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351500000002

第2章 “爱”是一种能力

爱是一种本能,是生命最初发向世界的邀请函;是丝毫不计较得失的无私与慷慨;是情感的源泉,是生命的能量。有爱的孩子心中才有阳光,有爱的心房不阴暗,有爱的人生没有彷徨,有爱相伴的日子,孩子的一生远离悲哀,充满了希望。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是每一个家长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广博的爱呢?家长应如何让孩子感受爱,体验爱,懂得爱呢?本章将为您阐述一个关于“爱”的精彩命题。

“爱”和幸福、快乐同在

一切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行为,都是以良好的情感为动力的。教孩子有感情、懂得爱,比教其他知识更重要。因为“爱”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培植孩子强大心灵的滋养品。有爱的孩子,才有责任感,使命感,有健康和谐的身心;有爱的孩子,才懂得感恩、怜悯、珍惜,也才懂得包容、体谅和同情;只要心中有爱,孩子就会远离孤单、寂寞,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因此,家长应教孩子从小学会爱。因为:

1.有“爱”才有快乐

从前,有个国王,在他年老的时候,王后才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所以,国王非常宠爱他的儿子。这个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想要什么东西,国王都会满足他!按理说,王子应该感到非常幸福。可是,王子却从来没有开心地笑过,他常常愁眉紧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于是,国王在皇宫外贴出告示,悬赏能让王子快乐的人。

有一天,一个魔术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能让王子快乐起来,国王兴奋地说:“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宫里的金银财宝你随便拿。”

魔术师带着王子进了一间密室,他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些东西,然后交给王子,并嘱咐王子点亮蜡烛,看纸上会出现什么。说完,魔术师就走了。

王子遵照魔术师的吩咐燃起了蜡烛。在烛光的映照下,年轻的王子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

王子看着这些字,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他每天都做一件好事。当他看到别人在他的帮助下变得开心起来后,他也开始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一个心中无爱的人,即便尊贵如王子,也感受不到快乐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反之,如果一个人心中有爱,有他人,惦记着别人的需要,愿意为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他自然而然就能发现自己的快乐所在:原来奉献是快乐的,被需要是快乐的,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也是快乐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寂寞,没有时间彷徨的。因此,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那么,请培植孩子丰富的爱心呢!

2.有爱的人永远是生活的“强者”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布。

爸爸将雨布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将雨布撑开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的小花上面。

责任可以让一个人把事情做完整,爱可以让一个人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个有爱的人,他的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这种与生俱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的人生因此变得完满。真正的强者不一定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们心中怀有多少爱,对别人施以多少帮助。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脆弱,珍爱生命,那么,请把“爱”别人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因为懂得如何去爱而使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3.有“爱”才能坚强,才会珍惜

电影《战国》中,孙膑因为被情同手足的师兄庞涓加害,对人性充满了厌倦与怀疑,一心求死。当他跳入浴池准备自溺时,一场地震竟让他幸免于难。求死不成的孙膑在齐将田忌之女——田夕的帮助下,亲眼目睹了那些受灾的苦难大众,对苦难者的同情与怜悯,重新唤起了他求生的欲望。

他知道与自己卑微的“心苦”相比,百姓们的生活远比自己的生活苦上百倍千倍,可即便再苦,也还是要“忍受”,要坚强地“活”。而这些恰恰鼓舞了孙膑的斗志,让他有足够的勇气与师兄庞涓斗智斗勇。

心中无爱的人,想到的永远只是自己,自己的一点点苦难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郁郁寡欢,因此自暴自弃。这样的生命是黯淡而贫瘠的。唯有心中有“爱”,才能为“爱”奋起,为“爱”努力,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4.爱他人,才能让他人爱自己

有一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安度晚年。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身体的原因,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很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继续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每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最终以1万英镑的价钱把住宅卖给了青年。

正所谓“仁爱成大事”,付出“爱”的人一定能得到“爱”的回报;心中有爱的人也才有可能得到机遇的垂青。反之,一个狭隘、冷漠、没有爱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四处碰壁。

5.“爱”还能带来成功与财富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贫穷的农妇走出家门,她看到有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她家门前,她根本就不认识他们。农妇想:多么可怜的老人呀,这么冷的夜晚还在门外待着,一定非常冷吧!

她走上前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很冷吧,到屋里跟我们一起烤烤火吧,这样就能暖和一些!”“我们不能一起进屋的。”老人们说。

“那是为什么?”农妇感到疑惑。

老人们并没有回答她的问题。一位老人指着同伴说:“他叫财富,他叫成功,我是爱。你现在进去和你的家人商量商量,看看需要我们哪一个?”妇人进屋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屋里。“爱”老人起身朝房子走去,另外两位老人也跟在后面,农妇惊讶地说:“你们不是说不能一起进屋吗?现在为什么一起进来了呢?”老人们回答:“因为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关爱别人,怜悯弱者是为人之本,是善良者的灵魂。一个时刻关注他人的需要、感受和利益,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的人,往往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成功与财富的青睐,往往能为自己带来好运。

总之,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爱是孩子心灵的滋养品,爱是孩子成长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懂得爱的孩子,他的内心永远不会贫瘠。而“爱的教育”更是全面提升孩子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受到“成功”与“幸运”的青睐,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家长应给孩子正确的“爱”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然而,给孩子“真爱”,却不是谁都懂得做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唯恐不及,把孩子捧在掌心,过度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都替孩子想到,做到,就差没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给孩子了。

没有分寸感的溺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比缺乏“爱”还可怕的不幸。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健全的人格基础。

他们自私自利,什么都想着自己,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一旦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任性地大吵大闹,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因为被宠爱、被包办惯了,变得懒惰、无能,不能吃苦,毫无生存能力;

他们因为习惯了被爱,被承认,所以,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受不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就感觉天塌下来似的;

他们无情,不懂得关心别人,只知道无度地索取别人对他们的关爱。

可以说,没有原则的爱,是对爱的一种亵渎和伤害,它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且还会“毁人不倦”。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是用心、用情、用理智在爱,他们懂爱,懂得如何爱才是正确的,积极的。不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不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关心他、支持他,是他的坚实后盾……一个懂爱的家长,不仅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更能用自己的爱去培养和引导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富有责任感!总之,正确的爱才能让孩子快乐、幸福、身心健康。

那么,家长应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呢?

1.“真爱”是恰如其分的“爱”

家长不能专制地把自己的爱一股脑儿地倾泻给孩子,这样做是无视孩子是独立个体的表现,不仅不会引导孩子体会爱,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在生活中,孩子会有很多需求,当他们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合理需求而自己又不能实现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地体会到爱的含义。

2.“真爱”是一种尊重,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所以说,既然孩子的成长有自然的发展规律,那就要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像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尊重。例如,尊重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发言权等。

3.“真爱”是信任

信任孩子,即相信孩子能做到,不要武断地否定他,嘲笑他。例如,当孩子对家长畅谈理想时,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异想天开”就武断地否定他,嘲笑他的幼稚无知。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孩子参考,鼓励孩子为理想而奋斗。

4.“真爱”是鼓励和欣赏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喜爱,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为这些需要,孩子在意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得到他人的关心、赞美与喜爱。当他们获得的肯定与赏识的信息越多,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就越足,就越容易感觉自己是个成功者。这种积极的心态,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上进心,使其表现得更加出色。因此,爱你的孩子,请欣赏与鼓励他(她),这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5.“真爱”需要沟通和交流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爱他的。当然,与孩子沟通时不要正襟危坐,那样双方都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避免尴尬,家长可以在和孩子玩游戏或是看电视的过程中交换双方的观点。

6.“真爱”是接受孩子的不足

个体的差异,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都会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有短一样,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结构和侧重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交际上如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孩子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却妙笔生花;有的孩子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有的孩子不喜欢画画却喜欢体育运动。因此,如果家长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接受孩子的不足,承认孩子的各种才能。

7.“真爱”是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犯了错,家长不能不管,关键是怎样去引导。其实,并不是每个错误都需要粗暴干涉或严加惩罚,民主地对待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用这样的口气或许更加合适:“宝贝,我觉得你今天好像变了个人,怎么回事?”也可以这样评价:“这不像是你做的事情!”如果是一些严重的错误,带一定的严厉性是必要的,可以加重语气:“你的这种行为真令我失望,希望你不要再犯这种错误。”我们要让孩子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指出他犯现错误的原因并帮他找到解决的方法,给他一个独立思考并改正的机会。

总之,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会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长河中的触礁现象,以信任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相信孩子能行!用欣赏的、信任的、鼓励的、爱的眼光等待孩子的成长。

学会向孩子“索爱”

作为家长,如果仅仅满足于给孩子大量的爱,而没有教会孩子去爱别人,没有给予孩子爱自己的机会,那么,这种爱则是单一的,是缺乏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最终只能让孩子习惯于别人的给予而不付出,习惯于索取而不懂得给予。这种状况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是不利的。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能让孩子更加坚强和善良,变得更快乐和自信。因此,家长不但要让孩子懂得体会爱,还要适时地向孩子“索爱”,这能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关爱,从而生发出自身的,爱的能力。

那么,家长如何向孩子索取关爱呢?

1.家长可以适当地示弱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那孩子成长的动力在哪里?如果家长总是不断地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关心体贴别人的机会又在哪里?因此,要想让孩子懂得关爱别人,家长有时不妨在孩子面前示弱,多问:“孩子,妈妈需要你,你能帮妈妈吗?”让孩子有机会来关心你,有能力来照顾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和体贴他人。

2.请求孩子帮助你

上楼时,你拎着东西,孩子却要你抱,这时你是不是通常会抱起孩子,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孩子也会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下次上楼,孩子喊累时你也可以歪着身子说:“妈妈也有点累了。宝贝,你能拉着妈妈上楼吗?”而这时候,孩子多半会拉着你,你就故意走在后面,让孩子拉着你往上走,一边走一边说:“宝贝真不错,能拉着妈妈上楼,真是妈妈的好宝贝。”孩子听到这样的就会越来越起劲,再也不要你抱着上楼了。这样你不仅自己轻松了,还培养了孩子爱的能力。

又比如,你下班回到家很累,你可以对迎上来的孩子说:“妈妈好累啊,你帮妈妈拿拖鞋,再倒一杯水,好吗?”孩子因为被需要而快乐,他(她)听了你的请求会忙不迭地给你拿拖鞋,再跌跌撞撞地给你倒水,你可以端过来喝一口,说:“哎,宝贝都会给我倒水了,妈妈真高兴啊。”

经常让孩子帮你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培养孩子对家长的关爱之心与责任感。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3.给孩子机会安慰你

即便情绪不好,很多家长也总是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强颜欢笑,而内心却很压抑,实际上孩子是很敏感的,你压抑的情绪他会有所察觉,进而变得不快乐。

因此,如果你碰到不高兴的事,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不高兴,你安慰安慰妈妈,好吗?”孩子就会很懂事地迎上来,你可以把头靠在他身上,过一会儿,再说:“妈妈现在感觉好多了,谢谢宝贝。”孩子会因为能够安慰你而感到高兴,而且,靠在孩子身上,你还可以体验到一种身体的交流,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能让孩子体会到一种成长,一种想要从内心保护妈妈’的欲望。

4.鼓励孩子用行为表达关爱之情

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比如,家长可以这样说:“爸爸下班回来了,工作了一天特别辛苦,赶快帮他拿双拖鞋。”“今天妈妈帮你准备你最爱吃的饭菜,赶快去谢谢她。”“奶奶每天都帮你收拾房间,今天你是不是应该帮奶奶收拾一下?”“老师每天给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多辛苦,你帮过老师的忙吗?”这些鼓励和指导性的话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或喜欢或感谢的心情。当然,除了这些话之外,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如给下班的爱人倒杯水、陪长辈聊天等。

5.利用节日的氛围启发孩子表达爱

节日是一个很好的教孩子学会表达爱的时机,家长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比如,亲人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等让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爱。例如,爸爸过生日时,妈妈可以指导孩子亲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爸爸,也可以让孩子写一段或者说一句感谢爸爸的话,告诉孩子,这样能让爸爸感到很快乐,很温暖,爸爸会感到自己被关心,被爱。同样,妈妈过生日或者过节日时,爸爸也可以这样去引导、教育孩子。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让孩子真切地表达出来就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6.教孩子学会用言语表达对亲人的爱

通过语言表达爱是中国人最不擅长的一种方式,我们很难将“喜欢”和“爱”挂在嘴边。但是通过语言表达爱是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效果也最明显。家长在实际生活中,不妨也和孩子“甜言蜜语”一番,让彼此感受到对方对自己浓浓的爱意。

如果家长能够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和鼓励孩子,那么,表达爱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会慢慢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实施爱意,去表达自己的关心与体贴。而让孩子学会爱和付出,同样能培养孩子理解他人的“心”。

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爱”是广博的,大爱无疆,真正的爱不仅仅局限于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还包括关爱他人、同情他人,热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等。心中有大爱的人,他的人生永远充满了光明与自信;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别人,自私自利,那么,他最终只会在冷漠与黑暗中迷失自己。

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

有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两支火把中,有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则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过了不久,两支火把都回来了,而且都向火神提交了它们的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世界的情况很坏,甚至坏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却恰恰相反,它说它无论走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光明,所以,它认为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这两个不同的报告,那个派它们出去考察的火神于是对第一支火把说:“也许我们应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说到底是对自己的形象定位。当我们像那支没点燃的火把,吝啬自己的光明时,我们自然会觉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浓郁的黑暗里,自然看不到希望所在;当我们像那支点亮的火把,燃烧着我们自己时,我们的眼前自然会有不灭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里升腾。所以我们说,只有善于付出,懂得关爱的人,才能看到光明。对于孩子来说,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就是要给予他们人生的最初光明。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呢?专家建议,培养孩子的爱心,家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小抓爱心教育

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这个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在婴儿时期,家长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要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以便为孩子长大后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2.保护好孩子的爱心

有时候,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对其训斥一番,会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家长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实际上,家长不但要保护好孩子的爱心,还应该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了一把力,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捐给贫困地区的伙伴,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做出这些“热心”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鼓励。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生长。

3.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

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和家长的思想启发去认识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助人为乐的美德。

4.家长要富有爱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举手投足,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孩子有爱心,家长就要做出有爱心的行动。比如,要孩子爱家长,家长就要爱自己的祖父母,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的心是洁白无瑕的,从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爱的种子,孩子日后必将成为爱家长,爱他人,爱社会的人。

有一对知识分子夫妇,他们深深地懂得家长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这对夫妇总会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建议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家长对长辈的关心。

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夫妻之间也是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一筷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

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5.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比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要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而能感受到并体谅他人的痛苦,进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6.利用电视等,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爱的故事,多让他们看和爱有关的短片,以此激发他们的爱心。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多少爱心人士,他们捐钱、捐物,甚至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来救助灾区的人们。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新建立美丽的家园。这类故事和短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此外,家长还可通过动画片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受到爱心教育。

7.带领孩子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要想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爱心带来的快乐。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参加一些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还应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去敬老院、聋哑学校等地方,给老人和孩子带去礼物,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一些清洁工作,或是给他们唱歌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爱心都大有裨益。

8.通过让孩子自己照顾宠物或者种植植物来表达自己的爱心

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照顾宠物或者种植植物来表达自己的爱心,孩子从这样的行为中可以学会最基本的责任心,从而成为善解人意的孩子。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家中喂养一些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让孩子养成爱惜小生命的品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人们发现,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所以,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家长应尽可能允许他们去养。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古话说:“爱吾者,吾恒爱之;敬吾着,吾恒敬之。”爱是相互的,只有对他人付出爱,才会得到别人的爱。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心教育和培养,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懂得用自己的爱心来赢得他人乃至全社会的爱。这样的孩子,将会生活得更幸福、美满。

让孩子从小学会同情

同情心,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情感,它是许多高尚道德情感的基础。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情感。它的产生依赖于孩子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对他人的需要、情绪、情感的认知与理解。

同情心作为道德情感的一种,它在维持和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集体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家长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意细节,时刻不忘熏陶孩子

孩子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将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预知的坏影响。爱心的缺失可能会让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与接受爱,也可能让孩子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因此,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家长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自己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家长还应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熏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要积极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要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家长应支持和参加。

2.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孩子们情感体验的多种机会

同情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只有当它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逐渐地持久、稳定。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将同情心内化的实践机会,并且不断强化。比如,尝试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体会家长工作的艰辛;尝试和一些落后地区的孩子建立长期的“手拉手”活动,切实感受他们求学生活的艰辛,滋长同情关爱之心;安排孩子参加一些健康群体组织的活动、聚会等,如社区中心组织的义务劳动、学校团队组织的看望照顾敬老院老人以及认养动物园小动物等,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家人以外的陌生人,并且在与同辈和长辈的交往相处中,学习及锻炼诸如关怀礼让、互相体谅、尊重等品质,而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助人为乐之本,从而以同情关爱之心待人。

3.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同情心”的熏陶

有一个家长介绍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

我曾经给孩子读过布奇的《故事里的小木偶》。这个故事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通过阅读布奇和莫莫去帮小木偶找它摔断的腿的故事,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情感。看见同伴们摔跤了或者生病了,他们会表示同情,会做出安慰、帮助等关心他人的行为。这种能力会帮助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4.做个有同情心的家长

孩子会从家长的关心与呵护中形成一种免于恐惧与危险的依附,这种安全感使得他认为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如此一来,孩子便有机会从家长的同情中,学会同情别人。

阿鹏的妈妈偶然发现同学阿南家庭条件不好,很多孩子还欺负他,歧视他。怎样帮助这个孩子?怎样使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中成长?考虑到这些,阿鹏的妈妈于是就找班主任商量。老师说:“这个孩子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朋友,我看阿鹏很有爱心,那么,就从您的孩子开始吧!”

回家后,阿鹏的妈妈对阿鹏说:“你们班有一个人现在很痛苦,因为他没有伙伴,但是他很可爱,你愿意和他玩吗?”阿鹏表示很愿意,于是就主动和阿南一起玩,一起做作业。慢慢地,有更多的同学和阿南一起玩,从此,再也没有同学欺负阿南了。当阿南对阿鹏说感谢的时候,阿鹏心里乐开了花。

由此可知,孩子的爱心是需要家长引导的。家长时时浇灌孩子心里的爱心之芽,就使孩子主动为他人奉献爱心。

帮助弱小是最典型的爱心体现。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家长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有了爱心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就能用家长的爱去唤醒孩子的爱。

5.同理心教育,让孩子学会同情

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5岁的倩倩从小就非常有爱心,妈妈经常鼓励她要帮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上街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倩倩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她看了看妈妈,妈妈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她。于是,倩倩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了马路。

走到马路对面后,老爷爷非常感谢倩倩,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妈妈对倩倩说:“倩倩,你注意到了吗?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也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小倩倩高兴地回答道:“老爷爷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妈妈?”

妈妈微笑地点点头。

可见,从小的移情训练已经使倩倩对他人有了一种同情心,而同情心正是爱心的来源。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家长可趁机对孩子说:“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看到乞丐沿街乞讨时的可怜模样,家长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他们的生活多么不容易,也许我们可以帮他们一下。”以此达到同理心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灵的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童年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是的,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家长们应对他们进行善良情感的启蒙教育。使孩子们从小讲文明、有礼貌,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只要家长们抓住机会、因势利导,一定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感和同情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

“善良”,指的是内心的“纯真温厚,和善,没有恶意”,也就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意思。它是人类最初的,也是最美好、最宝贵的品质。有了善良,人们才会同情弱者;有了善良,社会才会扶危济困。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善良使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

然而,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恶”的不和谐之音。

《华西都市报》曾报道这样一则消息:

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轻生,在警察为营救该男子忙得焦头烂额之际,人群中却有人发出这样的杂音:“跳啊!你快跳啊!”

没有焦虑,没有同情,没有关爱。不伸出援助之手也就罢了,还火上浇油!

另有一则消息:一群时尚女生,用细细的高跟鞋把一只猫活活地踩死了,这就是著名的“虐猫”事件。

类似的事件让人不寒而栗。难以想象,如此缺乏人性的,让人寒心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竟频频发生,这是“恶”的猖行,这是社会大德行——“善”的缺失。一个缺乏“善良”的社会,到处都是险恶的陷阱,到处都是尖利的寒冰,我们的孩子如果过于善良,将如何生存,如何立足呢?这是许多家长的疑虑。

实际上,家长的疑虑是多余的,“善”是“人”与“兽”的起码区别,一个缺乏善良之心的人如同“兽”一般,他如何能受到人的欢迎呢?而“善”是有感染力的,一个善良的孩子所到之处都是“善”与“仁爱”的踪迹,都是温馨如花的暖暖春意。

六岁的小妮是个善良的小姑娘,她喜欢分享,愿意把好吃的东西分给身边的小朋友,也会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伙伴们一起玩。

有一次,小妮的表弟来她家玩,当时家里只剩下一个苹果了,妈妈为难地看着小妮说:“妮妮,怎么办呢?表弟要吃苹果,可苹果只有一个,你说该怎么办呢?”小妮看看苹果又看看表弟,就拿起苹果递到表弟的手里,大方地说:“我是姐姐,表弟还小,表弟吃。”妈妈为小妮的善良与真诚感到欣慰。

小区里,一些小朋友喜欢欺负小动物,用石头砸小狗、小猫、小鸟。小妮看见了就会告诉小朋友们:“它们也会疼的。”

因为心中充满了怜悯和爱,小妮的生活被填充得满满的。比起其他孩子,她显得更加幸福、快乐。

真正的强者是善良,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的。责任让他将事情做完整,爱促使他将事情做得更好,而善良则能让责任与爱完满。因此,我们在善良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是“感动”,是“体贴”,是内心的充实与情感的丰盈。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幸福吗?而一个缺乏“善心”的人,他的内心将永远荒芜、贫瘠。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也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作为家长,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从小培养孩子博爱、同情、宽容等品质。

古人郑板桥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

郑板桥52岁才得到一个儿子。他爱孩子,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为了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投身大自然经历各种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郑板桥在孩子断奶不久,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机关,直接托付给弟弟,让孩子在农村生活,让其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郑板桥以童心塑童心,陪孩子一起玩。孩子爱玩小动物,郑板桥以此为契机教育:我们想开心,但鸟儿虫儿却不开心,这对小动物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

郑板桥关注孩子的善良教育,他让孩子从小善待疾苦弱势群体。对于身边的“贫家子弟,寡妇之儿”及周边家人儿女,都要一视同仁。只要有好吃的东西,就让孩子分发给别人,让大家都欢喜雀跃。他对孩子说:“对于弱势群体疾苦者,要倾注一份爱心,善待他们,周济贫苦同学纸墨笔砚,不能倨傲施舍,让人难堪。”

善待别人,宽大为怀,是郑板桥善良教育的重要方面,他怕孩子有优越感,便告诉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尊重别人,尊敬师长,生性残忍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在郑板桥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善良、富有爱心的人!

孩子生性善良,同情别人,家长若加以正确地疏导与教育,孩子因为善良得到的收益将是无穷的!可以说,郑板桥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堪称中华美德教育的典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呢?空洞的说教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全的爱的环境

研究证明:培养善良的心,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全的爱的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能享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关怀,萌发一颗善良的心。

(1)子女之爱:孩子对家长的爱是对他们所感受到的家长之爱的回应。他们的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品质都是从家长的行为中效仿来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给邓孩子正确的爱,正确的榜样作用。

(2)同伴之爱:看到家长爱他们的同伴,孩子也会学着爱自己的朋友。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他的同伴在一起。因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能从与人交往中学会理解、分享、团结、帮助。

(3)夫妻之爱: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可以从家长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中学会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夫妻之爱给孩子传递的忠诚的观念,也是培养孩子“善良”心灵的关键。

(4)家长之爱:当孩子在接受了以上三种爱的教育以后,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拥有善良、健康品质的人,当他们成为家长时,他们才能把正确的爱、善良的心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所以说,善良的教育生生不息。

2.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良

使孩子懂得什么才是善良,为什么善良令人满意(不必通过说教的方式)。家长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见机行事,简单地、随意地向孩子解释一下,让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善良的人。向他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的办法,让他学会考虑周全,并让他懂得,若帮助了某些人,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3.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

孩子们受到了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愉悦,这清楚地告诉他善行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孩子对一些小动物友好、善良和亲近,能感觉到感激、忠心,真正懂得善行的好处。

4.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你的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你要告诉他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他因为善良的行为违背了家长的规定,受到别人的嘲讽,你也应该说:“孩子你做得对,我们为你骄傲!”

当孩子为了善良而失去了名誉和利益,不要埋怨他,而应赏识他的善良。告诉孩子:“这件事比名誉更重要,你所获得的远远大于你所失去的!”

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家长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和赏识,那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如果家长误解了他们的善良,那他们的善良行为就有可能被弱化。因此,赏识孩子的善良、肯定他们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孝”植根在孩子的心底

俗话说“百行孝居先,孝为德之本”,孝敬家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为人家长者,应从小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长都不爱,都不孝顺的话,他(她)也不可能去爱他人,尊重他人,更不可能去热爱他(她)的事业,他(她)的生活。可以说,孝顺家长、尊重长辈是每个孩子的情商必修课。

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呢?家长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孝道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你的孩子将来孝顺,家长首先必须孝顺自己的老人,用实际行动孝敬和俸养老人,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

诚诚一家住在市区,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所以,不能陪在爷爷奶奶的身边。不过只要一有时间,爸爸妈妈就会带着诚诚去郊区爷爷奶奶家。

一到爷爷奶奶家,妈妈就会把奶奶家的家务全包下,让老人休息一下,他们一家欢聚,共享天伦之乐。天长日久,诚诚也养成了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有时候,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他会主动走上前去问:“妈妈,累不累呀?”如果看到爸爸很疲倦,他还会握起自己肉嘟嘟的小拳头给爸爸捶背。每当这时,爸爸妈妈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实际上,小诚诚之所以懂得孝顺爸爸妈妈,都是从他们那里模仿来的。家长的行为是孩子行为的参照,因此,要想你的孩子有孝心,请从自身做起。例如,做家长的人,平常回家后要帮助老人做家务,如果有时间的话还要陪伴老人出去散散步,和老人谈心,并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平常很辛苦,爸爸妈妈又忙于工作,没有给他们应有的照顾,因此,回到家后应该多照顾爷爷奶奶。父母的以身作则让诚诚从小受到了孝心的熏陶。

2.对孩子进行孝心思想教育

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尊老爱幼,孝敬家长,言简意赅的小故事。还可以让孩子看此类影视节目,对孩子进行孝心渗透。

有一个小女孩,非常任性,整天要求爸爸妈妈给她买这个、买那个,却从来不懂得关爱爸爸妈妈。

有一次,一家人一起看电影《暖春》。据说,这是一部继《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的最煽情的影片,事实也确是如此。那天,一家人看《暖春》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看完电影以后,小女孩子动情地对爸爸妈妈说:“我以后一定会像电影里的小花那样,做一个好孩子。”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家长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例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家长的健康,要帮家长分担忧愁,要帮助家长做家务。当孩子不会做题时,家长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体验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家长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不用于,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家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实行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家长”行为规范。

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关心、孝顺家长的“五要、五不要”家规,可供家长们参考:

“五要”——要了解家长,要亲近家长,要关心家长,要尊重家长,要体贴家长。

“五不要”——不要影响家长工作与休息,不要惹家长生气,不要顶撞家长,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

此外,配合“五要、五不要”还有几条具体要求:

(1)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我当一天家长;

(4)单独走一次亲戚;

(5)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5.让孩子了解家长的艰辛

生活中,很多家长生怕孩子累着,因此,不让他们做任何家务,其实这样的想法很不好。要想让孩子懂得孝顺,知道感恩,就必须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与家务的烦琐。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学着洗碗、洗自己的小衣服等,这样孩子就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

另外,家长不妨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收入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工作情况,体会家长的艰辛。

某小学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长,了解家长的不容易,特地安排了以下采访题让孩子回家采访自己的家长。问题如下:

(1)家长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

(2)家长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长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

(3)家长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多少时间?

(4)家长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

(5)你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吗?

(6)你是否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是否体谅家长?

(7)你平常对家长采取什么态度?

很多孩子在经过这次调查之后,都变得孝顺懂事起来,因为他们终于明白家长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值得尊敬了。

当然,孝心无价,让孩子怀有孝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应以身作则,从小做起,从小事抓起,这是孩子最初的人性洗礼,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文化,然而,即便是“感恩”文化被广泛宣传的今天,很多孩子对于“感恩”的内涵还是相当的陌生。更多的孩子在抱怨家长没有办法给自己提供好的生活,不能给自己买时尚、前卫的衣服,不够体谅自己。以下这个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

刘宏的妈妈找到心理医生,她对心理医生说,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不听劝告,不思选取,眼看着就要上高三了,当妈妈的急得不行,可刘宏依然故我,每天一放学就跑到网吧上网。

为了刘宏的学习,妈妈从农村来到城里卖菜,为了能给刘宏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专门照顾刘宏。每天早上,妈妈煮好饭,一大早就出去卖菜,中午刘宏在学校吃,下午放学回家,妈妈已经把晚饭准备好了。晚上,她还特地给刘宏准备夜宵。可是,刘宏对此从未表示过感激,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还不算,最让妈妈伤心、失望的是,刘宏自从迷上网络之后,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听不进任何劝告,眼看就要进入高三了,可他居然一点都不着急。

期中考试后,班主任找到刘宏的妈妈,告诉她,刘宏的成绩又下滑了好几名,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那天,刘宏放学回家,妈妈想跟儿子谈谈,可是,刚一开口,儿子就嚷道:“别说了,什么都别说了,别每天用成绩来烦我,我不想见到你,滚!”

听着儿子没有人情味的话,妈妈愣住了,立即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样的故事让人心寒。为什么家长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当牛做马,成了孩子的奴仆,非但没有打动孩子、得到孩子的感激和体谅,反而还让他生出反感之心?为什么这些孩子对家长的百般疼爱反应淡漠、表现麻木呢?为什么这些孩子总是认为家长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应当的呢?这一切都源于孩子缺乏感恩的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首先要反思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孩子放学一出校门,把书包往家长手中一扔,自己便去玩了;每年新生入学时,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行李吃力前行的父亲,母亲则迫不及待地帮孩子拾掇好宿舍的一切……

现在许多孩子的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生活得好。因此,这些家长们会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精心呵护。实际上,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更多的是一种物质上的关怀。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会懂得爱的可贵,对于被爱逐渐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更谈不上感恩他人了。

与此同时,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不理解家长对自己所付出的辛苦,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都是家长应该做的。孩子们习惯于享受来自家长单方面的付出,他们根本没有途径和机会学会知恩和感恩,长此以往,造成感恩心理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传统教育观点认为,孩子应“先成人,后成才”。但是现阶段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模式,使得家长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学习当中,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知识教育,并且不断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就是对家长最好的回报,从而忽略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这就导致孩子对除学习以外的事情缺乏感受力,更无法学会感恩。

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1.家长要心怀感恩

感恩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希望孩子学会感恩,家长自己需常存感恩之心,感谢生活让自己有机会做家长,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并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到,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表示感谢,多感恩生活,少抱怨。只有心怀感恩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2.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

感恩是一种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从孩子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她)说“谢谢”,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常表达欣赏、赞美、感谢,形成表达感谢的良好氛围。

3.家庭成员间应互相表达感谢之情

可形成一些家庭仪式,在节日、生日、纪念日时互赠礼物、卡片,这里包括家长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是家庭唯一的关爱中心,家长也需要被爱。

4.让孩子体味辛苦

感恩的反面是将所获得的一切看做是理所应当。在为孩子付出时,可适当让孩子知道其中的辛苦。对于孩子所付出的点滴努力,也要给予充分肯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

家长针对年龄特点,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让其适当吃些苦,多一些亲身体验。如果体验不到家长的辛苦,光知道向家长索取,孩子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很容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难以产生感恩之心。

5.适时地表扬孩子

例如,当孩子主动帮忙时,家长要诚挚地表扬:“真不错,你帮了我一个大忙。”当孩子参加助人活动回来时,也别忘了说一声“辛苦了”。

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些虚伪,其实不然,孩子的心是纯净的,如果家长能够用赞赏的方式来鼓励孩子,让孩子明白感恩能够给人带来快乐,那么,感恩的种子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6.鼓励孩子表达谢意

当孩子接受他人帮助时,要鼓励孩子通过电话、短信、卡片、上门拜访等方式表达感谢,让孩子通过实际的感恩行为体验感恩带来的积极的人际互动。注意在鼓励孩子表达感恩时,要强调帮助者的善意和付出的努力,而非你没有为对方做什么的亏欠感。

感恩给人以力量,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谢他人给予的一切,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懂得感恩的孩子不仅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还能理解家长、体谅家长,并逐步学会关爱别人。

让孩子体验助人的快乐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他人的帮助能让陷入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和温暖,得到力量和勇气。而帮助他人的人,收获的不仅仅是尊重与感激,还有快乐与自足。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个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个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个男子说:“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个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原来全都是为我自己而做的!”

“爱能生爱”,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人,最终受益的是自己。首先,有能力帮助别人,说明自己并非没有用处,也就是说,帮助别人能让我们更好地证明自己,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快乐;其次,帮助别人,目的是帮助自己,因为我们自己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获得他人帮助的需要,今天你帮助了别人,今后别人同样可以帮助你。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养成助人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乐于帮助别人,并且能恰当帮助别人的孩子,不仅能受到同伴的欢迎、大人的喜爱,在他们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同样也会获得其他孩子的帮助,从而顺利渡过难关。最重要的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孩子将从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相反,那些不爱帮助他人,凡事首先考虑自己的孩子,往往会被同学所排斥,成为一个没有朋友的“独行侠”。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助人的品格,强化孩子助人的行为,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一般来说,助人行为包括对他人的痛苦有情感反应(移情和共情),关心他人,试图通过安慰、提醒、分享、给予、协助等方式帮助别人。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格,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教育孩子学会帮助别人。

1.增强孩子助人的信心

有些孩子在同伴需要帮助时,表现得很漠然或不知所措,此时家长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伸出援手,只是并不相信自己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因此,家长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来帮帮自己以增强其助人的自信心。比如,摘菜时,家长可以请孩子帮忙搬个小凳子让自己坐下,并对孩子说声“谢谢”。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运用情境教育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是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比如,蚂蚁搬运食物、工人师傅盖楼房等。在孩子帮助他人后,家长一定要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从而激发孩子助人的积极性。

2.让孩子看到别人的需要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有的孩子能很快发现并伸出援手,而有些孩子却毫无反应,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经常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描述需要得到的帮助,并教孩子懂得如何从别人的表情、行为看出对方的需要。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向孩子寻求帮助。比如,购物回家的路上,家长可以向孩子“求援”:“我一个人拿不动这么多东西,你帮帮妈妈(爸爸)吧!”听到这样的“请求”后,孩子肯定会过来帮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

3.适当扩展孩子助人的范围

当孩子有乐意帮助别人的意识后,家长可以适当扩展孩子的助人范围,如让孩子去帮助那些比自己年幼的孩子,把掉到地上的雏鸟送回鸟窝,搀扶盲人过马路,在空余时间扫扫楼梯过道、擦擦楼梯扶手,为行动不便的老年邻居送送书报等。虽然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可以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别人原来很简单、很快乐。

4.让孩子及时作出助人的决定

据研究,情感的力量有助于孩子作出助人的决定。对5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情景和感受,如“以前你系不上扣子的时候,是不是也挺着急的?”“上次你摔了跟头,也这么哭来着?”对6岁以上的孩子,家长还可以设置情景,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想,使孩子对需要帮助者产生同情,进而作出助人的决定,“要是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你会怎么想”,等等。

5.培养孩子助人的能力

有时孩子没有帮助别人,并不是他不想帮助,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力”就是个人能力,如助人的特定技能(想帮小朋友系扣子,自己就得会系扣子)、有效的策略知识(如妈妈突发重病,知道可以求邻居帮助)、人际间问题的解决能力(妈妈生病要求助邻居时,知道怎样把事情向邻居说清楚)等。这些能力,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

6.教育孩子要“帮正确的忙”

能给别人施以援手是件好事。可是,要让孩子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帮忙以及怎么帮。如果两个孩子在打架,其中一个孩子请求帮忙,这个忙就不能帮。因此,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辨别是非,不能帮倒忙,不能因为去帮助人而伤害到别人或自己。

当然,家长还应该告诫孩子当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应该主动请求帮助。如果因此遭受了拒绝,不要认为自己就不应该再帮助他人了,因为,热心肠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语言上和行动上教育孩子,让他们逐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让孩子心存慈悲,远离偏见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的现象。孩子的言行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里,通常烙刻着他人言论的影子,所以,对一些人一些事,难免有一些“偏差”,有一些“成见”。

璐璐放学回家,气鼓鼓地对妈妈说:“我的橡皮丢了,我敢肯定是后桌的晓飞拿走的。这个小偷,我恨死他了,明明偷了我的东西还死不承认。”

“你怎么确定是他偷的呢?”妈妈问。

“因为他家里很穷,学习又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哦,原来这是孩子的判断标准。因为人家穷,人家学习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因此,其他人对他就有了偏见,也喜欢用“有色”的眼光看他。

妈妈不动声色地说:“这么说,你也不喜欢他了,所以,觉得他偷了你的东西?”

“嗯!”璐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如果我们家也很穷,老师和同学也不喜欢你,那班上同学丢了东西就是你偷的了?”

“没有,我才不会偷呢!”璐璐着急地辩解。

“是呀,你不会偷,也就意味着别人也可能不会偷你的东西。你说呢?你想想,你可能不小心把橡皮放哪儿了?”妈妈和颜悦色地说。

璐璐听了妈妈的话,认真地说:“是呀,也不一定是他偷的,我也许落在家里了。”说完,璐璐就飞快地跑到自己的书桌旁,她抖了抖昨天晚上堆放在书桌上的书,果然,一块橡皮掉了下来。

“呀!真的在呀,妈妈!”璐璐激动地喊道。

妈妈轻轻地拉过璐璐:“你冤枉了人家该怎么办呢?”

“向他道歉。”璐璐有些不好意思,“可是,班上的同学会嘲笑我的,他们也都认为是晓飞偷的。”

“可这是你们误会他了呀!想想,如果你被班上的同学误会,被同学不喜欢,你会不会很伤心呢?”

“会的!”璐璐毫不犹豫地说。

“所以,”妈妈顿了顿,“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让班上同学继续误会他。这样,他会非常伤心的。而且不能因为别的同学不喜欢他,你也看不起他。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瞧不起人。”

璐璐看着妈妈,懂事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想晓飞一定会因为同学不喜欢他而难过呢!我会跟他道歉的。而且,我会告诉同学们,东西不是他偷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孩子之所以产生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源于他(她)的无知,更因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一般而言,孩子对人有偏见,爱嘲笑别人,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周围人的影响

例如,爸爸妈妈经常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孩子听后,在某个时候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就会嘲笑他:“看你那傻样子,呆头呆脑的,我才懒得理你呢!”

又如,老师瞧不起某位同学,班上的同学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这个同学是不好的,因此,对他也有偏见,也看不起他。

2.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滋长了虚荣自傲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对别人有偏见,嘲笑别人,看不起别人。

如果孩子对人有偏见,缺乏公正、平等待人的心理,家长应该怎么办?

(1)注意言传身教。如果孩子有了嘲笑别人的行为,大人应及时干预,立即劝阻或制止,同时也应检点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教育孩子理解和体谅他人。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不要过分地宠爱孩子,应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带孩子多看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的影片、木偶戏等,让孩子从中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助人为乐,如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孤儿、残疾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善于与别人一起分享等。

(3)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同情,用同理心思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要循循善诱,就事论理,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别人;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要求孩子学会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让孩子认识到,被人欺侮的人是可怜的,是值得同情的,我们不能欺侮这样的人。这是不善良、不厚道的表现。引导孩子用同理心思考问题,让孩子假设自己深陷这样的处境,会有什么感觉。

(4)教孩子学会欣赏人们之间的差异。在很多方面,人们的确彼此互异,对于这些差异我们不用觉得恐惧及鄙薄,因为人生虽不同,但彼此平等。用平等的心看待别人、理解别人,就能找到自己欣赏、喜欢的东西。

总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别人有偏见,喜欢嘲笑别人时,不要置之不理,应分析其原因,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消除偏激的心理,将有助于完善孩子的个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不断进步。

同类推荐
  • 与孩子并肩的人

    与孩子并肩的人

    教孩子不如懂孩子,因为雕像本来就在石头中,家长要做就是“静观其形,因势而成”。本书是教育专家、畅销书作者刘称莲继“陪伴教育”三部曲之后推出的全新作品,她用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将陪伴孩子学习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娓娓道来,带你读懂孩子学习背后的认知规律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写不出作文怎么办,数学成绩上不去如何找方法,英语学习有没有捷径,要不要报课外班,如何陪孩子写作业……每一个问题都细小琐碎,而又真实普遍。让我们跟随作者,把对孩子的爱化作教养的智慧,做与孩子并肩的人。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实践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实践版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夫;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妈妈”。教育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一个很好的好妈妈,光有爱是不够的,兼有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一个好妈妈还要能够透彻认识自己,并认真研读孩子这本无字书,不断完善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也许世界上所有的妈妈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并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那么,好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呢?妈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 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你知道如何在孩子犯错时指出他的错误而让他从中成长吗?面对家中孩子的无理要求,你知道如何说不吗?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你知道怎么奖励他以让他更上一层楼吗?你是相信赏识教育,不停地告诉孩子“你真棒”,还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呢?《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家教情商课》总结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和成功教子经验,结合生动的事例及精当的解析,告诉你如何走出过度溺爱和无理责罚的误区,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少儿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把握适度原则,做到奖罚分明,以及如何通过及时肯定、适当奖励,给孩子正面向上的力量,使孩子步入正确的成长轨道,从而培养优秀的孩子。
  • 好妈妈应该这样辅导孩子写作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的家庭作业辅导法

    好妈妈应该这样辅导孩子写作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的家庭作业辅导法

    辅导孩子学习是每个家庭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也是令很多妈妈感到困惑的一件事:一些孩子磨磨蹭蹭,明明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吃零食,结果两个小时还写不完;一些孩子写作业偷懒,故意漏掉题目,撒谎没有作业,抄袭作业;一些孩子态度不端正,字迹不清,粗心马虎;还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懂得自己思考,总想着让妈妈帮忙解决……做好家庭作业,既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复习、理顺知识的最佳手段。本书将介绍一种最有效、最省力、让孩子成绩暴增的作业辅导法,让妈妈不再发愁。孩子的好成绩,离不开妈妈的关注、点拨以及帮助!做个会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好妈妈,全面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土地,播种思想的种子,会收获行为的果实;种上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要是播上习惯的种子呢,将收获到品德;如果播上的是品德,得到的收获是命运。”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这是一部新颖独特、思想深刻、可读性强且实用价值较高的书。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创意新颖独特。二、结构新颖。三、思想深刻、分析透彻、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真悟终端

    真悟终端

    练得真形似鶴形。古来问道,烧丹炼汞,时代在变,修真也得与时俱进嘛。这是一个女带学生与女装大佬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网王同人之曾经消逝的爱

    网王同人之曾经消逝的爱

    端木悠雅,现世少女,拥有出色的剑道,无意掉入河中,与幸村精市的未婚妻绯樱闲交换了身份。同来的还有挚友欧阳凌舞,她们将自己的身体带到了网王世界,醒来就被人救起在河岸边,在凌舞的陪伴下入读圣山百合女子学院,她不是绯樱闲,对于幸村她也只有冷漠。可是,如兰般纤细美丽的少年悄悄爱上了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未婚妻。少男少女的感情是那么的复杂,她想逃开!
  • 重生之穿越异界

    重生之穿越异界

    一个叫王刑宇的。。。少年,在玩游戏时意外重生,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元素使,话说用了空间能力头发,眼睛会变色是什么鬼,。。,
  • 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粒神..more

    粒神..more

    主角问鼎天只是一名普通中学生,意外得到了十分强大的力量。但其年少无知,没有隐藏,反而抱着出风头的念头在人前卖弄自己的力量,在其校园掀起了强烈的动荡.以其傲然姿态立名全国,轰动世界!虽过足了一把“超人瘾”,却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惊世卓绝,牵动整个人间界修真势力的旷世之战.大难不死,喜得突破.后踏上寻找传说中上古神兵,问鼎天下之路…上至九天下幽冥古上修真万魂泯神鬼伏星鸿羽惊
  • 今天是愚人节

    今天是愚人节

    今天我和妹妹一起去咖啡店,我们边喝点了的咖啡边聊天,在窗外发现了一个女孩,穿着奇异服装的女孩,她来到店里,对我说:“男朋友,我找到你了!”男朋友!!!啥情况!!!
  • 岁月的童话

    岁月的童话

    茫茫人海,曾经错过,可以再遇到那个人,仍属幸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