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性格受于祖代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改变与完善。
——巴甫洛夫
通俗一点讲,性格就是人们平时说的秉性。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别,而性格与人际关系到底有多大的关联呢?
据美国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美国近20年来政界和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而情商却处于高等。人的情商的要素基本上都包括在性格之中,这一因素只能因人而异。因此,性格决定人际关系好坏就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论证。
性格决定人际关系的好坏
想在工作、生活上进步,生活中惬意,“有谁认识你”是个关键因素。就如一本好书,若没人推荐、甚至连上书架的机会都没有,谁会去买它呢?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具备能够让人认识你的条件。
就人际关系言,“认识”只是开始,它是否继续下去得靠个体能否满足他人的需要或尊重他人?如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正面的,那你就具有相当大吸引人的魅力,即使学问不怎么样,仍会得到许多人的欢迎,拥有广大的人脉。
也许你曾遇到过这么一些人,他们以自己满腔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你。而你呢,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被他们吸引,这种吸引是那样的心甘情愿,以至于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去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效力。
但不知你有没有这样问过自己:他们的威信是怎样来的?究竟是什么因素构成了这些威信?又是什么东西使得这些先生和女士变得那样有吸引力?
难道仅仅靠是滔滔不绝的言辞吗?要不就是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着天生的技巧?再或者是他们在设计引人注目的形象方面有着秘诀,是这些秘诀使得我们围着他们团团转?
确实,这些都是原因,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更科学的说法是,他们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所谓魅力就是这么一种能力,它是由你的性格所决定的,通过与他人在身体上、情感上及理智上的相互接触,从而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一是先天性遗传,二是后天性学习,而分别塑造出独特的性格——有的招人喜欢、有的惹人讨厌。谁喜欢你,你就得到他的认同;谁讨厌你,那么你与他的关系将会难以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人生的好运
人际关系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在何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实力有多强,如果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没有周围人的帮助,想要办成一件事会比登天还难。
美国著名杂志《人际》在2002年发刊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不信,你可以回忆以往的一些经验,就会发现原本你以为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事,事实上背后都有别人的帮助。因此,在社交场合你应该尽量表露出自己真正的自我与真正的才华,它们将会给你许多有用的建议。绝不可低估人际关系的力量,否则将白白失去许多有利的帮助。”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成功的路上快马扬鞭,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所谓的“走运”多半是由畅通的人际关系展开的。一个能认同你的做法、想法与你的才华的人,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为你带来好运。
究竟谁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哪里会有这种人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只能这么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对你施予援手的友人,他可能是你工作上的伙伴或上司,可能是学校里的同学,甚至有可能是一位从不曾相识的陌生人。但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范围愈广,开创成功未来的概率则愈大。
就人际关系这方面来看,机会往往是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的,譬如你的顾客、同事,或朋友的朋友等等。
有一个关于维克多连锁店的故事。
维克多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这家食品店的,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在镇上很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强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在店里收拾货物清点账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打算早早地关上店门,以便为外出度假做准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年轻人,他衣服褴褛、双眼深陷,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点腼腆地问道:“这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口音。“是的。”维克多回答。
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他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喏,就是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了眼前站着的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了店内,让他好好地饱餐了一顿,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开了许多家分店,他于是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从头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他突然收到一位陌生人从墨西哥寄来的信,原来写信人正是多年前他曾经帮助过的那个流浪青年。
此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这对于维克多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他的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很多人把维克多的发迹简单地归功于“运气”好,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更多的人将维克多连锁店的发展归功于“人际关系”——毕竟,他的运气是别人给予的。
认为是他人给了维克多机遇,是只看到表面而未深入内核。其实,维克多的机遇是自己给自己的,他热情的性格,注定他会种下了善缘而收获了善果。
性格决定了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原来性格决定命运是这么一回事。
了解自己,认清他人
所谓了解自己,并非指了解自己的名字、住址、年龄等等这些表象的特征,而是指是否了解自己的性格或是别人对自己性格的评价,以及个人剖析自我的角度等等。
唯有了解自己的性格,方能扬长避短,在人际关系的丛林中做一棵常青树。而认清他人,就会知道该怎么与之相处,甚至可以对某些熟人的反应作一些先期的预料。
对于性格的划分,至今没有一套公认的统一标准。美国著名学者弗洛伦斯·妮蒂雅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而同为美国学者的奥托·克罗艾却将其分为十六种类型。至于国内则更是复杂,几乎每一个对人可用的形容词,会在后面加一个“型”,然后宣布其为某某型个性。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关于性格的典籍中,同时看到出现“任性型”和“情绪型”,或“兴奋型”与“激进型”。严格地说,这样对个性类型的划分是不严谨的,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只有一种,而随意的划分使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种性格类型——这就失去了划分性格类型的必要。
在本书中,我们综合中外专家对性格划分的方法,将人分为八种性格类型。
要知道人的性格,必须掌握其重点特征。鉴别人的性格类型可从以下五点着手。
1.与人交往的方式
与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同事等人的交往方式,能发现人的性格特征。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与他人交往,有些人就非常讨厌和别人交往。
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大致上占全人类的三分之一;选择对象交往的人也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则避免与人交往。
首先来谈喜欢与人交往的人,他们都是不拘小节的人。其中有些人和初见面的人就能像多年好友般地轻松说话,在那些对人敬而远之的人看来,会觉得他们对人太没有戒心。这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把人都当作朋友,和任何人都能轻易交往,但很少和特定的人亲密。
至于三分之一选择对象交往的人,在选择朋友时,他们需要较长的时间去观察对方是否能成为长期交往的对象。所以在刚开始时对人较有警戒心,不轻易地和人说话,看起来像很难相处的人。
把所有人都当作朋友的人,让人觉得温馨柔和;对人有警戒心的人,脸上的表情较严肃,乍看之下让人觉得难以相处,但是一旦对人信任,就有深厚的义理人情。
最后谈论的是那三分之一不喜欢与人交往、神经纤细、容易受到伤害的人。这种人认为会使人内心受创伤的只有人。动物、大自然、艺术绝不会伤害人,是可接触、信任的对象。可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讨厌人,而是因为怕人才远离人。也有一些人喜欢人,想和别人在一起,但一面怕被伤害,一面又怕寂寞,因而产生了矛盾的心态。
2.对事物的看法
有关对事物的看法,有下列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现实的、实际的;第二种模式是现实、寻求合理化的;第三种模式对事物的看法是理想的、抽象的。另外又可追加一种是因时间、场合的不同,而能分别现实和理想的人。
第一种模式的人,他们的想法是现实的,要他们选择金钱或名誉时,毫不犹豫地会选择金钱,以为“名誉又不能填饱肚子”。
第二种模式的人,想法也是现实的,但会追求合理化。例如第一种模式的人去旅行时,住宿没有预约,会想“先去了再说”,而第二种模式的人,会认为住宿没有预约就去旅行太危险。
第一种模式的人看第二种模式的人,认为他们太古板而没有弹性。第二种模式的人看第一种模式的人,则认为他们太冲动而没有计划。
至于第三种模式的人,和第一、第二种模式的人不同,不注重现实,常追求理想。只在头脑里思考事物,缺乏实行力,所以常被周围的人批评“只是在唱高调而已”。但这类型的人,却认为别人都只是顾虑眼前且眼光短浅的人,只有他们才是有头脑的人。
最后一种是会因时间、场合而改变态度的人,他们周围的人常为了无法掌握其真面目而觉得困扰,因为这种人有时会主张理论,有时又会很现实地处理事物,但其变化都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罢了。
3.工作的态度
这里所指的工作范围很广,包括工作、家务、学生的作业等。
工作能适用“龟兔法则”,大抵上,工作开始着手越早的人越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工作开始着手前越需要较长准备时间的人越有耐性。
工作速度的快慢与适应力有关。适应力好的人,对于新工作能很快熟悉,能迅速掌握工作要领;适应时间较长的人,工作要领难以掌握,习惯的时间也会较长。
对喜欢的工作非常卖力,但对讨厌的工作就不屑一顾。这种类型的人对一切事情都有明确的好恶,一般来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选择性强的人。
4.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以说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感情产生的。
社会上有重感情和不重感情的人。感情表现强烈的人,爱哭、爱笑、容易发脾气,一般来说是个性较率直的人。
与这类型的人完全相反,是在前面提到的,适应工作时间需时较长的人。他们不会将感情表现出来,属于那种不懂得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那种大家悲伤时却露出一脸不在乎的人?诸位可别以为自己悲伤别人也会悲伤,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悲伤与喜悦纯粹是属于个人的感情。
感受性较丰富的人,看到那些不懂得表达感情的人时,会觉得他们太冷淡,这也是错误的想法。其实那些人并不是冷淡,只是不懂悲伤,所以无法表现。
同时,那些人对于大家并没有感觉到的事物会觉得特别有趣,其实这只是性格不同的问题。
5.意志
意志力是人性格的一部分。前面提到的“龟兔法则”,其中的兔子性格是较任性,所以无法集中精神,因而在工作中总是会东张西望。
“龟兔赛跑”的结局是乌龟赢了兔子,像乌龟性格的人,一般都是意志坚强,对于一旦决定的事就不会改变,从另一方面看,也意味着性格缺乏融通性。
以上我们只是简略地介绍了性格的分类及划分性格的切入点,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本书还会详细讲述。
在这里,编者还需提醒读者的是,在本书中所提及的八种性格类型,没有哪一种比较好,也没有哪一种比较差。事实上,每一种类型的性格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当我们明白自己的性格类型时,实在没有必要尝试去改变它,只要懂得扬长避短、趋吉避凶,任何性格类型都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任何性格类型都可以导致恶劣的人际关系。
另外,了解自己及别人的性格类型之后,不是希望将每一个人都贴上标签,拿自己的性格类型为借口而划地自限,或是断言别人会有什么行为表现。因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差异,而且每一个性格类型的人也都有朝着健康或病态发展的可能。
让我们为每一个性格类型的人而叫好,让我们为完善自己的性格而努力!
后天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相传,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名就之后,退隐江湖,转而经商。后来辗转来到陶地,自称朱公,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他谋划治国治军的功夫厉害,经商赚钱的本事也不差,或许他就是中国走私经营的鼻祖,总之,陶朱公成了大富翁。后来,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想用钱赎回二儿子的性命,于是决定派小儿子带着许多钱财去楚国办理这件事。长子听说后,坚决要求父亲派他去,他说:“我是长子,现在二弟有难,父亲不派我去反而派弟弟去,这不是说我不孝顺吗?”并以死相逼。陶朱公的老伴也说:“现在你派小儿子去,还不知道能不能救活老二,却先丧了长子,可如何是好?”陶朱公不得已就派长子去办这件事,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以前的好友庄生,交代说:“你一到之后,就把钱给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不要管他怎么处理此事。”
长子到楚国后,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按照父亲的嘱咐,他把钱和信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就这样离开吧,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但长子告别后并没有回家,而是想:这么多钱给他,如果二弟不能出来,那不是吃了大亏?想留下来听候消息。庄生虽然穷困,但却非常廉直,楚国上下都很尊敬他。陶朱公的贿赂他并不想接受,只准备在事成之后再还回去,所以那些钱财他分毫未动。陶朱公长子不知原委,以为庄生无足轻重。
庄生向楚王进谏,说有星宿相犯,这对楚国不利,只有广施恩德才能消灾。楚王听了庄生的建议,命人封存府库,实行大赦。陶朱公长子听说马上要大赦,弟弟一定会出狱,而给庄生的金银就浪费了,于是又去见庄生,向庄生要回了钱财,并暗自庆幸。庄生觉得被一个小孩子欺骗,很是恼怒,又进宫见楚王说:“我以前说过星宿相犯之事,大王准备修德回报。现在我听说富翁陶朱公的儿子在楚杀人被囚,他家里拿了很多钱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并不是为体恤社稷而大赦,而是由于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才大赦。”楚王于是下令先杀掉陶朱公的次子,然后再实行大赦。结果陶朱公的长子只好取了弟弟的尸骨回家。
长子回家后,陶朱公大笑说:“我早就知道他一定会杀死他弟弟的!他并非不爱弟弟,只是因为他年少时就与我一起谋生,手头不宽绰,所以吝惜钱财,而小儿子一出生就看见我十分富有,所以轻视钱财,挥金如土。以前我要派小儿子去办这件事,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
由此可见,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他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虽然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但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之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后天的环境影响。
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许多事后,行事鲁莽冲动的人也可能学会了适当的谨慎,而那些有勇而无谋,闹市操刀的武夫也可能学会了相时而动,这都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发生若干变化的结果。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正是这个道理。相传,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孙权麾下的大将吕蒙,年轻时勇敢冲动,逢事不动脑筋,往往一味蛮干,结果也常常是事倍功半。后来孙权督促他勤读书,吕蒙鲁莽冲动的习性逐渐收敛起来,智谋成分逐渐丰富,成长为东吴著名的军事将领。后来,他又设计攻破荆州,逼使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西蜀名将关羽上演了“败走麦城”的历史悲剧。
清代名将曾国藩原本是个果敢刚毅的人,他曾先后四次抗旨不遵,绝不在羽翼未丰之时就草率行事,去与风头正盛的太平军硬碰。也正是他的刚强,保全了湘军的实力,为以后的湘军大破太平军奠定了基础。而自咸丰兴军以来,团练四起,清朝廷已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其中湘军更是如日中天。曾国藩不但头衔一大堆,而且实际上指挥着三十多万人的湘军,还控制着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现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时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也在湘军的控制之中。湘军水师游弋于长江,掌握整个长江水域。当时,湘军将领已有数十人官及督抚,曾国藩更是位及三公,权倾朝野,举手投足都可以使地动山摇。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境地,已有统治中原数百年历史的清王朝,自然不容高床之下有虎豹鼾睡,这时,如果曾国藩一味刚硬下去,恐怕在攻克天京、剿灭太平军后,就会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的悲惨下场。
性格是可以变通的。在攻陷天京前后,成为曾国藩思想上最紧张的时期。他心里明白,如何处理好同清政府的关系,已成为能否保持其权力、地位甚至生命的关键。而正确认识并摆脱自己目前的这种政治处境,则是他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于是,他性格里的百炼钢转化而成绕指柔,从此曾国藩的性格开始了柔韧的旅程。
曾国藩通过不断的锤炼逐渐改变了自己倔强而近乎刚愎自用的性格,从而具备了刚柔并济的特征。他能够历尽周折,最终走出三湘大地,成为中兴名臣;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着各种权力,含而不露,随机应变;能够成就最大、最全的自己,全依仗于他性格中的刚柔相济。他的刚柔相济,变化多端,也最终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