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中卢植、皇甫嵩、朱儁,被称为“汉末三将”,从这个称号上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地位。
他们是当时名副其实,绝对的大佬,三国之间众多的人物,实在是与此三人脱不了关系。
皇甫嵩、朱儁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当时他们麾下,有个年轻的校尉叫做曹操。朱儁还有个得力的手下,叫做孙坚。
卢植则更厉害,他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师兄,“割席断交”的典故,就出自辅佐曹操封侯拜相的曹魏重臣华歆和三国最著名的隐士管宁。
卢植收过两个学生,一个叫公孙瓒,一个叫刘备。他的家族,范阳卢氏家族在晚唐时期躲避战乱,部分族人迁居朝鲜,这一支后来出了两个人,叫做卢武铉、卢泰愚,分别当过韩国总统。
大家知道,刘备和张飞都是涿郡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一带。涿郡这个地方可不得了,是个出皇帝的地方,刘备在这里最多排第二,第一是那位黄袍加身的赵老大,无可争议。
不过在刘备起兵时,涿郡最有名的人不是刘备,而是卢植。
卢植除了是将领,还是著名的经学家,唐朝时曾将他请入孔庙,配享孔子,这是极其难得的殊荣。
卢姓是从范阳徙居而来,成为涿县望族,历史上县里250多个名人,卢姓就占了一多半。
这是个显赫的家族,到了现代,韩国总统卢武铉、卢泰愚都出自范阳卢氏,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卢植的族人。
卢植是刘备的恩师,刘备15岁时,就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那里学习。卢植更是东汉名臣,官至尚书。光和七年,卢植被拜为北中郎将,奉命平定黄巾军,率大军与张角在广宗县城对峙。
皇甫嵩、朱儁,在演义里似乎毫不起眼,其实他们同样都是东汉末年名将。
皇甫嵩在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出生将门世家,黄巾乱起,被拜为左中郎将,征讨黄巾之乱。
皇甫嵩首战就大破黄巾,随后乘胜讨平了汝南、陈国、西华三郡,斩首数万级,被封为嵩都乡侯。在其他战线频频失利的局面下,皇甫嵩高歌猛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此时,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的军团正与黄巾主力张角部对峙,不过相持了很久,态势不利,于是朝廷下令皇甫嵩接替卢植和董卓,在广宗展开决战。
朱儁出身贫寒家庭,凭才干得以一步步升迁,也是有真才实学之辈。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被拜为右中郎将,不过他在三郡与黄巾交战不利,于是朝廷派皇甫嵩驰援,得以大破黄巾,平定三郡,此后与皇甫嵩合作,两人一起作战。
皇甫嵩、朱儁与张梁、张宝对峙于颍川,黄巾军不是对手,皇甫嵩、朱儁用火攻之计击破贼兵,大获全胜。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不过随后,卢植被监军太监左丰诬陷,装入囚车押送回京,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朝廷罢免卢植后,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继续作战,董卓出师不利,吃了败仗。
朝廷又诏令朱儁和皇甫嵩进兵讨伐。嵩、儁二人取得广宗大胜后,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一起将黄巾军张宝所部包围在下曲阳。围攻多日后城破,张宝战死,部众溃败,官军在城南筑京观示威。
这场战役是平定黄巾的最后一次重要作战,战斗结果是河北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张角张梁张宝都宣告死亡,黄巾起义已经失败。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不过三张虽死,黄巾军仍有余波,黄巾将领赵弘率余部占据宛城,朱儁发兵攻打,经过两个多月才平定赵弘。赵弘死后,部下韩忠又乘虚再次占据宛城,朱儁亲自率5000精兵讨伐,讨平韩忠,又出来个孙夏,直到孙夏兵败身死,局势才稳定下来。
皇甫嵩凯旋后,为卢植鸣冤,卢植得以官复原职,仍然任尚书。
直到这时,黄巾之乱才算彻底平定,这场大乱,立功最大的是被称为“汉末三将”的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
而在演义里,罗贯中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把三将的战场表现移植到了刘备身上,他们成了配角,这当然是主角光环的作用,不过在现实里,居功至伟的是这三个人而不是刘备。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
最难得的是,汉末三将在平定黄巾后没有拥兵自重,成为军阀,否则以他们的声名,振臂一呼,从者必定如云,光是收编黄巾军余部就足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想要割据一方,要个州牧当当,那是手到拿来,但他们没有趁汉室之危,这相当值得敬重。
三将的结局如何呢?
由于不愿背弃汉室,拥兵自重,三人都回京继续担任京官,也因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权。没有了兵,在乱世中就失去了话语权,此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也无力阻止董卓乱政,分别在192年、195年离世。
汉末三将是真正忠于汉室的忠臣,比之袁绍、曹操、刘备等要高尚许多,没有他们的努力,汉末的乱世,可能还会被改写。(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