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担任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但是,对于曹操的出身,史料中的记载却相互矛盾,一说他是西汉西汉宰相曹参的嫡系后裔,一说他是东汉宦官曹腾之后,令后世读者难辨真伪。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这位曹参可不是个简单人物,早年为秦朝沛县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可能为典狱长),但已相当出名,萧何为曹参上司(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只是,曹参继任相国后,一直遵奉萧何所定的律令,并由是产生了一个成语,叫“萧规曹随”。一朝初创之际,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曹参的“无为”本身,比起朝令夕改来,是值得肯定的。
随之,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这句话说的是,曹操乃东汉桓帝时期大宦官曹腾之孙,其父曹嵩为曹腾养子。
这个曹腾也不是简单人物,曹腾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因策划迎立东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所谓大长秋,秦称将行。汉景帝时改称大长秋,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为皇后近侍官首领。可见,曹腾是深得汉桓帝信任之人。
能够封侯,作为宦官,曹腾已爬到了别人所无法企及的高位,但是,宦官无子为继,孤立中宫,这样荣华富贵只能一代而终。但是,那时宫中有个特别规定,宦官可以收养养子,并且,养子还可以享有继承权。阳嘉四年有诏曰:“诏宦官养子悉听得为后,袭爵封,定著平令。”就是说,这道诏令此后将以“令”的形式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一直具有效力。宦官养子的身份一旦被确认,就可心世袭封秩、爵位。正因为如此,曹腾才决定收养一个养子的。
曹腾收养的这个孩子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关于曹嵩的本家出身,史说不详,专家依据相关推知,曹嵩很可能为与曹腾同乡的沛国谯人夏侯氏家族有关。夏侯氏与曹氏在曹操时代关系密切,这些人与曹操一起发迹,在此之后又多成为曹操的心腹将领,因此,就将夏侯渊、夏侯惇与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人列入同一卷中,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同乡,另一方面很可能是想表示,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曹腾领养于夏侯家族的。所以有人才说,曹操的血脉里,流淌的应该是夏侯家族的血。
有人说,曹腾是曹参之后,这其中也缺少相关佐证。虽然东西汉相隔不远,但是,曹腾的世系却不详,只知道他的父亲叫曹节,其他再无其他记载。所以,这样的联系,是人为的。之所以将曹操与汉宰相曹参搭上关系,是因为古人都喜欢给自己找个体面的祖宗,就连源出关陇的唐朝皇帝也尊老子为祖,曹操给自己弄个相国祖先,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朝廷官员分成两派。一派由李固领导,拥立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领导,拥立刘志登位。正当两派开会争议时,曹腾看准机会成熟了,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为帝。他又指出,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但立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于是梁冀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后,曹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为亭侯,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在宫廷里面供职三十多年,经历了四位皇帝,都未曾有过失。他所推荐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陈留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
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他,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曹腾,请求将他交给廷尉问罪。汉桓帝他知道书信是由外头来的,所以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当时的人都因此赞美他。
曹腾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承袭了他的封爵。
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直到西晋代魏,这个称号都一直保存着。曹腾也成为曹魏王朝六个拥有帝号的人物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被认为是汉相曹参之后。他侍奉过东汉安帝、济北王、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6位皇帝(安帝、济北王时曹腾刚刚净身,济北王、冲帝、质帝继位不满一年,所以说只侍奉了四个),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
桓帝末,依靠曹腾的关系,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曹嵩官拜司隶校尉。
到了灵帝刘宏即位,擢拜曹嵩为大鸿胪、大司农,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曹嵩并不像养父那样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
中平四年(187年)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罢免,大司农曹嵩贿赂中官以及给西园捐钱一亿万[7],故为太尉,位列三公。[8]太尉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中平五年(188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太尉曹嵩被罢免,[9]随后回到谯县老家
董卓之乱时,曹操在陈留起兵。曹嵩不肯相随,带着少子曹德(又作曹疾)到琅邪避祸。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在兖州时,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曹操。父子一行从琅邪郡赶往泰山郡时,泰山郡太守应劭前去迎接,还未赶到,曹嵩和曹德已被徐州牧陶谦派轻骑追杀至郡界而死。(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