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有事禀告,也应该察言观色,尽量不要在父母亲忙碌或忧伤、烦恼的时刻提出,等待适当的时机,在合适的场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做出合理的说明。有些事必须分段禀告,以免造成过分严重的刺激。
第五,重要或机密事宜,要单独向父母禀告,最好先让父母做好心理准备才简单扼要地报告。父母有疑问时,再作补充说明。自己能解决的部分要说清楚,需要父母指点或协助的地方,也应该仔细说明白。
第六,晚上就寝前,要先看看父母是否就寝,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如果父母遇到烦恼,也要和父母谈一些有趣的事情,使父母忘掉烦恼而安然就寝。
第七,离开家,要按时打电话回家。一方面向父母请安,一方面也报个平安。如遇重要事宜,更应该在电话中简要报告。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也应该事先禀告。
第八,生活要有规律,三餐最好定时定量。正餐之外,最好不要随便吃零食,尤其不要吃夜宵。小时候可以考虑上午十点、下午四点,各增加一次点心。大了以后,尽量纳入正轨。生病时当然不在此限,要听医生嘱咐。
第九,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有需要家人帮忙的地方,要征求对方的同意,不应该随便甩给别人,随时要大家帮忙。有时候紧急得很,还要全家总动员。
第十,培养勤劳、节约、耐苦、不浪费的好习惯。就算家中再富裕,也不应该好吃懒做、奢侈浪费、不能吃苦,因为任何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吃尽苦头才熬出来的。
除此之外,作为现代子女,还应该尽力做到下述十点:
第一,不要年纪轻轻就持有信用卡,养成寅吃卯粮的坏习惯。将来长大以后,自己能够赚钱,为了方便才持有信用卡,这才是负责任的行为。有了信用才持卡,但不能利用父母的信用做出危害父母的事情。
第二,不要看见别的小孩都有,自己也一定要拥有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有,自己不一定要有;自己所有的,别人不一定会有。这才是与众不同的表现,为什么一定要处处和别人相同,样样和别人一样呢?有些不同,更有趣。
第三,不要猛打电动玩具,因为人是活的,而电动玩具却是死的。活的人同死的玩具斗,死的一定是活人。记住,人会累,而电动玩具不会累。会累的人同不会累的电动玩具拼,人一定先死。
第四,不要迷于上网,因为计算机是工具,并不是玩具。把计算机当做工具来使用,是聪明人。一天到晚上网,分明是把计算机看做玩具,那就十分不聪明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还可能惹祸上身,因为网络上的坏人很多。
第五,正常结交朋友。和邻居交朋友,通过亲友的介绍,面对面逐渐认识,应该比较安全。不必舍近就远,交什么网友。就算偶尔过一把隐形人的干瘾,也应该保持安全距离,不要一下子现身,以致把自己害惨了。
第六,最好不要太早使用手机。因为电磁波对脑部的伤害实在很大。必要时才使用,而且要长话短说,尽量缩短通话的时间,以减轻伤害。电话的主要目的是让人家可以打得进来,不致耽误重要的事情。若是自己占用的时间很长,别人根本打不进来,岂不误了自己?
第七,不要在物质上要求太多。因为物质欲望会不断增加,结果自己的烦恼也跟着增加,实在很不幸。不如在精神方面力求精进,因为精神的修养不怕多,越多越快乐,越精进越有福气。多在精神上用心,才是幸福。
第八,一定要谦虚,千万不要自大。狂傲的人目中无人,到处和人家格格不入,以致什么事都办不了,还不是害了自己?只要有一点骄傲的心态,对学习就产生了阻碍。而且骄者必败,自古已然,不得不警惕避免才好。
第九,不要喜欢怎样就要怎样,而应该克制自己,多问应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做的,即使自己不喜欢,也要勉强自己去做;喜欢做的,若是不应该做,就要发挥自律的力量不要去做,才是心目中有父母。
第十,注意饮食和健康,使自己活得长寿。放眼世界各地,凡是有卓越表现的人,大多是长寿人士。因为只有经过长久的历练和学习,才能够有出色的表现。何况生命有限,务必好好保健,以期有足够时间,多谢佐禹教授终生弘扬孝道,指出中国人的孝道是全世界文化中最为独特的道德。他在夏威夷的东西方哲人会议(1959)上,以英文发表长达万言的“孝与中国社会”的论文,引起东西方学者的热烈讨论。吴森教授也指出:孝的伦理观,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儿。他认为别的文化不是对“孝”排斥,其他的民族不是不懂得孝顺父母,但是没有像中华文化这样,把“孝”列为一个重要的道德思想,好让每一个人去企求。西方伦理学着作,从柏拉图到杜威,从来没有把“孝”列为德目。许烺光教授由中美社会的差异性,指出美国社会注重个人的独立,而中国社会则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他认为个人独立固然值得追求,但是很容易造成个人“孤立”的现象。对西方文化的“疏离”问题,宗教难以解决。物质生活的提升,反而增加其严重性。看起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当年孔子所说的:孝和悌,应该是仁的根本!意思便是孝悌的培养,应该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是化解疏离的妙方。吴森教授给“孝”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和父母的交感作用,慢慢培养成对父母的敬意和爱心。孝实在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十分自然的现象。现代子女更应该加以珍惜,并且用心发扬光大。
孝道和科学、民主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不足,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的普世文化。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几乎都和神话无异。譬如天寒地冻,王祥孝亲心切,竟然脱光了衣服投身到冰冻的河里面去,这时河里面的冰块裂开,跳出一尾大鲤鱼。最终王祥没有冻死,而且圆了母亲想吃鲤鱼的梦。这个故事若以西方文化的科学标准来评量,简直荒诞离奇,怎么能够发挥教育的功能?但是中华文化的艺术标准,不能因此而断然割舍掉。艺术的题材不必完全真实,艺术的内容也可以虚构。父母只要告诉孩子,王祥所表现的孝心,令人十分感动。至于他所用的方法,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都十分危险,现代科学发达,当然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子女像看卡通片一样,自然从中吸取一些价值观和艺术感,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灵教育。今天的中国人很奇怪,看到西方的神迹,譬如处女生孩子、人具有原罪等便不敢置评,而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故事却经常大肆攻击。
子女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被宠坏了,那该怎么办?不聪明的孩子,几乎不可能被溺爱。因为反应不灵敏,不容易被宠爱。聪明孩子,只要看看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这六位尊亲以外的人,那种眼光、那种笑容、那种态度,实在很容易明白自己的状况。要不然,怎么算是聪明的孩子呢?被宠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救自己。眼前只有这么一条路走,那就是:觉悟,快觉悟,赶快回头。
父母把子女宠坏了,只有父母自己忍耐,再忍耐,永不放弃;而子女被宠坏了,也只有子女自己觉悟,再觉悟,赶快回头。世间事原本是自作自受,自己的事情,最好由自己处理,因为求神不如求人,而求人不如求己!
父母采取一致的合适教养方法,仍然需要因时因事做合理调整。先把一些价值观整理列出要目,按照优先级分阶段实施教养。父母时时刻刻不忘教养的责任,应该管的才管否则就不应该管。
前已述及,夫妻各自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也各有不一样的教养观念。但是,出于避免子女利用父母之间的差异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起见,父母双方在子女面前,最好采取共同的教养方法,尽量表现出一致性。
首先,父母必须商量决定,要建立哪一种关系?是个人参与式的,还是家庭参与式的,或是个人参与和家庭参与并重式的亲子关系?因为不同的亲子关系,有赖于不一样的教养方法。组建单纯的核心家庭,抱持有限公司的信念,从小培养子女自由独立的品质,鼓励子女自由发展,而且准备在子女十八岁时就放手不管的父母,不可能教养出重视孝道的子女。企求个人参与和家庭参与兼顾并重,父母必须研拟一套适当有效的教养方法。当然,方法正确,未必就能教养出预期的子女。但是,方法不正确,一定不能教养出优秀的子女,这一点毋庸置疑。
说起方法,一般人认为可以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又是什么道理?古代圣哲,早已归纳出一条道理,那就是:持经达权,或者称为持经达变。“经”为不变的法则,“权”或“变”即为权宜应变。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历史,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便是这一套持经达权的方法。中华民族屡次与外来民族互动,不断地接受、包容外来文化,但不会动摇自己的根本,始终保持特有的本色,便是有不变的原则而又不断地权宜应变,发扬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的精神导致的结果。所以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断地继旧开新,且生生不息。也正因如此,西方人感慨他们的文化是不连续的,我们的文化却能够连续不断。
五千年来,我们虽然历经各种演变,却始终能够一以贯之,保持中华文化于战乱之中,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一套持经达变的方法使我们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在有所变(权)和有所不变(经)之中,做到一方面持续中有变化,一方面则变化中有持续。但是,现代中国人对“经”的认识和实践已经大不如昔。面对西风洋雨的侵袭,能不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仍然保持持经达变的原则来延续往日的道统,值得我们警惕。因为不变的守则,一旦不能坚持,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原貌,接受外来文明的同化。对于知西不知中的人士,固然如此;对于不知西也不知中的人士,更是难以摆脱迷失自己的命运了。
“经”是不能够轻易加以改变的,父母的“经”,最好由双方商议决定,并且坚定不移。子女就算受到其他亲属或友人的影响,也改变不了父母所订立的“经”。
人有差异,却也具有共同的人性。这个共性的部分,需要共同的生活法则,这属于不可变的“经”。各人特有的差异应该顺其自然,使其自由发展,形成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这属于可变的“权”。“经”就是限,而权宜应变,要以爱来包容。如此有限也有爱,便是教养子女的最佳方式,即以共同的、不可变的生活法则,经由外来的他律变成内发的自律,各人顺着不一样的个别差异,自由地在家人的爱心中发展。虽然是一家人,也可以保持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同小异,并不一定要求百分之百的一致性,才是最符合人性的持经达权。把变与不变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可惜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自信心低落,不敢说什么经常不变的原则,一句求新求变,竟然就把如此可贵的方法彻底破坏了。一个不能“持经”的民族,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不容易产生同化的功能,反而有被同化的危险。
有些父母喜欢道听途说,于是就改变了原有的教养方法。请问这种没有原则的变动,子女怎么能够适应?而家风又如何延续?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本经,便是这一家的基本生活法则,属于不可变的根本大法,即使难念,也必须照念。否则难念就不念,遇到困难便放弃,岂不是随波逐流,把基础都毁掉了,当然难以延续下去。变到失去根本,那就是忘本。那样中华民族的特质,也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丧失殆尽。好比一家的某一代把那本难念的经放弃了,家风就在这一代人的疏忽或不能坚持中断送掉了。
决定要建立哪一种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三大种类
法国哲学家孔德(Comte)提出“三世说”(Law of Three Stages),把人类的精神进化分为三个阶段。上古时代人民智识幼稚,用神的意旨来解释宇宙万象,形成神本位思想,所以称为神学世。由于神本位思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哲学家才应运而生,用哲学的概念来解释宇宙万象,即为哲学世。科学发达以后,大家更容易接受科学的实践证明,于是通过科学来解释宇宙人生的问题,便进入科学世。哲学家和科学家,尽量摆脱神本位的观点,逐渐以人本和物本为主,形成人本位和物本位思想。
希腊神话是西方神本位思想的源头。从古代希腊延续到公元十五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时期。神本位思想主宰一切文化,认为人间的所有事物都是上帝的恩赐。西方人承认上帝造人的故事,便是神本位思想的证明。上帝创造人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只需要对上帝负责,对其他的人只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西方的亲子关系受到神本位思想的影响。父母子女都是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彼此具有平等的地位。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不需要有什么忌讳。仿效神对人实施戒律,人与人之间重视契约。亲子关系只是权利义务,法律明文规定,彼此依法而行,否则就会被起诉。
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人与人的关系。所有的神明,都是人封的。《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所封的神最多。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主义,使我们很早就由神本位我们的亲子关系,同样以人为本,重视“父父、子子”的正名。夫妻的感情加上亲子的血缘,逐渐由亲情走向伦理,并以孝道为核心思想,一方面巩固了家庭的延续,一方面也广泛地影响到社会、政治和经济。
我们的伦理道德很早就记载在经书之中,然而经书的文字因为时代久远,加上文体艰深,不容易了解。白话文运动之后,除非受过多年的训练,否则大家对经书实在难以看懂。唐宋以后,对四书五经通过考试来加以宣扬,但是教育并不普及,大部分人是文盲,根本无法阅读圣贤书。对于古圣先贤的道理,不能系统地深入学习,实在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