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复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翻出其余四枚金饼。
他将四枚金饼一字排开,仔细观察起上面的图案和文字。之前他也曾观察过,但是并不为意,这次他带着重要的信息来看金饼,才发现金饼之间的关联。
每一枚金饼上都有一条姿态各异的龙纹。龙纹样式近似汉代,马头蛇尾,有无足亦有多足;有口露利齿,也有口吐长舌;有盘卧之姿,也有腾云之态。
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在于龙纹同一面刻着篆体阳文,而背面皆光滑如镜。
经过周复反复辨认,终于确定这些篆体字分别是“天权”、“玉衡”、“开阳”、“瑶光”这八个字。
这不正是北斗七星之中的四颗星的名字吗?周复曾经跟祖父学过一点星象,为了能够在夜晚的野外辨认方向。
如此看来,其他三枚金饼上面的字应该是对应北斗七星的其他三颗的名字了。
虽然自己现在拥有四枚金饼,但是对于寻找前燕的宝藏似乎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这些也并不是周复现在能够奢望的。
现在摆在他眼前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为谢霖建造一处田园美景,虽然他知道这样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持续很久,但是再怎么生活艰难,不能抛弃的唯有希望。第二件是该为自己打造一套怎样的知识体系,是学儒、学玄、学法,亦或是研学兵法。
关于学习,周复颇有心得。在“梦中的世界”,他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虽然算不上学霸、学神这样的级别,但也算得上是比较拔尖的人物。在长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概括出来说,分为“道”与“术”。
所谓的“道”就是要抓住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在“梦中的世界”,周复学过在后来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一些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真的没有用吗?周复认为不是的,虽然那些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但是学习它们锻炼了他的大脑,使他学习到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学这些到底为什么?周复问自己。如果只是为了运用到这些知识,那么天下知识何其之多。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到。
因此周复给自己立下一个学习真正要追求的东西,锻炼自己的思维,多问、多学、多思考,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成的,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其次才是“术”,也就是各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这无非分为如何利用好时间和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好在周复有一个不错的记忆力能够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因此他需要读很多很多的书,非广博无以致用,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即使有一个再强大的大脑,也不能够想出好的办法。
习凿齿家的藏书楼就是这样一个让周复梦寐以求的知识宝藏,里面收藏了许许多多的典籍,是习凿齿的先祖自汉光武帝以来收藏至今的书籍。
上至先秦,下至当代,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有竹简,有羊皮卷,有绢帛,有蔡伦纸。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更是一个传承民族文明的地方。
周复从这里借了三卷书,一卷《老子》、一卷《太史公书》、一卷《汉书·地理志》。
第一卷是《老子》。如果把知识比做工具的话,那么思想就是使用这个工具的手。
习凿齿强烈推荐周复研读《论语》,却被周复拒绝了。他当然知道孔子的伟大之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是这个时代并不看重孔子,以《老子》为核心的玄学才是这个时代显学。
当然,周复并非因为玄学是显学,而趋炎附势,他所考虑的乃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症结。
文化对社会往往能够起到指导的作用,特别是在这种物质还不够丰富发达的时代里。
两汉时期经学盛行,儒家思想变得异常繁琐,比如经学家在解释《尚书》的“尧典”二字时竟用了十余万字。难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批判道:“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说的就是这些经学家穿凿附会,多于生冷偏僻之处巧言立说,而丢弃了孔子所提倡的“多闻阙疑”的研究态度,失去了真正探究学问的精神。
这样的学术风气间接导致儒学固守陈规、不思进取,为名教所束缚,最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里。直到东汉末年,按照儒家思想所建立起来的纲纪伦常已经趋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于是群雄并起,汉祚倾覆。这可谓是汉代的文化症结,是经学的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心思变,道也跟着变,最后这道就变成了道家的虚无玄远之道。玄学思潮与经学学术背道而驰,以至于过犹不及,这个时代的文化症结也在玄学之中慢慢浮现出来。
士族阶层推崇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他们放弃礼法,强调返璞归真、一任自然,极尽放纵、奢靡、享乐之能事,流行清谈、服食五石散。
虽然如此,但是魏晋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懂得审美、推崇个体,这些同样深深吸引了周复。同时魏晋玄学对华夏哲学思想转向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有精华也必有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周复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老子》这本极具哲学性的经典,能够为周复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哲学体系,成为他将来做事的原则和思想基础。
用孔子的话来说:吾之道一以贯之。周复将《老子》的道作为那个“一”,贯穿于自己所有的思想和知识之中。
第二卷乃是《太史公书》,也就是《史记》。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史学方面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也是文学方面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
读史可以明智,所有历史中能够得到的智慧都藏在了太史公的一句话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古至今如何发展,将来又会怎么样,到底是人定胜天,抑或人命在天?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将来又会怎么发展,它的规律是什么?
我如何在历史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成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指导这个社会去运行?
这些无不是非常宏大的问题,以周复如今的能力还不能够给出回答,因此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他才能在这云谲波诡的世界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卷书是《汉书·地理志》,在还没有郦道元写出《水经注》之前,这算是一部非常有权威的华夏地理介绍。
若想像诸葛孔明一样,在南阳草庐之中做出三分天下的分析,首先就要通晓天下地理。然后结合祖父留下来的几卷兵书,能够知丘壤山川、攻守利害,辨形势之轻重、论山川之险易,明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所宜,以及兴亡得失之缘由。凡此种种,皆要了然于胸。
周复打算凭借在另一个世界里学到的知识,画一幅华夏地理图,所谓经天纬地之才,最初所形容的就是能够掌握天文地理的人。
对于古代人来说,天和地都是神秘莫测的。屈原在《天问》中便写道:“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又道:“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古人的智慧不亚于今人,天上地下,过去未来,人生万物,大部分人类能够想得到的大问题古人都曾思考过,只是限于时代条件,古人只能将无法回答的问题留给后人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