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打完招呼,就带着刘晔,不,应该是金珏事先早就预备好,从新都城派来的一百名护卫立即出发,离开了上庸,急匆匆赶往了黑山。
只是,在徐盛还在赶路的过程中,让世人瞩目的河内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张燕军后发制人,出人意料地抢先一步,从吕布军和曹军手中夺取了这个古晋国地区的门户之地。
注意,成功夺取整个河内郡的军队是张燕军,而不是魏延所部的那接近四万的南阳兵和汝南兵所组成的远征军。
因为是最先一个打河内郡主意的势力,故此,在太行山山道可以通行之后,在王朝的建议下,张燕一早就派人潜入到河内郡打探消息。
故此,张燕也就成为最先知道河内郡中发现变故的势力。
一得到张扬已经手下杨丑所杀的消息,就算是简雍和王朝不说,张燕也已经打算立即出兵夺取河内郡了。
之前,张燕一直没有打算动手夺取河内郡,并不是忌惮张扬此人,而是忌惮因为张扬长袖善舞的能力,而与他交好的袁绍,以及接下来攻占河东郡和整个并州的吕布军。如果张扬没有这些外部势力的支持的话,他早就被张燕给灭了。
河内郡的形势可谓是一天三变。
当王朝、孙轻和王当率领着两万黑山军精兵从太行山山麓悄然进入河内郡的时候,细作们居然传来了,杨丑已经被眭固所杀,而眭固居然放弃了河内郡的郡治和坚城怀县县城,来到了野王县境内的一个聚邑——射犬。
之所以让王朝,以及张燕手下两个重要的头领一起领兵,是因为,张燕从简雍那里听说了金珏的名头和惊人的军事能力,而王朝是金珏身边最亲近的护卫头领,即便再如何不擅长领兵,在攻城战方面,也比他们这些山贼要更有经验。
事实上一地区是如此。
黑山军中,上至张燕本人,下至一般的小头目,都没有太多打攻城战的经验。
当初,张燕和于毒之所以能够夺取邺城,也是用了内应的关系,除了邺城之外,黑山军顶多也就是有一些用兵力方面的优势夺取小县城的经验,并没有真正从官军手中夺取坚固城池的经验。
王朝听了张燕的请求之后,鉴于形势紧张,答应了张燕,而张燕在派兵的时候,也一再嘱咐孙轻和王当要听从王朝的命令。
当黑山军进攻河内郡的部队进入河内郡之后,王朝并没有率军立即进攻郡治怀县或者射犬,而是率领军队暂时隐藏了起来。
因为王朝知道,一旦曹军中的将领知道张扬已经被杀的消息,必然会派兵渡过黄河,趁着吕布军和袁绍军还未反应过来之前,趁机夺取河内郡。
如此一来,黑山军暂时隐藏起来,晚一步出现,在眭固和曹军鏖战的过程,且眭固军已经显露出败绩的时候,黑山军再突然从背后袭击曹军的话,就可以先一步将曹军赶出河内郡,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新败的眭固要么投降于黑山军,要么就被士气正盛的黑山军剿灭。
没有任何其他选择。
第二个知道河内郡有变的势力,却也不是曹军,而是袁绍本人。
因为,替张扬报仇、杀了杨丑的眭固,第一时间就已经派出他自己的使者到邺城,向袁绍纳款,准备举全郡投奔袁绍了。
最开始的时候,袁绍在得知张扬被杀的消息之后,为了河内郡的归属问题,居然主动暂缓了出兵易京城的行动,而是命令手下大将颜良,带着两万人从冀州直逼河内郡。
幸好,也正因为张燕军的突然出现和成功,让对河内郡志在必得的曹军和吕布军,以及不能坐视此郡落入到这两方中的任何一方的袁绍军,他们三方全都重新又回到了起点,表面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方敢在倾尽全力进攻河内郡了。
袁绍军的举动已经充分表明了袁绍对待此事的态度,若是曹操敢在这个时候继续攻打河内郡的话,袁绍一点都不介意暂时听从沮授和田丰的建议,放弃在今年继续出兵易京城的打算,甚至是不惜在这个时候就对曹操动手。
早在曹操将献帝迁往许都的时候,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盟友关系就已经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曹操此时出兵关中,进攻马腾,让袁绍心中第一次对曹操产生了很深的忌惮之心。
关中四塞之地,秦朝和汉高祖刘邦都籍之以夺取整个天下,袁绍能不知道这一点吗?不过,袁绍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在今年之内就拿下心腹之患公孙瓒,故此,对于曹操背弃他与马腾之间的盟约这件事,袁绍也只是派使者劝阻和恫吓曹操,让他立即罢兵,仅此而已。
但如果在这个时候,曹操趁张扬新亡,他趁机再拿下河内郡的话,袁绍就真得忍不了了。
张燕军的及时出现,让三方对河内郡的归属问题,出现了短暂的平衡。
可实际上,在暗地里,当金玮、陈宫和司马懿在暗地里得知,张燕的此次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中,居然有金珏的影子在。
就在黑山军出兵的时候,王朝就已经派简雍,携带着金珏的亲笔信到晋阳城去见金玮和陈宫。
经过商议,吕布军已经暂时放弃了争夺河内郡,并答允了使者简雍提出的两个请求——
第一、如果曹军或者袁绍军在张燕已经获得河内郡的情况下,依然还要继续出兵进攻河内郡的话,吕布军会出兵协助张燕军防御河内郡。
第二,吕布军会先出兵夺取左冯翊郡中北洛河以东地区,并一直坚守到魏延带兵替换驻防在这里的吕布军。
当然,王朝也替张燕答允了吕布军的一个相应的条件。
这个条件的具体内容就是,等张燕彻底掌控住河内郡之后,便会让吕布军分批将原本河内郡内部的百姓全都迁徙到吕布军控制的郡县之中,而且,无论袁绍军或者曹军是否会继续出兵进攻河内郡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