四,早期教育。婴儿出生以后,食物对他们体力的影响甚大。乳类最适宜于儿童身体的发育,故宜多食。应及时诱导儿童作适宜于他们肢体的各种活动,让婴儿尽早训练成耐冷的习惯是有益的。凡在儿童身上可能培养的习惯,都应及早开始,然后渐渐加强这些训练。
亚氏建议5岁以前,不要教孩子任何功课,可安排他们适当的游戏和娱乐。
负责这一职司的官员(即教育监导)要注意慎选讲给儿童听的故事和传奇。指出儿童的号哭有助于扩张肺部,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育。
教育监导应注意儿童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和周围的环境影响,因为任何卑鄙的见闻都可能养成不良的恶习。立法者要负责在全城邦杜绝一切秽亵的语言。对于儿童,应该特别谨慎,不使听到,更不使出口任何恶言。凡不顾一切禁令,必须予以惩处。
四、初等教育的学习科目
亚氏认为,初等教育的学习科目包括读写、体操、音乐和绘画。读写不仅有实际应用价值,也是研究学术和从事政治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体操除了强身,还可培养勇毅的品德。绘画可以培养对物体和形象的审美观念和鉴别能力。音乐则具有多种功能。亚里士多德论述较详的是体操和音乐。
关于体操。亚氏认为,“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在教育儿童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所以,开始要让少年就教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体育教师将培养他们身体所应有的习惯,竞技教师将授以各项角赛的技能。亚里士多德批评斯巴达的体育训练过于严酷,采取的是发展兽性的野蛮措施。只能使青少年趋于鄙陋。
亚氏认为,14岁以前的儿童应教以轻便的体操(竞技)。到了18岁才适宜从事剧烈的运动。他认为对儿童的训练不宜过度,一定要与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相适应。
关于音乐教育。
亚氏认为音乐有陶冶性情、娱乐和操修心灵3种功能,所以应将音乐列教育科目。少年所使用的乐器应当是对音乐方面,以及其他学术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歌词和乐调的选择应以培品德为主。
五、教育的宗旨
第一,达德成善。亚氏指出,人们由入德成善者出于三端。即出生时所禀的天赋、日后养成的习惯以及其内在的理性。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修炼理性,运用思想。此为邦国教育制度上所应树立的宗旨。
第二,亚氏批评斯巴达教育的片面性。亚氏指出,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整个体系都在培养一种战斗的军人的品德,以保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而树立霸权。但却昧于和平时期的生活和性情,不懂得如何利用其闲暇以为长治久安之计。他们所受的锻炼完全属于军事性质,此外就不具备其它才德。所以人们如欲达善成德,亚氏认为,就不应实施斯巴达和克里特的教育制度。
六、道德教育
培养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以理性节制情欲。
亚氏认为,人的道德“存乎人心”、“成于习惯”、“见于行动”。这三端为天赋、习惯及理性。其中,他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认为道德训练的过程就像人们学习技艺一样,是经过多次重复练习而学会的,一个人要想成为公正的人,就要通过公正的行为才能变成公正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勇敢和节制的人,就必须实行勇敢和节制的行为。他还认为,对善行的模仿是形成儿童良好品德最有效的方法。为此,要求成年人要注意修身,用自己的善行去影响青少年。
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具备的品德是节制、勇毅、坚韧、智慧,而节制和中南是最好的品德。人间的至善是善德,善就是正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的目标。
总之,他认为美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利用天性,并经过反复行动形成习惯,使感情得到适当发展,最终使美德日趋完善,达到理智的高度。
七、教育方法
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教学方法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有两个论点对后世有着长远影响:
第一,效法自然。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效法自然的原则后来由夸美纽斯作了进一步发挥。
第二,正确处理兴趣与努力的关系。亚氏认为,教育少年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他们娱乐。学习必须努力,而且免不了疲劳,实在不是娱乐。这些话隐含有对柏拉图的批评。后者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极力推荐埃及人在儿童教育中寓学习于游戏的经验。18世纪时,巴泽多提倡变学习为游戏,而康德对此有所批评。20世纪初,杜威又写了《兴趣与努力》的专著,对同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八、教育年龄分期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越有成效。
第一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这是学前教育时期。幼儿主要应在家庭里受教育。这个时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促使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应该注意幼儿的营养,应该用母乳喂养。对幼儿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对游戏应进行指导。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要进行身体锻炼,但要循序渐进,要适量,不能过度,防止儿童受到伤害。
第二个时期,即7岁到14岁,相当于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进入正规的集体教育的阶段。此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发展非理性灵魂,让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儿童自7岁起,就必须送到国家办的学校学习,接受体、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青少年期通常学习的科目有4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绘画。
第三个时期,是从青春期即14岁到21岁。这段的教育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由于《政治学》未有完卷,此期教育的具体情况只能靠推测。估计这时期的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文学、诗歌、修辞学、伦理学以及宇宙学和哲学等科目,而对思辨科学和哲学尤为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