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普希金在《渔夫和金鱼》中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太婆,她不断地提出丈夫满足不了的要求。无论是金钱、权力、美食、财产等,贪婪之心永远不会满足。越是企图满足,其胃口亦就越发增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求利,是在情理之中,求不得亦是正常的。但贪婪的膨胀往往因为有了某种机缘,如拥有了某项权力,尝到了因这种权力带来的甜头,就想无本万利,甚至不断采用非法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
古时有一则寓言叫“齐人盗金”,说的是齐国有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一天他路过集市,看见摊子上待出售的黄金,拿起一块就走,被人捉住后,他说:“吾不见人,徒见金。”这个例子说明贪婪有时候也是专注情绪的一种方式,贪婪的人在获得他所渴望的权力、金钱和女色时,有一种发狂的快感,在这一刻他是非常专注的,仿佛他正与贪婪的对象融为一体。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一类说法,常被引为贪婪行为的借口,许多人在被法律制裁之后都坦言这种格言是自己贪得无厌行为的初衷,所区别的只是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只要存在暴富的可能,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一个多维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中的每一维度的决堤都可能使情绪崩溃,贪婪的情绪维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旦贪婪的对象成为专注的焦点,原先的多维系统就迅速崩溃了。所谓“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都是指情绪系统的制约机制已经失效的意思。
现实中,由于金钱欲膨胀,因而贪污、受贿,从而被判刑,被罚没资产,到头来要得到的没有得到,却又失去了许多。这样的例子不少,千万要引以为戒啊。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当你煞费心机地所获取来的又在自己赤条条地离开了之前交给他人的时候,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相反,如果能对我们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我们便会洒脱、自得其乐,幸福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这样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欲成大事,忍耐到底
忍耐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积蓄,一种毅力,一种精神。该忍则忍,该让则让,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成功的一个希望。
做人就应该像弹簧,能拉长也能缩短,能忍辱也能负重。人要是缺少这种弹性,就会变得很脆弱,不堪一击。
俗话说:“心不慌,神不乱。”凡事只有稳住内心、不慌乱、不显露出来,才不会给对手可乘之机。而要做到沉得住气,首先就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忍耐的智慧,其次要有一颗自信的心。当时机不成熟时,绝不贸然出手,而是静待时机来临再一举破敌,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做生意的时机不是你想要就有的,相反,更多的机会是在你准备尚不充分,或者条件不太成熟的时候到来。这时候是耐着性子观察分析还是贸然出手,可反映出决策者的能力和气度。
李嘉诚说:局势如何,应以大势而定,如自身实力强弱、市场低潮或景气等,而不能被一时困难所迷惑。在大势有利于我时,如果实力稍弱,也可一拼;在大势不利于我时,唯有忍耐才是上策。
先前,和黄洋行总裁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按港府条例,如果要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就必须补地价。此时正处于香港地产高潮时期,按当时地价计,该用地需要补地价28亿港元。
李嘉诚觉得,如果补地价,成本有些高了,所以暂缓黄埔花园计划。他认为以后地价成本可能会降低,而现在时机不够成熟,他决定伺其成熟再动手。1983年,等了两年的李嘉诚发现地产出现了低潮,于是正式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的地价费用获得该地段商业住宅开发权。李嘉诚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一下子就节省了补地价费达24亿港元之多。这也就是说,屋村工程尚未开工,他已大大赚了一笔。
购得建筑用地后,李嘉诚并未立即开始兴建黄埔花园屋村。他打算等地产市场转旺时再着手,以便卖个好价钱。一年后,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市场开始繁荣起来。到1984年年底,李嘉诚正式投资40亿港元,开始兴建黄埔花园屋村。整个黄埔花园共占地19公顷,由94幢住宅楼组成,总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另外还有一座面积170万平方英尺的大型商厦。这是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的屋村工程,也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屋村。据专家估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少见,这让地产界同行们称羡不已。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时又大兴土木,地产高潮时再出售楼宇,一步一步,环环相扣,足见李嘉诚有着高超的驾驭时势的本领。
可见,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要保持谨慎,克制住内心的冲动,静候时机成熟再出手,可获成功。
大部分人的性情都是比较急躁的,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沉不住气而心浮气躁,以至于使事情越来越糟,使自己损失惨重。因此,做人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学会忍耐、学会稳重,凡事都要先沉住气,再相机而动。
不计眼前得失
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有远大的眼光与志向,不要争一时之短长、计较眼前的得失。正如一位智者所言,老鹰有时比鸡飞的还低,但是人们从来未因此而认为鸡比老鹰要矫健。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想要达到一种目的,但却面对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时候如果我们过于彰显这种欲望,就会更加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提防,从而增加我们精力和资财的投入。如果我们显示出无所谓和很坦然的姿态,那么在竞争中所出现的情景就会不同。
人的一生无论从横向看,还是纵向看,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也会面临着种种的选择。而冲突、竞争,也时时伴随着我们的每一次机会与选择。对此,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处处上,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无关宏旨的东西,也必须要对一些自己颇为喜欢、但出于某些原因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在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上,以及在一些自己本身完全具有竞争力和理由的机会中,我们也可能会由于某些因素而主动地让与他人。一句话,我们不可能全部获得我们想要的,即使它们本来是属于我们的,如果必须放弃,那么就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和利益。
在人生的历程中,吃亏和受益是一种互为存在、互为结果的东西。一个人不能事事只想着受益,有些事情当时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我们更不能时时怕吃亏,有些事情当时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天地轮回,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哪一个人,无论哪一件事,都不可能有永远的受益,也不可能有永远的吃亏。
有一位老干部因收受了2万元钱,而充当了地方黑势力的保护伞。事发后这个老干部被判刑入狱,公职没有了,工资更没有了。这个近50岁的老干部,每个月拿3千元的工资,正常情况下他可以活到70岁以上,按每年国家发给他的薪水3万元计算,20年是多少?30年是多少?为了区区2万元钱,丢掉了将近100多万,这样的事情哪个是便宜哪个是吃亏,还要细细算来吗?当然,他在收别人2万元钱的时候,他认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温州有位商人非常精明,以“吃亏”赢取信誉。他在陕西铜川开了家机电设备公司,人呼他刘老板。一次,有个老客户来买电器配件。客户火烧眉毛要得急,因为拿不到这个配件,其所在的企业停工一天将损失5万多元。
刘老板找遍了所有的公司,都没这个配件。他安慰客户不要着急,并保证在一天之内一定把货找到。刘老板亲自出马打的直奔西安,谁知西安也没货。于是连夜乘机飞赴杭州,下飞机已是凌晨3点。他付了几百元车费又打的赶往温州老家。
在温州,经过好一番折腾联系后才买到那个奇缺的电器配件。为了赶时间到温州机场,出租车路过家门口,他没有叫停以探望二老。当他把货交到客户手中时,一看表,正好24个小时。一个300元的配件,顶多赚30元的利润,但刘老板除受累、受饿不说,还付出了3000多元的出租车和飞机票的钱。
客户所在企业第二天敲锣打鼓送来大匾,还带上当地媒体……很快,刘老板甘愿吃亏的事在业内流传,其公司生意也就日益兴隆。
这是一种更主动的人生智慧。因为,这种放弃、让予、“吃小亏”,是因为我们已经明智地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获得自己所有应该获得的机会和利益。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争、去比、去要呢?我们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么,把这种必然性的东西驾驭在自己的主动权之下,岂不是更好吗?这本身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因为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争上了他可能碰到的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由于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则不能不失去后来的各种机会的选择。相反,有远见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操控在自己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机会,但却牢牢把握住了成就自己事业的大机会。
近代名将蔡锷对付袁世凯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夺得了大总统的宝座后仍然贪心不足,还想复辟帝制当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扫除异己,他把蔡锷诓骗到北京软禁起来。蔡锷心里明白,不能争一时之长短,索性处处假装顺着袁世凯,还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袁世凯便真的对蔡锷放心了。就这样,蔡锷稳住了袁世凯,最后瞅准机会脱身回到了云南,领导了护法运动,推倒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人生有得意时就有失意时,在不利的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要能委屈自己,不计眼前得失,把目光放远,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只有目光长远,高瞻远瞩,胸怀宽广,不计眼前得失,才能成就大事;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斤斤计较于眼前小事,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不争一时短长,给自己制造一个好的环境,全心投入长远利益,结果眼前失掉的,以后会得到加倍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