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郭圣通和大多数的联姻工具一样注定了自己的一身就是个悲剧,而刘秀早年对郭后“有宠”。对身为长子的太子刘彊也很宠爱。
还是一个奶孩子的时候,刘秀已经为他简贤任能。以王丹为太子少傅,王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曾经资助邓禹西征,由此邓禹举荐委职左冯翊,而王丹最终拒绝任职,其后被征为太子少傅。统领太子官署,后又进为太子太傅,而此时,申屠刚向光武帝提出,要求太子就东宫,虽然刘彊五六岁开始就已经官署制备,但是光武帝因其年幼而始终不愿意让他离开自己单独居住于太子宫,申屠刚的奏请遭到了皇帝的严厉拒绝。也因此遭贬。建武七年王丹逊位,又由陇右张湛任太子太傅。
与此同时,与张湛同属陇右的郑兴因为郭伋迟迟不能受任大司空而犀利的向光武帝提出“用功臣而人位谬”,直接揭露了之后郭伋在建武十一年所说的朝廷专用南阳人的本质。而作为陇西圈的张湛,郑兴,郭伋,以及日后担任刘强东海王傅,后任大司空的杜林,从一开始,就和南阳功臣集团,成拉锯之势,这种拉锯,直到公元37年,以陇西幕府的最高长官窦融的低调入朝而变得更加暗潮涌动。
公元38年郭况迁城门校尉,其后,郭圣通因宠爱渐衰,数怀怨怼。这一点在后汉书天文志上得到了十分具体的体现,金犯轩辕大星,轩辕者,后宫之官,大星为皇后,金犯之为失势。是时郭后已失势见疏,失势为忧丧。郭氏无丧却有忧,政局中南阳河西拉锯,刘秀即使对河西人的看法深表赞同,却依旧不得不启用南阳人的尴尬。随着河西大佬窦融的低调沉默而基本失去平衡,以及郭皇后的渐渐失势,皇太子刘疆的河西辅臣集团渐渐势弱。
公元39年,即西汉政府开展度田前两个月,刘秀最终同意了大司马吴汉的请求,为皇子告庙封爵。辅为右翊公,康为济南公,延为淮阳公,焉为左翊公。不难看出刘秀此时此刻的不懈努力。刘辅与刘焉,一个是除去皇太子以外的兄长,一个是郭圣通的幼子。他们分别被刘秀以对称的嘉名封公,左右翊公,刘秀期望着郭圣通的这两个孩子,能够成为皇太子刘疆的左膀右臂,稳固储位,最终尊临天下。
随着天下平定,刘秀开始着手整顿治理天下。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以便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时州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服,抵言於长安街得之。帝怒。时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诘问吏,吏首服,如显宗言。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
然而随着度田的展开,丈量土地,统计人口的逐步深入,豪族大右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勾结郡国长官,欺压平民小农,并且隐瞒和少报真实拥有的土地和人口。度田的真正目的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田宅逾制,仆婢多匿的现象得不到根本的缓解,反而弄的中下层平民小农怨声载道。
地方官吏在执行“度田”诏令时,“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完全失去了“度田”的初始目的。特别是河南、南阳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但地方官员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以“度田不实”,诛杀河南郡守十余人,并下狱包括南阳近臣刘隆。
此事遭到权贵和郡国大姓的反抗,大规模动乱爆发,以“青、徐、幽、冀四州尤甚”。“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光武帝不得不派遣使臣抵达各个郡国进行安抚和镇压。最终琅邪、北海皆破散。沛、楚、东海、临淮等地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由此青、徐震栗。叛乱基本平定。
与此同时,“建武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光武帝派遣近臣张宗督二郡兵讨之,通过“设方略,明购赏”,最终皆悉破散,威震沛、楚、东海、临淮的乱贼,并相捕斩了数千人。青、徐两地震栗,叛乱猜得到平息。
同年,交趾郡征侧、征贰姐妹起兵造反,交趾震动。光武帝不得不起用因度田下狱的南阳近臣刘隆,随马援征讨交趾。
为了安抚因度田而反抗的河南南阳河北等地的权贵势力,安抚动荡,只好起复因度田而入狱的南阳河南近臣刘隆等人,安抚地方权贵。度田政策从此不再大力深度的执行,而地方权贵亦做退让,“诸郡新坐租”,每个郡县都补交了租税,而刘秀亦再未有过如同十五年一样大规模大深度的严厉彻查权贵和斩杀官员的行为,度田就此在全国开始平淡实行。
从建武十五年的欧阳歙因度田被揭罪死,斩河南尹十余人,到全国性的郡国大姓武力反抗,再到建武十六年的盗贼四起,州郡动乱,交趾造反,光武帝至此度田三载,日食两年,导致朝堂动乱,天下盗贼四起,严重动摇到了刚刚站稳根基的西汉的统治。
而此时的东汉已经在长江以南做大,可以说现在的汉朝虽然对外还是大汉帝国,其实已经在内部分裂成了两个国家。(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