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学习《增广贤文》里那些先人的经验,并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茫然无绪。
爱人人爱,敬人人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原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释义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如果一个人不尊敬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从这句贤文可以看出,爱与敬是双向的,没有播种就不会有收获。因此,这句贤文启迪我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正像一首歌词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仁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仁爱讲究奉献,不求索取;仁爱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仁爱作为一种做人的美德,成为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所崇尚的行为: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佛祖释迦牟尼说:“恨不止恨,唯爱止恨。”
证严法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以爱的人。”
李嘉诚说:“慈善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我的义务,而是我的生活方式。”
元代皇帝元成宗说过:“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意思是说,孔子以前的圣人,如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等,如果没有孔子,他们的真精神就流传不下来;孔子以后的圣人,如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如果没有孔子,就没有了效法的榜样。数千年来,孔子作为不朽的文化人被传颂、被崇拜,地位基本上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仁爱。
“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以儒做人的根本原则,因此儒学又被称为“孔门仁学”。“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表现,灵活机动,随时点拨,针对性非常强。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
《论语》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个答案十分朴素,但它却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尽管十分朴素,其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意义。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又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中国有句经典的老话,叫做“大人不记小人过”,这里的“大人”可以说是厚道博爱之人,而“不记小人过”则可说是厚道人“大肚能容”,摒弃前嫌。“大人不记小人过”,是指包容对方,不对其进行仇恨的报复,而是对其报以微笑。此做法的意义是,可在气度上战胜对方,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个斤斤计较的小人,这样他在心理上便失去了招架之功,同时也可使其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有时我们的大度甚至会帮助别人改过自新,他们就会向我们报恩。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爱能治天下。现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种传媒(影视、网络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也是这样表演的。学习了传统文化我们才明白,要宣德化,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于榜样。为师者的榜样,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颗心。因为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有多少老师、家长,甚至领导都是采取严厉的处罚,严格的管制,去对待学生、孩子、下属。甚至有的家庭、夫妇之间也用暴力。朋友之间因一点点的经济问题就上了法庭,当今社会还有杀父弑母这样的乱象。所有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读到这个故事,我们难道不能有所启发吗?
有容德大,无欲心闲——做人要宽容少欲
原文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
释义
一个人如果宽容大度,其美德就会扩大;如果没有私欲,就会获得心境的平静,旨在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容。
宽容是一种素质,一种情操,一种美德。宽容不是懦弱、胆怯,而是大度与包容,是笑看风云的情怀与爽朗。多一分宽容,就少一分纷争;多一分宽容,就少一分干戈;多一分宽容,就少一分阴霾;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友爱;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感动。
世界很小,是个家庭,“人”字的含义就是相互支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一件事,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一样,如果你觉得受了委屈,那你为何不换个角度来看世界呢?也许,你的感观就会有所改变。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10个好,只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你就斤斤计较,心存怨恨,而要学会,以德报怨,宽容他人。因为,宽容他人,等于善待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又何妨“难得糊涂”?岂不闻“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有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向。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放过了自己”。记不清这是哪位哲人说的了,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践行着。
宽容就像酒吧中的调酒师,可以为你调出最美妙的滋味,调出最柔和的色彩,给自己好口感的同时也养了别人的眼;宽容好比夜幕降临时的那一轮皓月,不仅能指引你前行的方向,也能给你一份温暖的关爱。宽容别人,表面上看是你不计较他人的错误,而真正感到轻松的却是你自己,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轻易地将堵在自己心口的那块儿石头搬掉,心清静了,澄澈了,就是善待了自己,所以宽容别人,实质上更加宽容的何尝不是自己呢?
宽容他人,是对他人的最大鼓励和尊重,你的以德报怨,没有尖酸苛刻,没有阿谀奉承,你自己的环境自然会是一派祥和。久而久之也会让他人感怀于心,自惭形秽,自然会回报你微笑和感激。不宽容别人,甚至去打击报复,逞一时之勇,也许可以解一时之气,但却是在人为地惩罚自己。将不快与对他人的怨恨堆积在心,真正累真正郁闷的是自己,等于将别人的错误强加于自己身上,惩罚自己远离快乐,划算吗?有必要吗?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的事例,自古就有:秦王赢政,听取李斯的喻谏,收回逐客令,不计前怨,广招贤才。若非如此,恐怕会失去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创下如此丰功伟业。这样的例子,现代也屡见不鲜。著名作家萧伯纳,一次饭后散步,碰见了一位与他有摩擦的官绅。萧伯纳退后一步让官绅先走,可那位官绅毫不领情,板着脸说,“我从不对比我蠢的人微笑,也不会谦让。”萧伯纳听后微笑道:“我却正好相反。”萧伯纳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巧妙作答,给官绅一个小教训,避免了一场战争。如果那位官绅懂得以和为贵,就不会受到萧伯纳如此羞辱。
有一则阿拉伯的传说: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旅途中他们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还打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一言不语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边,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朋友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他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真正的朋友的伤害也许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懂得宽容,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助,你将会发现这世上真心的朋友不断多起来。
比大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蓝天,比蓝天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有的人,因为包容别人,而被别人尊重;有的人,因为被别人包容,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因为包容别人而得到别人的帮助,成就伟大的事业;有的人,因为被别人包容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甚至为人类做出贡献,流芳百世。总之,宽容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它犹如一块块垫脚石,让你越踩越高,直到人生的顶峰。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埋没许多不必要的事情,也可使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发生:是母对子的宽容,造就了伟大科学家爱迪生;是君对臣的宽容,造就了一代名臣管仲;唐太宗对昔日政敌魏征的宽容,造就了强盛一时的唐朝盛世。如果这些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这些伟大的功绩从何谈起呢?
做人,要做宽容的人,利己利人利社会。生活的天地如此广阔,我们没有必要在彼此摩擦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每一个人宽容一点,大度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更为精彩、和谐、美好!
自满招损,谦虚受益——做人要谦虚谨慎
原文
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告诉人们不要骄傲,而要谦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还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争论不休,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而到了中午时小,因此他由远者小、近者大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就由远者凉、近者热得出自己的结论。当他们请教孔子判定是非时,却难住了大圣人孔子。孔子谦虚地承认自己不能做出判断谁是谁非。可见,学问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任何人都不该有骄傲自满的理由,“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谨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不论自己取得多大的成绩,自己都能做到不骄傲自满,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努力,逐渐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正如古人所说:“谦虚是智慧的源头。”而骄傲自满会阻碍我们的进步。无论是从修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功利的日的考虑,谦虚都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奉为日常生活的圭臬,以谦虚为评价某人能否有所作为的标准。
山东省境内的淄水河畔,有一个泥塑的人偶和一个木雕的人偶。在一个天旱无雨的季节,泥偶和木偶曾有一段朝夕相处的经历。时间一长,木偶渐渐看不起泥偶,因此总想找机会讥笑它。
一天,木偶带着嘲笑的口吻对泥偶说:“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们把泥土糅合起来捏成了你。别看你现在有模有样,神气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哗哗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涨起来,你很快就会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
那泥偶并不在意,它以十分严肃的口吻对木偶说:“谢谢您的关心。不过,事情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可怕。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冲得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堆稀泥,也仅仅是还了我原来的面目,让我回复到淄水西岸罢了。而你倒是要仔细地想一想,你本来是东方的一块桃木,后来被雕成了人形。一旦到了八月,大雨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涨,波浪滚滚的河水将把你冲走。那时,你只能随波逐流,不知会漂泊到什么地方。老兄,你还是多为自己的命运操操心吧!”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聪明人”,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谦虚谨慎,使自己进步得快一些。
谦虚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凭这一准则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谦虚的人受欢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叙述了他如何克服好辩的习惯,不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使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老练的外交家的。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有一天,一位教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本,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在场,他们会很不自在。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再能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的,而且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的优点之一,就是他接受那次的教训。他已经能成熟、明智地领悟到他的确是那样,也发觉他正面临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他立刻改掉了傲慢、粗鲁的习惯。“我立下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决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太肯定的意见表达,比如:‘当然’、‘无疑’等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目前,我看来是如此’。当别人陈述一件事而我不以为然时,我决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稍有两样等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我这种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了一些冲突。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自己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要讲诚信
原文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释义
一句话既然说出去了,即使是四匹马拉的车也无法追回来。
像这种教人诚实守信的话,在《增广贤文》里还有不少,如“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许人一物,千金不移”等等。
历史上为人诚信的人物很多,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梁国志就是。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可是他家里很穷,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梁国志为此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再读几年书。街坊邻居见了,也觉得梁国志不读书太可惜了,就帮着说情,有的还愿意帮他出学费。父亲也盼着将来儿子能有些出息,于是就答应让他继续学习。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心肠很好;虽然都不富裕,还是经常帮助贫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着梁国志将来能出息,好给他们村子争争光。小国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学习也就更加努力了。
公元1741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国志就中了举人;二十四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的状元。梁国志在朝廷当了官以后,不忘家乡父老,经常用自己的俸银为乡亲们办事。无论在哪里当官,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梁国志不但学问高,人品好,而且还擅长书画,谁要是得到他的书画作品,都当做宝贝收藏起来。他的儿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吵着让梁国志教他画画儿。一天,儿子又拿着画笔来找父亲,还弄得满脸都是墨汁。梁国志见了就想笑,帮儿子擦了擦脸,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学作画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没有人格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书画家。”
儿子抬起幼稚的小脸,很疑惑地问爸爸:“画画儿就画画儿呗,和做人有什么关系?”梁国志说:“一个真正的画家,是用心在画,而不是用笔在画。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君子,你的画也就会充满正气,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灵气。”
儿子眨眨眼睛,好像还不是很懂,于是梁国志就讲了宋朝大奸臣秦桧的例子。他说:“秦桧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相当好,可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恶劣。他死了以后,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齿地骂他,没有人愿意收藏他当时留下的书法作品,都认为留着他的字会带来灾难,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毁后扔到粪坑里就是让人用火烧掉。他的字现在留下的已经很少了,人们讨厌他的字其实是讨厌他这个人。”儿子点点头,好像听明白了。梁国志又说:“诚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说谎话.讲信用的人,才会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做人。”
儿子听了,牢记父亲的教导,一生坚守诚信的品格,后来他真的成了当时很受人尊敬的著名厕家。
诚信教育要从小时候开始。历史上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对待孩子的诚信教育上做得很认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宁可直取,不可曲求——做人做事要讲原则
原文
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释义
宁可用正当的手段得到,不可用卑鄙的方式谋求。
这句贤文告诉我们:做人处世要讲原则,要堂堂正正做人,要公平正直做事。
古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这句话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在战争年代,讲原则就是一种气节,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英雄很多,文天祥就是如此一位铮铮铁汉。那时,文天祥力主抗元,可是宋元力量相差悬殊,不久宋军被元军打败,文天祥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元将张弘范阴险狡诈,看见文天祥连忙上前相迎,文天祥转过身以脊背相对。张弘范恬不知耻地说:“文丞相,我敬佩你。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要你写一封信给张世杰,叫他投降,那么,你还可以当丞相。”“无耻之尤!”文天祥一句话顶了回去。张弘范“嗖”地抽出寒光逼人的宝剑说:“你硬还是我的剑硬?”文天祥神色坦然,大步向剑尖撞去。张弘范连连退步,祈求地说:“文丞相,何必轻生,你就给张世杰写封信吧!”文天祥站住,说:“拿纸笔来!”张弘范以为劝降成功,喜形于色,赶紧递过纸笔,只见文天祥挥笔疾书:“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占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完,文天祥冷笑着说:“拿去吧,我兵败被俘,不能捍卫父母之邦,深感无地自容,怎能写信去叫别人背叛国家?只有你这样的软骨头,才甘心做元军的奴才!”元军灭南宋后,张弘范又向文天祥劝降说:“现在宋朝已亡,你的责任尽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然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气愤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我怎能苟且偷生!”他决心以死报国。元朝统治者看到劝降无效,强行给文天祥上了刑具,把他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监牢里。但元朝统治者看到文天祥不肯投降,还是不死心。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亲自劝降。见到忽必烈,文天祥不肯下跪,忽必烈的左右强行要他下跪,文天祥屹立不动,从容地说:“宋朝已经灭亡了,我应当赶快死。”忽必烈劝诱说:“你只要用对待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就封你做宰相。”文天祥仍不理睬。忽必烈又说:“你不愿做宰相,就请你做别的官,怎么样?”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我只求一死!”
在和平年代,由于地域、环境、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人生从自立做事那天起,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做人的原则会指导人一生的行为。树立一个正确的做人原则,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丧失了做人的原则,也就丧失了是非评判标准,你就会分不清敌我好坏,是非曲直,也就搞不清楚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一天到晚糊里糊涂,很容易步人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你不可能置身于社会之外,成为一个游离分子。
当然,做人要有原则,但还应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因为社会是向前不断发展的,人的观念也是在不断更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你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所以我们的做人原则,也要承受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调整,决不能让原则成为一种定式,那样很容易束缚和禁锢自己的思想。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原文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释义
受到宠爱时就要想到遭受侮辱的时候,平安无事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每日想象着如临大敌一般紧张,时刻想着像过独木桥那样谨慎。
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什么是忧患意识呢?请看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的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
经过精心的策划,实验人员开始把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水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迅捷地跃出那即将使它葬身的滚烫水锅跳到地面上安然逃生。
半小时后,实验人员使用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在锅里放满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舒服地不时地来回泅游。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下面用炭火慢慢将水加热。青蛙不知就里,仍然自由自在地在水里享受着“温暖的快乐”。又过了一会儿,青蛙有些不适应了,可是等到它开始意识到锅里的水温让自己已经熬不住了、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软,只能呆呆躺在锅底,卧以待毙。
这个实验,仿佛总结了我们的人生奋斗历程。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挫折、困难堵住了四面八方的出口时,我们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杀出重围,找出一条活路、新路来;等到了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甚至顾盼自雄的当儿,反而阴沟里翻船,弄得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由此可见,险象环生的处境,对我们人生来说未必不是福祉,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则可能是足以警惕的灾祸。我们所面临的每一个困境,都可能变成一项挑战,一次机遇,一种拼搏,而不是难以自拔的陷阱。
我们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也许很少会遇到青蛙进沸水锅的那种危急处境,我们所遇到的更多的是温水,在温水中,人们不经意间就由一个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风华少年,变成了对一切都失去了热情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这漫长但又快速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事情值得我们学习和彻悟?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我们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常常是漠然而视,视若无睹。就此而言,我们跟这只青蛙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而且我们还有一套大道理“知足者长乐。”于是,我们就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陶然自得中,被时间渐渐地消磨着生命,稀释着热情,耗散着精力……
青蛙实验一直以来被作为激励人们居安思危的范例。这是因为,许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忧患意识!
具体地说,忧患意识就是在国泰民安时政府官员仍日理万机地操劳;在天下太平时国防人员仍严加防守警戒;在事业成功时商人仍不停地进行着占领市场的竞争;过平常日子时寻常百姓仍要省下一笔存款……通俗点说,就是在富有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是从贫穷中来的,如果忘了本,不重节俭,恣意挥霍,仍可能会回到贫穷中去。
当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做一个人,时时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卧薪尝胆,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有一批类似丰田、索尼、松下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登堂人室,取得世界性的成就。当这些企业成为巨人企业以后,事实上一种几乎是很难避免的“大企业病”现象也滋生出苗头。企业活力减弱、效率减低,市场反应能力变得缓慢,员工创业意识、危机意识衰退等。这些现象都曾经是美国的大企业经历过的问题。精明的日本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等这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而是主动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企业的“再造工程”。他们或者简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或者在企业内部倡导新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管理,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或者是重新分析世界市场,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等。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在这个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
《增广贤文》里还有一句说得更为直接的话:“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这些贤文告诫我们: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要掌握各种应变技巧,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方能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
时来运转,倏忽之间——做人做事要有耐心
原文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释义
机遇失去了黄金也会变成烂铁,时来运转的时候,即使生铁也会贵如黄金。
贤文的真正含义是想告诉人们,不仅要抓住机遇,而且要有耐心,要懂得成功在于坚守。
人在生活中,不要急着要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等。即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绵长的回音。也就是说,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它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譬如,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翠绿的成长。生活的美好,是在我们的等待中一点一点接近我们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不要苛求生活为你变成急脾气。请让它在慢条斯理中,为你孕育美好。
曾经有一个旅人,行走在路上,在一条大河旁,他看到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力气,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都没说,就匆匆走了。旅人很懊悔,他觉得,不值得耗尽力气去帮助婆婆,因为他连“谢谢”两个字都没有得到。哪知道,几个小时后,就在他寸步难行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谢谢你帮了我的祖母。祖母嘱咐我带些东西来,说你用得着。”说完话,年轻人拿出干粮,并把胯下的马也送给了他。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农夫,他在二十年前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几亩地,在城郊种粮食,养家糊口,与乡邻们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三年后,由于二十公里外的地方发现油田,城市热闹起来,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许多外地人涌进来,城市的地盘连年扩张。这位农夫所在的城郊出现条条宽阔大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与乡村的安静与卑微形成鲜明对照。在这种形势下,城郊的农民们纷纷转让土地,有进城市打工的,有做小买卖的,反正钱也好挣,日子过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但是,这位农夫没有放弃田地,他对妻子说:“其他活儿我都不在行,只有种地是我的专长。我希望一直守着它……”
三年过去了,农夫的几亩地渐渐被住宅楼群包围。他的家庭和土地成了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总是有三五成群的人到他的领地上散步、闲聊。这时的农夫已不种粮食,而改种花卉。因为花卉的价钱比粮食高。五年后,这位农夫的土地几乎成了都市里的一座私人花园,而农夫也成了一位优秀的园丁。他种植的花卉由于成本低,价钱相对便宜,且运输方便,简直供不应求。他每天都在赚钱。
时至今日,农夫已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农夫了,变成本市一家花卉公司的老板,管理着手下六十多名员工。虽称不上巨富,但比起当年的所有乡邻,他是唯一获得真正成功的人。
农夫最后说:“我就知道,只要我坚守自己,坚守我的土地,我才能成功。”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奥运会之后,兴起一波又一波的冠军庆祝活动,有一个叫邱健的金牌获得者并没有过多参加,他跟仲满、何雯娜这些大红大紫的奥运冠军们相比,并不算出名。实际上,那个美国倒霉蛋埃蒙斯倒是比他名气大多了。上一届雅典奥运会,当邱健在电视上看到队友贾占波意外夺金时,他还沉浸在选拔赛失利的懊恼中,甚至萌生了退役的念头。四年后的北京,邱健也只是因为贾占波要兼项步枪卧射,才拿到了步枪三姿的奥运入场券。这一切似乎都在为最后的那个大意外做铺垫:当埃蒙斯再次失手,把金牌拱手送到面前的时候,邱健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块金牌里,幸运占了大部分,但我的努力也有一小部分功劳吧。”邱健赛后说的这句话,被许多人都当成了笑话。
然而在这背后,是邱健在射击场上18年持之以恒的坚守,是进入国家队8年默默无闻的苦涩,是改练步枪三姿却始终没出成绩的艰辛。幸运固然可遇而不可求,但如果不是邱健放松心态稳扎稳打,在最后一枪逆转乌克兰对手0.1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会恰好砸到他的头上。
子孙愚兮,礼义必疏——做人要知礼节
原文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释义
仓库里如果没有储存的粮食,日子就会过得贫穷;子孙如果愚蠢,就不会懂得礼节。
这句贤文将精神层面的东西(礼义)与物质层面的东西(仓廪)相提并论,说明礼节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一个家庭没有吃穿,日子就无法过下去;同样,一个家庭的子孙后代如果愚蠢无知的话,这个家庭还有什么希望呢?因此,做人要讲究礼节。
礼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行为准则。在当今倡导个性张扬的社会,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缺少礼貌修养,以致产生了许多不和谐之声。因此,要想创建和谐社会,有必要重视礼节修养,充分发挥这一社会“润滑剂”的功效。
古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知礼,不学礼,不守礼,愧对祖先,愧做炎黄子孙。的确,礼仪是走遍天下的金拐杖,“礼”可以帮你更好地处理你的人脉关系,“礼”还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知礼、守礼,保持人的正常交往,你才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都深谙礼节之道,并由此助他们走向了成功。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地请诸葛亮出山时,关羽和张飞都对他的低三下四颇有微词,但没过多长时间,二人就对刘备的英明决策佩服不已:若不是刘备如此礼数备至地以诚心打动诸葛亮,他怎会死心塌地地为刘备鞠躬尽瘁?若没有诸葛亮这个人才,刘备的霸业怎能完成?其实,诸葛亮也未必不知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因为刘备待自己不薄,也只好兢兢业业地扶植。
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尽管个人能力很强,但得不到上司的认可和团队的支持,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有时,礼貌比知识更重要。曾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实习时被导师带到北京的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去参观,这时,有一位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去的同学们都表情木然,只有他真诚地说:“谢谢您,大热天的,辛苦您了!”秘书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虽然这是很普通的一句客气话,却是她今天唯一听到的一句令她高兴的话。后来部长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会议室里却显得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他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下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有点尴尬的部长最后说:“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王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部里印的纪念画册,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同学们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部长递过来的画册,部长的脸色很难看,只有他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前倾,双手接过画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部长闻听此言,觉得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他照实回答了。部长微笑地点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景,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几个月后,只有他收到了该部委寄来的接收函。有几位填报了分配意向的同学颇为不满地找到了导师,问凭什么选他而不选我们?导师说:“这是人家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一样的。不错,你们的成绩的确比他还要好,但做人要懂得礼貌,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他在这方面比你们都要强,你们知道吗?”导师的一席话,说得这些同学低下了头。
这则故事说明,要做好事先要学会做人,而知礼是做人的重要道德修养之一。
在这个社会上,礼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如果没有这张通行证就有可能到处碰壁。有这样一个年轻人,要到外地办事。他走了很长时间,想知道还有多少路程可到车站,便去问一位在田间耕作的长者:“喂!老头,到车站还有多少里路?”长者看了看年轻人,想了一会儿说:“年轻人,到车站还有三‘亩’路程。”年轻人一听长者的回答,非常生气地指责长者:“你们这个地方的人真没文化,路只有多少里的,哪有讲多少‘亩’的。我问的是到车站还有多少‘里’路。”长者不急不慢地回答道:“年轻人,我们这也是讲多少‘里’路程的,只是因为你不讲‘礼’,所以我也无法跟你讲‘里’。”年轻人这才明白了长者的意思,赶紧向长者赔礼道歉,这才得到了长者的谅解和帮助。 这则小故事说明,礼貌对我们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讲礼貌,否则你是难以得到别人的真诚帮助的。
贪一斗米,失半年粮——处世不要存贪心
原文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
释义
贪图他人的一斗米,却失去了自己吃用半年的粮食;为了与别人争一只猪脚,反而丢掉了半边羊。
此句贤文字面似乎是指做事得不偿失,其意是劝告世人不要太贪婪。
贪婪是厄运的源头,目光短浅的人为了享受一时之快,贪图蝇头小利,结果只会贻害无穷。曾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一个孩子追逐一只猫,想抓住它,这只猫仓皇逃跑,一头钻进厨房里,突然,“砰”的一声,它将一瓶蜂蜜打破了。蜂蜜洒了出来,甜味弥漫在院子里。有一群苍蝇被蜂蜜的甜味吸引,纷纷从窗外飞进来,停在蜂蜜的黏液上大快朵颐。它们没注意到双脚已被蜂蜜粘住了,依然享受着蜂蜜的甜味,没多久,它们飞不开也动不了,身体渐渐地凝在蜂蜜里。这群苍蝇越是想挣脱,越是被粘得牢,最后,用尽了力气也没有逃离。断气前,它们嘶吼着:“我们真是傻,为了一点甜头,竟然害了自己。”
一个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心脏只有拳头大小,但是,如果你把整个地球全部装进去,也装不满,还会有空隙。这句话的意思形象地说明,人是非常贪婪的一种动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禽兽追求的只是活命的口粮,储存一点过冬的食物,便是最大的积蓄了。人却在无休止地拓广自己的生活领域,有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还要不停地让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于是便拼命地攫取。人在各个方面都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种不满足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是正当的追求,这种“贪婪”可以让人永远进步,如果是贪天之“物”为已有,这种贪婪就可以把人送进监狱。
还读到过这样一则寓言,更把人性深处的贪婪暴露无遗:
一只小鸟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人类不如我们幸福?”
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做贪婪。”
小鸟又问:“贪婪?贪婪是什么意思?爸爸,你知道吗?我想亲眼见识见识。”
“这很容易。若看见有人走过来,赶快告诉我,我让你见识一下人类心中那根贪婪之刺。”
少顷,小鸟便叫了起来:“爸爸,有人走过来啦。”
老鸟对小鸟说:“听我说孩子,待会我要自投罗网,主动落到他手中,你可以看到一场好戏。”
小鸟不由得十分担心,说:“如果你受到什么伤害……”
老鸟安慰它说:“别担心,孩子,我了解人类的贪婪,我晓得怎样从他们手中逃脱。”说完,老鸟飞离小鸟,落到来人身边。那人伸手便抓住了它,乐不可支地叫道:“我要把你宰掉,吃你的肉。”
老鸟说道:“我的肉这么少,够填饱你的肚子吗?”
那人说:“肉虽然少,却美味可口。”
老鸟说:“我可以送你远远比我的肉更有用的东西,那是三句至理名言,假如你学到手,便会发大财。”
那人急不可耐地说:“快告诉我,这三句名言是什么?”
老鸟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款款地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有个条件:我在你手中先告诉你第一句名言;待你放开我,便告诉你第二句名言;等我飞到树上后,才会告诉你第三名句言。”
那人一心想尽快得到三句名言,好去发大财,便马上答道:“我答应你的条件,快告诉我第一句名言吧。”
老鸟说道:“这第一句名言便是: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条件,现在请你放开我。”那人放开了老鸟。
“这第二句名言便是: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说完,它边叫着边振翅飞上了树梢,“你真是个大傻瓜,如果刚才把我宰掉,你便会从我腹中取出一颗重量达120克、价值连城的大宝石。”
那人听了,懊悔不已,把嘴唇都咬出了血。他望着树上的鸟,仍惦记着他们刚才谈妥的条件,便又说道:“请你快把第三句名言告诉我!”
狡猾的老鸟讥笑他说:“贪婪的人啊,你的贪婪之心遮住了你的双眼。既然你忘记了前两句名言,告诉你第三句又有何益?难道我没有告诉你‘莫惋惜已经失去的东西,莫相信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吗?你想想看,我浑身的骨肉羽翅加起来不足100克,腹中怎会有一颗超过120克的大宝石呢?”
那人闻听此言,顿时目瞪口呆,好不尴尬,脸上的表情煞是可笑……
一只鸟就这样耍弄了一个人。
老鸟回望着小鸟说:“孩子,你现在可亲眼见识过了?”
小鸟答道:“是的,我真的见识过了。可这个人怎会相信在你的腹中有一颗超过你体重的宝石,怎会相信这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呢?”
老鸟回答说:“贪婪所致,孩子,这就是人类的贪婪本性!”
贪婪确实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值得每一个世人警醒。做人要看得长远,懂得取舍,追求功名、权力、金钱、地位本也无可厚非,但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如果让贪欲牵着鼻子走,最终一定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身体力行
原文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释义
嘴巴说不如亲身经历,耳朵听不如亲眼所见。
此句贤文言辞朴实,却包含深刻的做人之道:凡事都要身体力行,尽量不听一面之词,少依赖别人。
古时有个秀才,寒窗苦读十五年后去进京赶考,投宿在京城附近的客栈,那天晚上秀才做了个梦,梦到了三件事。一、他在自家院子里的墙头上面种白菜;二、出门时天下着小雨,自己戴着一顶斗笠,手里还撑着一把雨伞;三、自己和心爱的小姐背靠背睡在他床上。
第二天一早,秀才就去找解梦大师给他解梦。大师说:你快回家吧,这次的京试和你无缘。秀才说为什么?大师解释道:在墙头上面种白菜,这就是说你是白种(中)的,根基不稳徒劳;二、自己戴着一顶斗笠,手里还撑着一把雨伞,就是说你多此一举;三、你和心爱的小姐背靠背睡在床上,就是说你心爱的人都要和你分道扬镳了。秀才觉得有道理,我就认命吧,回到客栈收拾行囊就要回家。
客栈老板问怎么不去考了,秀才把昨晚的梦和解梦大师的解梦一五一十给客栈老板说。客栈老板说,我也会解梦:一、在墙头上面种白菜是你高种(中)了啊;二、自己戴着一顶斗笠,手里还撑着一把雨伞这说明你有备而来的,是双保险;三、你和心爱的小姐背靠背睡在床上,该是你们翻身的时候到了。
秀才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就专心致志地参加了考试,结果却中了状元。如果不是客栈老板,他差一点就误了自己的前程。所以说,凡事不要偏听偏信,走自己认准的路。
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做宰相时,他问魏征怎样才能成为贤明皇帝。魏征说尧舜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所以就贤明,能保住天下;他又说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偏听偏信,不去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就亡国。唐太宗认为言之有理。
大家一定听说过,历史上那个“三人成虎”的故事吧: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起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飞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这个典故还提示我们: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舆论的影响。一个人容易做到不信“一家之言”,但当舆论呈“一边倒”的态势时,却不容易做到准确判断形势并正确决策。偏听偏信对普通人而言,损失的可能仅仅是个人的健康、财产乃至生命;而对国家、地区的决策者而言,不做调查分析偏听偏信所带来的损失就难以估量。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当领导还是普通百姓,要尽量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不偏信,做到身体力行,虽然不必事必躬亲,但要努力去实践,才能掌握真知灼见,才能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