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的结果证明,刘安所提及的利用夜幕,偷袭城池的战法是可行的。即便在守军有防备的情况下,若是偷袭者挑选一些特殊的节点,利用攀城索偷袭城池的话,偷袭成功的几率会非常大。
后来,臧霸等人问及刘安如何防备这种偷袭作战方式的时候,刘安告诉他们一个听上去很不靠谱的方法——在主城墙外,加盖一道高度不需要太高,也不需要人防守的城墙。
仅此而已,这是金珏当时回答马岱的话。在第一次鲍出率领十几个精锐差一点就偷城成功之后,老实说,当时的马岱一下子就被金珏这种匪夷所思的攻城方式吓到了,在当时,他便问了如何破解这种夜袭攻城的方法,没想到,金珏居然真得回答了他这位疑问,而且,给出了一种方法。
后来,刘安去了徐州,泰山贼六位首领当中,孙氏兄弟和东莱郡那两位都把刘安的话当成是笑话,首先,在一座城市外再建造一座城墙,并不是一个小的工程,在如今这个乱世,粮食十分紧缺的阶段,大家都忙着打地盘,哪有谁会为了一个小孩子的戏言,就往城市外面建造城墙呢?
可是,就有人这么做了。
第一个人正是昌霸。
其实,昌霸这个人的野心并没有历史上记录的那么大,他之所以先后背叛曹操很多次,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外人和后世的人并不能够理解。而这个时空里的昌霸,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投靠刘备,周边又都是他的兄弟的领地,几乎没有向外拓展的空间。
所以,昌霸就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钉子,万一有那一天,袁绍真得打败了曹操,而他的兄弟们挡不住袁谭的进攻的话,那么,昌霸统辖的琅琊郡南部,开阳县县城变成了抵抗袁军的第一线。
因此,昌霸真得征集民夫将开阳县县城外绕城一周修建了比内城墙矮了大概一人高的城墙。
开阳县本身就是个小型县城,城内的人口原本更是不足两万户,经过这些年泰山贼的经营,周边地区战乱频仍,这里反倒成了一片比较和平之地,成立聚集了超过以往一倍以上的周边逃避战乱而来的兖州、青州和徐州的百姓。
因此,那一次,昌霸征集民夫、修建城墙的事情,并不难就完成了。
第二个人就是臧霸。
臧霸如今统辖的是原琅琊郡的郡治莒县,一郡的郡治自然是大县,不过,前任琅琊郡太守萧显并不是个能人,将好好一个琅琊郡折腾的不轻,故此,莒县虽然,却并不比开阳县更繁华。
故此,臧霸想要修建一道绕过全城的城墙,难度就有些大。
臧霸不愧是一名名将,他想到了一个比较取巧的方法。
从目前的形势看,考虑到莒县可能遭遇到的敌人,臧霸深知,刘备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既然把整个琅琊郡都让给了他们,故此,刘备出兵攻击他们的概率会非常小。
相反,之前,攻破北海郡和拿下东莱郡,泰山贼无疑大大削了袁谭这个公子哥的面子。如果只是袁谭的话,老实说,泰山贼们并不惧怕他,若是臧霸想要趁机拿下黄河以南的青州并不难。怕得是,他们这边刚赶走袁谭,那边袁绍就帅大军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打跑了小的,激怒了老的。
而曹操此人出尔反尔的事情做多了,臧霸也不得不防备他们。尤其是,他其实也已经看出,孙氏兄弟,尤其是孙观,私底下比较看好曹操,早有投靠那边的想法。
故此,臧霸在修建城墙的时候,只修建了莒县县城外西面和北面的城墙,而东面和南面暂时搁置了。
昌霸这个让外人,甚至是刘备军都看来非常多余的举动,救了他一命。
夏侯渊带兵的特点,就是快!哪怕他率领的是步兵也是如此。
在加上孙氏兄弟故意让开了泰山郡南部通道,此次偷袭极为突然,哪怕开阳县多了一道让夏侯渊都大感以外的城墙,昌霸把手的开阳县县城都差一点被夏侯渊的军队一鼓而下。
不过,真是有了这一道先开始并不起眼的城墙,让昌霸军顶住了一口气,坚持了下来。而当夏侯渊所部曹军士气大将,准备停止进攻的时候,将领和士兵们愕然发现,外城墙里的曹军想要再退出来,几乎变成了不可能。
昌霸逮住这个机会,一顿箭雨和滚木礌石下来,外城墙内的曹军一下子就死伤无数。
战后,夏侯渊已清点,这一战,攻城士兵居然损失了九成。
此次,夏侯渊可是呆了一万五千人的部队奇袭开阳城,没想到,一战就损失了五分之一。
也幸好,在慌乱之中,昌霸只有精力和时间,集中力量反击曹军攻城时,最强的一面,不然的话,曹军此战的损失会更大。
开阳城一战之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向对方发动战争了。
夏侯渊所部曹军损失严重,开阳城里的昌霸军损失也不小,毕竟,夏侯渊在偷袭之初还是占了不少便宜,利用偷袭击杀了不少守城的士兵。
接下来,夏侯渊便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趁着昌霸军损失惨重、无力反击之际,他立即带兵绕过开阳城,直扑东海郡。这个时候,东海郡守军肯定想不到曹军会从东海郡以北发动进攻。
第二个选择,夏侯渊利用剩余兵力,困住开阳城,吸引东海郡的守军前来增援,同时,他将自己这里的具体战报禀报给曹操,让曹军可以做出及时的调准,要么,继续向夏侯渊增兵,就盯着东海郡北部;要么,像第二次徐州之战那样,攻入彭城国之后,再分兵从彭城国东部边境攻入东海郡。
只用了一刻钟,夏侯渊便做出了决定——立即放弃开阳城,直扑东海郡。
不过,夏侯渊不知道的是,早在孙氏兄弟主动给曹军让道的时候,刘备军安插在这里的暗探,就已经查知了曹军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