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那一日,飒飒秋风将树上干枯的落叶卷落檐角,檐角中积满了经年的尘,檐角下挂着一只红灯笼,浸在浓浓夜色里,发出暖暖的光。灯笼底下垂下一穗一穗的流苏,在风中飘漾。
那个头戴风帽的女子将目光从儒生的字画摊上移开,她仰头看向宋丹良,那双温柔如猫儿一般的眼里带了乞求,又扭头看了看儒生的字画摊,含义很明显,表达得也很分明,宋丹良却将视线移开,选择了无视。“你知道的,我们不能太过引人注目。”那声音冷冷的,泠冽如寒雨。
这是宋丹良的拒绝。
阿邯挥手,恢复了幻境的正常运转,街道再次喧嚣起来,太子爷却还是摊开手,“本宫做不来。”然后就又要罢演。
阿邯知道,太子爷罢演的原因有两个,为解铃打抱不平只是一部分原因。
“我看殿下主要还是生我气了,因为殿下说想买下那块玉,我不让殿下买。”阿邯看向他。
太子爷确实有火气,“为何不能让本宫买下?”
“因为这是四十年前,殿下!这块玉四十年后流落于何地,我们都无法知晓,殿下若买下它,只会在这幻境里徒增风波…”
“本宫不买派一两个人守在那里也不可么?至少让本王看看是谁率先买走了它。”
“殿下,若真的有缘,这块玉一定还会回到你身边……何必在幻境里白白折腾一番呢?”
太虚之境非常不稳定,经受不起折腾,其实太子爷也明白,他发这通牢骚纯粹是为了找台阶下,太子爷这些年一直在寻这块玉,好不容易在这十安郡的一条街上看见了,激动欣喜之余被阿邯泼了冷水,心里实是遗憾。这遗憾无法排解,只能骂骂人出出气。
“好吧!好吧!本宫不买了,不买了还不成?”
题外话说完了,戏还要照常演,太子爷正好被阿邯搞得情绪不好,太子爷一想到玉就想到要赶紧把戏办完,回宫办正事。
戏被他演的有些急促,急促中带着隐忍的不耐,歪打正着,竟和真正的宋丹良有些神似。
“你知道的,我们不能太过引人注目。”太子爷如此跟解铃道。
解铃点了点头,努力笑出来给他看。
太子爷被她的微笑惹的心头不好受。
阿邯在一旁说风凉话,“殿下你看,心狠一下,也不是很难嘛……”
太子爷和解铃从那个儒生的字画摊前走开后,一路上两个人情绪都很低落。
解铃看着太子爷的脸上有些不快,心里特别内疚,当然在她的眼里,看到的不是太子爷,而是如假包换的宋丹良,她因宋丹良眉宇间的不快而为自己的孩子气感到愈发的懊恼。
两人并肩往前走,彼时刚刚踏上一座石拱桥,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有三五只船停泊于此,在暗色里勾勒出隐隐约约的轮廓,岸上的灯笼,水中的月影,风吹来渔家的小调,也将水中的光影吹得破破碎碎。
这里便是青枫浦了,宋丹良当年似乎是要过到对岸去。
刚踏上石拱桥,太子爷便预感不好。
人有些多,太子爷一把抓住解铃的手。
解铃心内微微一震,没走几步,忽觉脖间有些湿凉,她以为落了雨,一抬头就看见一个黑衣人从桥下的水中跃起,刀剑闪着泠泠白光,利刃从她头上落下,一声尖叫还来不及喊出来,解铃就被宋丹良拽入怀中,一个旋身,堪堪从刀尖下闪过。
人群骚动间,越来越多杀手自水中而出,他们动作敏捷,下手狠戾,刀刀冲着心口而去,杀手们知道,时机来之不易,此次刺杀,不成功便成仁。
太子爷和解铃逐渐被逼至角落,刀起刀落间,太子爷也有些疲累,月白色衣袍在晚风中发出铮铮之响。狄兰王府的护卫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把上的火簇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桥上逐渐空旷,只见劲风之中,雪白的刀刃破空而来,直袭解铃的胸口。
解铃吓得瞪大了眼睛。
就是那一瞬间,她眼前掠过月白色的衣襟,头顶传来闷哼一声,这一切发生得很快,快得解铃还没有弄清事情始末,只见天上月还是天上月,水中影还是水中影,宋丹良却保持着拥住她的姿势,倒在了她的怀中,大片的鲜血涌出来,沾湿了她的纱衣……
“王爷……”她低低地唤了一声,他却没有任何回应,借着月光的光亮,她看到他的脚下的一滩鲜血发出莹莹光亮,她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来人!来人!快来人!王爷受伤了……”
*
这一日,火速赶来的众郎中把宋丹良从解铃的怀中抢下。
当时这个姑娘已经哭得满脸是泪,双手还不忘紧紧摁着宋丹良的刀口。
郎中叫她放手时,她呆呆地,脑子乱成浆糊,不知该不该放开。
“你相信我,”一个郎中扶起宋丹良,看着解铃的眼睛道。
她的手离开他湿腥的伤口,嗓子哽得发疼。
宋丹良会死吗?
如果他死了她怎么办?
他流了好多血……
他一定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