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职场上就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懂得适当放弃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因为,放弃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却会成就完美——经过淘汰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放弃的完美,而此时的放弃则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不断升级,超越“旧”我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所以舍弃你的犹豫、拖延,使人生不断地升级!
如果你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工作,凭借年资,就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那么,你得当心,几年之后,也许就会在城市的失业大军中发现你的身影。
这不是危言耸听。老板选择人才的标准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尽管时下流行“忠诚胜于能力”的观念,但老板心里却在打着另外的算盘。下面不妨试举美国花旗银行著名的“九格方图”用人模式为例,从中或许能给你一点有益的启示。
美国花旗银行对员工进行潜能考核,分为三个等级:
一是转变潜能。即具备调动到更高层级的能力和意愿,比如从普通员工升为部门经理。如何确定员工是否具备转变潜能呢?第一个依据是他目前的绩效考核成绩,第二个依据是他在目前岗位上的技能熟练程度,同时还要考核他是否具备在下一个更高层级的岗位上所需要的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是否善于活学活用新的技能和知识,是否渴望较高的挑战和更多机会,是否具备超前的商业眼光,是否在关心自身绩效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绩效。
二是成长潜能。即具备调动到同一层级更复杂的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和意愿,例如,从培训经理调为人力资源经理。具备成长潜能的员工在操作、技术以及专业上的技能都高于其目前级别所需,执行和领导技能超出目前级别所需,常常学习和运用新的技能和知识,渴望在同一级别上获得更大挑战,乐意承担更多工作,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在关心自身绩效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的整体绩效。
三是熟练潜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能够不断深化经验和专业知识,具备目前工作所需的技能,具有相应的执行和领导能力,常常学习和运用新技能,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并愿意做得更出色,也具有目前工作所需的商业眼光和团队精神。总之,适于在目前岗位上继续发展,但不适于升迁或调岗。
你也许认为,这三类员工都非常优秀,都会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但花旗银行可不这么认为。它的做法是:运用“九格方图”对员工的绩效和潜能进行综合考评,将所有员工分别放在“九格方图”的不同格子里,然后评估员工的价值并决定他们的前途。员工按绩效和潜能被分为九类,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格子。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不妨直奔主题:排在第九格的是“有贡献作用、具备熟练潜能的员工”。一般情况下,他们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会被迫换岗或被淘汰。为什么呢?他们虽然对工作胜任愉快,但对追求优秀业绩不感兴趣,成长意愿不足,有用但没有培养前途,所以要被淘汰出局。
但是,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还有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公司可以找到跟你做得一样好但更便宜的人,为什么要按资历不停地给你加工资呢?“拔了萝卜地皮宽”,除非你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否则对老板就不具备吸引力,一旦停止成长,或者成长速度过于缓慢,就会成为优先淘汰的对象。不仅花旗银行如此,许许多多公司的用人标准也是这样。
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不够便宜。
“忠诚”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永远都要让位于绩效。
古代老板“斩功臣”,现代老板淘汰“好员工”,都跟道德无关,不过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经济问题。“论功行赏”只是做在即时,你指望老板怀念你三年前的“功劳”,基本上只是一相情愿。
有一位职场精英说得好,“人生要尽量避免做机械式的重复工作”。如果你从事一项工作已经很久了,对绝大多数事情驾轻就熟,很少遇到挑战性的问题,那么,你应该开始为工作不保而担心了!
如何确保不被淘汰出局呢?应该让你的创造能力升级。你可以一辈子只做一项工作,但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同一层面。古人说:“苟日新,又日新。”人也好,组织也好,只能不断追求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不断地升级,才能在“物竞天择”的现实环境中成为赢家。
升级有两条路径:
一是技术路径,从“菜鸟”升级到熟练员工,再升级到技术精英,再升级到业内专家,再升级到在你的领域内拥有相当的发言权。
二是管理路径,从基层工作人员升级到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将普通员工训练成优秀员工和率领团队创造优秀业绩的能力,然后逐步升级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直至成为职业经理人。
假设这两条路都走不通,职业生涯陷于停顿,怎么办?如果你明智的话,最好果断跳槽或转行。每个人都有天赋潜质,无法升级的地方,可能不是你应该待着的地方,不如去一个新的地方,寻找新的挑战。
在不断升级的人群中,没有穷人;在无力升级的人群中,没有富人——假设有的话,也只有一些行将落伍的富人。
请一定要记住一个关于“富有”的观念:人生需要不断升级,超越“旧”我!
藏锋显拙,赢得人心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尤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为人处世时,不能太过显露自己的锋芒。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就会招人嫉恨而受到打击和陷害,要知道当你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在埋下危机的种子。真正的智者懂得屈伸之道,懂得掌握显露才华的尺度。该显则显,该收则收,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明则成就事业,暗则保身。
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故意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他人的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与人交往时掌握主动权。
示弱,必须善于选择适宜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要展示自己的显赫,应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要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好以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你“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坦陈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若让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过去,很少有车辆愿意为其让路,这样以来,也就极容易发生车祸;而如果是老弱病残者,人们便都会为其让路,同时,大家也都觉得自己做了善事,这样,发生车祸的几率就减小到零了。
由此可见,在有些时候,弱与强会受到人们截然相反的对待。在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此时,只有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走得更远。同样,在与人交往中,如果适时主动示弱,往往会成为最后的赢家。示弱,其实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地站立。在生活中主动示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工作中主动示弱,可以聚能蓄势;强者主动示弱,可以展示出博大的胸襟;弱者主动示弱,则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伤。
生活中,若总是锋芒毕露,最终会处处受制;而若能从容低调,主动示弱,则可趋利避害,一步步获取成功。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强调要做表面的强者。表面的强者真的强吗?表面的弱者真的弱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表面的弱者往往才是真正的强者。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在他的一生中,曾有“三低”的行动,正是这“三低”让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是桃园三结义。在桃园,刘备、屠户张飞和因被通缉流亡江湖的关羽三人结拜为兄弟。刘备愿与张飞和关羽结为兄弟,随之,两条浩瀚的大河也很快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被称为“五虎上将”的张翼德,另一条则是儒将武圣关云长。有了这两人的帮助,刘备的事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二是三顾茅庐。一开始,诸葛亮还只是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但刘备却曾为之而前后三次登门拜访。先不说身份、地位,单说年龄,刘备也能称得上是一个长辈,一个长辈吃了晚辈两次闭门羹,就连身边的张飞和关羽都看不惯了,而刘备却没有任何怨言,也不觉得自己丢了脸面。这一低,让他得到了一个千古名相。
三是礼遇张松。刘璋的部下张松,原本是想要卖国求荣,将西川地图亲自献给曹操。而曹操自从打了胜仗后,几天没看到张松,一见面就要问罪,还差点将其处死。刘备见状,便速派赵云和关云长在境外迎候,自己则亲自在境内迎接,并大摆宴席,以送别张松。为此,张松尤为感动,最终将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一次,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西川。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明显看出,正是因为平易近人、礼贤下士,舍得放下身段示弱,才使得刘备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相反,曹操因心高气傲,目中无人,最终丧失了富饶的天府之国。由此可见,刘备虽然没有大气势,但他是真正的强者,是真英雄;曹操虽然耀武扬威,但也因此吃了大亏。
所以说,一个人不管是已经取得成功,还是尚未出师下山,都应该保持低调,主动示弱;尤其是那些年轻气盛的人,更需要注意。要知道,主动示弱,往往会为自己赢得好人缘。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看上去很平常,常被人认为窝囊、不中用,其实,这样的人最不可小看。有些时候,这样的人胸中往往都隐藏着极高远的志向和抱负,他们表面的这种“窝囊”,正是有忍耐力、成大事策略的一种表现。在交际中,他们能高能低、能上能下,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一次,一位记者为获得一些丑闻资料,便去拜访了一位政治家。在尚未开始谈话之前,这位政治家就对面前想要质问他的记者说道:“时间还早着呢,咱们可以慢慢谈。”对于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记者感到十分意外。
不一会儿,政治家的秘书将两杯咖啡摆在桌子上,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突然大叫道:“啊!好烫!”随之,咖啡杯滚落在地。等秘书将残渣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拿起一根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记者看到后,忙提醒道:“先生,你把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后,连忙改正,不料又将烟灰缸打翻在地。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趾高气扬的政治家竟然出了这么多洋相,让记者十分意外。不知不觉的,记者对政治家产生了一种同情。其实,这也正是政治家想要的结果,这整个过程也都是他一手安排好的。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当那些杰出的权威人物的弱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原来对其所抱有的那种恐惧感很快就会消失,相反,还会对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
示弱是收而不是放,是守而不是攻,因此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说,为人处世中,懂得示弱是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的“灵丹妙药”,也是谦逊为人、低调处世的制胜法宝。
因此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若想要让别人对你有一种亲近感,你就需要很巧妙且不露痕迹地在别人面前暴露出自己一些缺点,以表明自己并非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换而言之,与其逞一时之快而破坏了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倒不如舍得示己之短,补人之长。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身的素质和宽容的心态,同时也能成全别人的自尊,可谓是于人于己皆有利。
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所谓“好为人师”,字面意思则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也就是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等。《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同说谎是人类的天性弱点一样,“好为人师”也是人类的天性弱点,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懂得自我克制和约束,而有的人则不愿意进行自我克制和约束。所以,在工作中,似乎从不缺乏热心帮助你、指导你的“导师”。
在生活中,喜欢当别人的老师是人的通病。有知识的人,所谓才子,更喜欢这样。喜欢对人品头论足,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喜欢揭人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就是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场合不适的情况下,人也敢僭上冒犯他人。
除了知识分子、才子如此,寻常百姓也不例外。稍有这样表现自己的地方,便会大加夸张,毫不放过。如,我们老爱抓住别人的口误,大肆张扬;在书中发现了一两个印刷错别字,也会十分自豪地把它们标示出来,以显示我们的才学。其他99%的地方,我们也许一窍不通,毫无知识,可是我们对之却能安之若素,不至脸红。独独对我们能够发现的他人的一点瑕疵,肆意批评。这种难得律己、好为人师的德行十分不好,既容易开罪于人,又学不到任何东西。
从人的心性上来看,人都自视甚高。据此可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先生。你硬要当他们的先生,只会让人生厌,别无他益。但是我们却往往让自己尴尬,喜欢扮着先生的面孔吓唬他人,教育他人,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的事,我们却偏要做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却要强加于人呢?老祖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春秋时代的孔子曾周游列国。传说有一天他从卫国到陈国去,途中经过一片桑林,看到采桑女们正在采桑。孔子吟咏道:“南枝窈窕北枝长”,正想继续吟下去,想不到其中一个采桑女文思敏捷,拾取孔子原韵,接口吟道:“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折回问我采桑娘。”孔子讨了个没趣,来不及思索采桑女续诗的含义,就掩面离去。
孔子到了陈国,被大夫发兵围困,并出难题,责令他穿九曲珠,才放他行。孔子不会穿,这时才想起采桑女所吟的诗,急忙派学生颜回和子贡沿旧路返回,向采桑女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