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因给了树木生存的土壤而得到生机,天空因给了鸟儿翱翔的空间而变得广袤,自己的生活因彼此间的关爱而充满幸福和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一句极为普通的谚语,意思是遇见很平常的小事,即便如同赠人玫瑰一样微不足道,但带来的温馨却会在赠花人和爱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
印度尼西亚著名华人银行家李文正喜欢阅读中国古籍,并把一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运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他在和其他企业家谈判经营时,把“和为贵”的思想应用到谈判和经营中来。他认为,“做生意,眼光要放远,争千秋而不计较于一时”。如果“双方为利争斗,生意就不可能长久”。所以他主张双方谈判,不一定要分出胜败,而应皆大欢喜。正是在这种“双胜共赢理念”的指导下,李文正与印尼民族、华人及外国金融银行家有广泛的公私交谊,合作良好,事业也获得快速发展。
他最先经营的一些进口业,就是和朋友合资的。1960年,他最先转入银行业时,也是和几位福建华商合资合营的。1971年,他与弟弟李文光、李文明及华商郭万安、朱南权、李振强等共同集资,组织了泛印度尼西亚银行。
从1973年9月至1974年11月间,李文正领导泛印银行和印尼中央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十几家各国银行、财务暨企业公司联合组成印尼私营金融发展公司。同时,泛印银行和瑞士富士银行、日本东京富士银行有限公司、美国旧金山克罗克国际开发公司、澳利大亚商业银行及印尼多国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组成国际金融合作有限公司,从事国际性的资金融通和企业投资开发等业务。
后来,泛印银行又和法国皇家信贷银行签订贷款及技术合作协定,引进法国长期低利信贷,协助印尼工、农业建设及国内外贸易的拓展。他在短暂的五年内使泛印银行成为印度尼西第一大私营银行。
1975年,李文正应邀担任林绍良的中亚银行董事总经理,很快使该行跃居首位。此时,他还独资创办了力宝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一方面和美国斯蒂恒斯金融公司联营一些金融企业;另一方面又和林绍良家族各出50%的资本组成力宝集团,共同联营另外一些金融企业。通过这两个集团的联营,不仅使李文正和林绍良的合作更加紧密,而且成了印度尼西亚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金融财团。李文正已成为印尼仅次于林绍良的第二号著名华人银行家,据估计,他的资产已达40亿美元之多。
在商业活动中,竞争是自然法则。通过竞争,击败对手,独占市场,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竞争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双方势匀力敌,争斗不已,只会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而双方达成一定妥协,发挥各自的优点,共同开发经营,这样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就能双方利益共沾,皆大欢喜。李文正的“和为贵”思想和“双胜共赢”思想是一种独树一帜的经营思想。可见,竞争与合作,适时而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得与失的转化
世人所谓的得失,大多是物质上的得失,但实际上物质得失只是得失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一点,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如果一个人失败时,他很可能会感到无奈,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时间,失去了精力,也失去了信心。但实际上他也得到了很多,得到了经验,得到了教训,也得到了磨砺,为下一个成功奠定了基础。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以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打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地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愤愤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怨,放弃无休无止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辩解;放弃对情感的奢望,放弃对金钱的渴求,放弃对权势的觊觎,放弃对虚荣的纠缠。只有当机立断地放弃那些次要的、枝节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你的世界才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你才会豁然开朗地领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真谛。
有舍就有得,舍就是失去,就是放弃;得就是退一步的超越。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生活中,人们都是喜欢得,不喜欢舍,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舍得一词,初看上去很平常,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割舍、抛弃。
但我们把这一词二字分开抛析,其中却另有乾坤。
舍得,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大度;对于人生而言,是一种境界;对于工作生活而言,是一种思维上的积极……
舍得二字,重在于舍,因舍而得,得源于舍。
司马迁舍弃男人的尊严,赢得了《史记》千古流传;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岩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却能够与青山同在……当然这些都是大“舍”与大“得”,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却难以企及。
“舍”与“得”可以说是一种交易,一种左手对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样“舍”?怎样“得”?值与不值,在于我们心中的等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等价。比如:年轻的时候为了学业、事业,我们舍弃承欢膝下,舍弃与家人团聚,我们觉得值,因为我们得到了学业、事业。但当有一天我们再也没机会承欢膝下、没有机会弥补对家人的亏欠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对当初的选择发出疑问:值吗?又比如那些深陷铁窗牢狱的人,当初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身试法,可此时却忏悔不已,觉得不值。更多的人为了得到钱财不惜掏空身体、预支生命,但真的到了生命即将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又不惜用一切钱财去换取生命,悔不当初。多少年来,人们就在这样的怪圈中不断地轮回。
“舍得”一词让很多人觉得具有禅机,不易悟透,其实主要还是放不下利益,把“得”看得太重。为了名利,有人忐忑,有人焦虑,有人跑上跑下、明争暗斗,如果对升迁、进退不看得那么重,就少了很多烦恼。其实只要心宽了,就什么都宽了,也就“舍得”了。
范进对功名的不能舍,最终失去了心的安宁;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葛朗台对金钱不能舍,又得到了什么结局?他永远不可能得到幸福和快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还成立了“比尔—梅琳达慈善基金会”,把他的财富捐献给了社会。
财富来源于布施,种布施因,果富财获,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定律。佛法说,布施是“舍一得万报”和“愈施愈富”等,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这是真实不虚的。但布施的利益在施者而非受者,这道理许多人并不明白。就好像农民用一部分谷子去播种,只会增加粮食的总产值一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因小果大,舍一得万,是必然的结果。至于受施的人,当他获得财物的同时,过去所种的善因也就消失了。
比尔·盖茨要在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事实上,“比尔—梅琳达慈善基金会”布施的金额和他在世界富翁榜上都是名列前茅,不是证明“愈施愈有”吗?!
因此,适当的“舍”是必须的。但舍与得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舍弃并不意味放弃,而在于将来更高层次的获得。正确的舍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获得,不仅是为了自身“得”,也是为了大家“得”。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得”,到头来只会得不偿失。把握好“舍”与“得”,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智慧。
放弃与获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长久,我们必须先学会正确、适时地放弃。
双赢才是真赢
双赢不仅表明它是一种现代理念,同时它也是现代智慧的结晶。没有对自身条件的分析,没有对周围环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则不能形成双赢理念;有了这种理念,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明智的行为、超常的胆略,也不能产生双赢的结果。
阿曼是从以色列到美国来的阿曼家族的第一代。他在美国南方做了一段时间的行商之后,跟他的两个弟弟伊曼纽尔和迈耶一起在亚拉巴马的蒙哥利马定居下来,当上了杂货店的老板。该地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有的是棉花,但却没有现金去买日用杂货,于是阿曼就用杂货去交换棉花。结果,这种方式使双方都皆大欢喜,农民得到了需要的商品,他也卖掉了杂货。
这种方式,乍看上去与“现金第一”的经营原则不符,但这却是阿曼兄弟“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绝招。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所有没有钱买日用品的顾客,扩大了销售,而且有利于阿曼兄弟降低棉花价格,提高日用品的价格;并且使杂货店在进货之际,顺便把棉花捎出去,避免了单程进货,更省下不少运输费。
没过多久,阿曼兄弟便由杂货店小老板发展成经营大宗棉花生意的商人,棉花典当成了他们的主要业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阿曼兄弟在伦敦推销邦联的商务,在欧洲大陆推销棉花。战后,他们在纽约开办了一个事务所,并于1877年在纽约交易所中取得了一个席位,成为一个“果菜类农产品、棉花、香料代理商”,从此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在商人看来,人生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如果不消灭对方就会被对方消灭,而人生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来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不可否认,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出于它们生存的需要。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不同,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个体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当紧密,除了战争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都是不利的。
商业中,顾客是最终的消费者,一种商品是否适用、质量好与不好,顾客最有发言权,多数情况下,顾客的意见总是正确的。商家、企业如果能经常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不断地改进工作,就会招徕更多的顾客,做成大批的生意。
美国底特律有位叫伦纳德的老板,他从经营中总结了一条经验: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顾客的建议、要求和挑剔总是对的,是绝对真理。”他举了个例子,说一天下午,有位妇女提着一只火鸡找到市场经理,说那只鸡干瘪无味,要求退换。经检验,这并非店方的责任,而是由于这位妇女烹调技术不佳造成的,按理说可以不换,但店方还是给她换了一只。从此以后,这位妇女经常光顾此店,一年时间便从这个店买了5000多元的商品。伦纳德老板将此经营法称之为“顾客真理效应”。
现在有些企业往往不大重视顾客的意见。不要说对待责任在顾客一方的事,就是责任全在商店自己的问题,也会强词夺理,推卸责任,把顾客撵走了事。看了伦纳德这条“顾客真理效应”的经验,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合作双赢的时代,互惠互利的合作是现代人类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双赢理念则是人们生活的思想理念,合作则是双赢理念下人们所选择的最佳行为,而互惠互利则是双赢理念的外在动因。
从2002年5月23日开始,国内著名家电厂商TCL的500多台大屏幕彩电,将陆续进驻世界著名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的店铺内。这种完全不同领域间大企业的合作,将“世界杯”前最后一周的体育营销热浪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TCL和麦当劳同时宣布,在2002年5月22日至6月30日近40天时间里,TCL与麦当劳将共同演绎意欲双赢的促销战略:TCL提供29英寸和34英寸彩电及背投式等最新大屏幕彩电500台,摆放在中国内地500家麦当劳餐厅内,为消费者转播世界杯精彩赛事。中国内地所有麦当劳餐厅内均同时开辟TCL麦当劳“世界杯看球俱乐部”专区。在世界杯期间,麦当劳餐厅内还将举办大型“世界杯竞猜有奖游戏”,实力雄厚的TCL将提供包括TCL王牌29英寸彩电、TCLHID一键飞、TCLDVD机、TCL复读机等在内的所有奖品。另外,在全国范围内TCL产品销售点,TCL同时派发麦当劳10元(原价15元)的优惠券。凭此优惠券,消费者可以到麦当劳餐厅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