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挑战常常和机遇一同出现。李开复曾经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李开复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当时的李开复很吃惊,连忙表示自己缺乏老板那样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但老板听了后认为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于是,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两年后顺利接替了工作。
案例
苏军大学读会计专业,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做财务。后来,公司的诚信出了问题,苏军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份工作,另谋职业,虽然这次的跳槽使得他此后很久没有再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后来有个机会使他进入互联网行业。他对网络不是很熟悉,好在面试时他镇定从容,侃侃而谈,加上这家公司人才匮乏,勉强被看中分到技术部。没有基础知识的苏军,面对复杂的程序和业务,他只有咬着牙挺过来了。后来他发现,在这家公司里,他的工资是最低的,而他的业务已经做熟练了,于是他跳到了另外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也属于互联网行业,但是给苏军的待遇翻了一番。
由于有了在前一家公司的经历,他在新公司业务上轻车熟路,本来3个月的试用期缩短到1个月,薪水也再次翻了一番,而且,他在这里有机会尝试他一直憧憬的公关策划。心理上的满足使他兴奋不已,经过磨炼之后,苏军换来了让自己感觉幸福的职场生活。他感慨,不用惧怕某些必要的兜兜转转,这会帮自己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
动机不纯的跳槽只会被拒之门外
诚信并不机械地等于终身服务于一家公司,对于个人来说,一个过去可能是最佳选择的公司现在可能已无法激发他最大的激情和才干。只要一个人保持进取的精神,“跳槽”的可能性就永远存在。
案例
曾经因为跳槽到Google,李开复与微软引发了官司,很多人为此质疑李开复一直倡导的“诚信的原则”,认为他的跳槽有违他曾经的承诺,有悖于他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在李开复看来,“企业诚信是员工的义务,它包括保守公司机密、执行公司计划、敬业、有责任心等等”。
李开复曾经说过:“一名诚信的员工更应该是一个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企业的苔藓植物。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两个独立、平等主体间的契约,只有当双方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最佳选择时,这个契约的效果才是双赢的。相反,当这个契约变成人身依附时,企业就变成了可以混日子的大锅饭,个人就变成了失去选择权利的现代奴隶。”
事实上,李开复也是这样做的,面对诚信的员工,他愿意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发展机会,让他走得更稳;在面对不诚信的跳槽员工的时候,李开复毫不犹豫地将此人拒之门外。
李开复讲过他在苹果工作的一段经历。曾有一位刚被李开复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李开复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李开复就询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那名经理回答道:“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听完他的回答后,李开复说:“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后来,李开复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当然,那名经理也不负众望,成了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然而,面对不守诚信的人,即使再有能力,李开复也拒绝接受,李开复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这名面试者的能力很棒,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对李开复表示,如果被录用,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可是,对于重视诚信的李开复来说,他认为不论这位面试者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自己都肯定不会录用他。
李开复认为这样的职场人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缺乏“诚实”和不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做所谓“业余作品”给另外的一家公司呢?所以,他坚决没有录用这名能力强的员工,这也体现了他对诚信准则的严格遵守。
案例
有三年工作经验,业绩突出的G在应聘中一路绿灯,没想到却在最后关头突遭淘汰。他非常困惑,因为他感觉企业所有的招聘条件自己都符合,但最后居然输给了一些业务能力比自己差很多的新人。
而真正的原因则是他在复试时,对原来的公司没有诚信。G面试的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领导认为,G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在最后复试时,他们要求应聘者对原单位的上级或同事作出一番评价。
没想到,G不但贬低昔日的上司和同事来抬高自己,还顺口说出了原公司的行业机密。听完他的话,领导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录用G,就这样,公司不惜降低门槛,录取几名工作能力不如G的新人。
这里,再次提醒职场人,跳槽面试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说话,既然你跳槽,你肯定或多或少会反感原来的公司,但是千万不要在新公司里诋毁中伤以前的领导。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尽量不要再提起过去的矛盾,这将对日后与新旧老板相处都大有益处。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变,说不定你哪天还会与原公司有业务往来。更不要作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例如,出卖原单位的商业资料——这是跳槽者最致命的伤,轻则难以跳槽成功,重则身败名裂,其他公司也对你唯恐避之不及。
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员工对公司忠诚,作为招聘单位,当然不愿意聘用那些过河拆桥的人。求职者为了得到新工作,今天可以说出原公司的商业秘密,明天就有可能抖出本公司的秘密,这样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当然会引起招聘单位的反感。
让招聘者觉得你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很多职场人在跳槽的时候,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错误的心理:感觉简历并不重要,“见面谈”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自己有很多业绩都可以侃侃而谈。而且凭着自己在职场的阅历,心中有“料”,只要一面谈,肯定能拿下这份工作。
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没有出彩的简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人事部的人每天收到数不清的简历,所以他们在看简历的时候,只看“关键词”,如果职场人不重视简历,不认真修改关键词,那么这份简历就会被淘汰。
案例
P曾经很直接地对年轻人强调简历的重要性,他说:“简历是供人筛选给予你面试机会用的,那么光写一大堆跟别人一样的课程有什么用呢?简历应该反映‘你跟别人相比优越在哪里’,不管你做过什么,简历应该反映你经历过的每一项中比别人更优越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P的一个思路,那就是在简历中体现自己的特别之处,也就是P曾经提起的“差异化竞争”。P自己也是如此做的,他在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除了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外,他还努力发掘自己人格和品德上的闪光点,将属于自己的特质扩大化,让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进而让闪光点成为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求职核心竞争力其实就隐藏在许多求职者身上,只是可能未被发现,只要经过挖掘整理,就可以形成。尤其对于已经在职场工作了三年的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已经形成了自己在职业的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在跳槽的时候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是有的职场人,却忽视了在简历上去体现自己的优势,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简单地说,每个人都难免有不足之处,但不可能一无是处,关键是在应聘时要学会避开不足,尤其是那些对应聘岗位有重要影响的不足。每个人都有很多长处,关键是在写简历时要表现出对你所应聘的岗位来说是最重要的长处,并在面试时证明你真的拥有那些最重要的长处,而不要泛泛地证明你是很优秀的人。
任何一个职场人,只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身上一定有优点,只要发掘出这个优点,他的闪光点就能照亮招聘官的眼睛。求职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闪光点闪光的过程,求职成功的人,并非都是浑身闪光的人,用人单位也只是因为看到了一两个闪光点,并认可这些闪光点而录用求职者的。
因此,在跳槽过程中,闪光点其实不用太多,有一两个就够了。在面试的过程中,集中全部火力,表现这个闪光点。当然,这个闪光点一定是真实的,是能够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越是商业社会,这些东西越可贵,越能感动他人。试想一下,如果在求职的短短几分钟内,你把面试者的心深深打动了,让他感动了,你离成功还远吗?
但如果总是泛泛而谈,面试者一天面临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诉说和表白会深感无聊,偶尔看到特别的东西会精神振奋,记忆深刻。而这个特别的东西就是我们强调的个人闪光点——你最贴近公司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案例
寇先生在一家外贸IT公司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他在研发部挂了一项目经理的职位。坦白讲,虽然他是项目经理,但是寇先生根本不懂得技术。
很多时候,那些软件工程师都非常高傲,常常对寇先生爱答不理,态度也极其怠慢,寇先生对于这种情况似乎并不生气,他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是做一个精英的软件工程师,而是协调和管理工程师的管理者。
巧的是,就是寇先生的这种“无为而治”偏偏为自己创造了很好的业绩。公司业务开展得有条不紊,由于大家不相信他,出现问题时,员工都自己解决,这样反而每个人都把公司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处理。
不过,最后还是由于一个跨国公司的大项目运营,这个部门被兼并了。寇先生于是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下主动跳槽的,大家心想:他又没技术,看他离开公司怎么办?
没想到的是,靠着一份工作简历,寇先生顺利完成了职场的蜕变,他的简历写得无比精彩:他把研发部在他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一一列举,并体现了他所带领的项目所具备的重要的创造性,他甚至规避了谈自己技术的苍白,而是讲自己是复合型人才,写到自己具备“将企业管理和市场拓展融为一体的超前眼光”。这样的一份简历,让招聘单位的人事经理慧眼识才,如获至宝。
如果你想求职成功的话,你一定要特别地强调自己的优势。毕竟已经成功的人可以选择沉默低调,因为即使那样也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光环,而离成功还很遥远的人压根儿没多大选择。所以,请修改自己的简历,告诉别人:在这点上我是最棒的!
频繁换工作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案例
小A工作三年了,三年跳了三次槽,平均一年一次。很多人都认为,像这样的跳槽高手,经过多次跳槽应该非常有“跳槽经验”了,也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谁知小A心里苦恼的正是,跳槽变成了习惯,频繁跳槽让他越跳越苦。
小A大学读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小A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兴奋,觉得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一定能够顺利展开工作,但是令他非常失望的是,他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派不上用场,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公司,小A做的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一些核心工作根本就碰不到,不到半年,小A就愤而离去,迫不及待地跳了槽。
小A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国有企业做经理助理。工作才一个多月,小A就对这份工作失望透顶,枯燥而琐碎的工作让他觉得毫无新鲜感,每天浑浑噩噩地上下班,面对一摞摞的文件过得苦不堪言。而且他根本适应不了所谓“办公室政治”,他发现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触碰到了“雷区”,于是这份工作也没有止住他跳槽的脚步。
第三份工作,小A设想得非常好。他觉得销售的工作不错,既可以锻炼口才,还可以拓宽人脉。但是,踏入销售行业,小A才发现销售的工作太残酷了,而且也并不适合自己,不懂销售的他不仅揽不到客户,更是到处碰壁。一边是业绩的压力,一边还要看老板的脸色,而没有业绩的他向领导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也得不到重视。于是不到一个月,小A又辞职了。往后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每月换一份工作。
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第一份工作的那家公司由于某些原因迅速发展壮大,与自己当时搞财务的同事都已进入领导层,月收入近万元。再想想自己,工作越换越差,月薪也从开始的5000元到最后的不足3000元。这时他才意识到,频繁跳槽最终可能害的是自己。
不断地更换工作表明这个人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浮躁,不能沉静下来安心做事;第二是缺乏目标与规划,不是为了长久的职业发展而扎实做事。
俞敏洪曾经给新东方员工讲过一堂课——“能力、工作和发展”。非常可贵的是,俞敏洪站在员工的角度,给大家讲述如何开展工作,如何面对自己手头的这份工作,以及如何在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任何人的工作都难免会遇到问题,有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有方法解决,有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想跳槽,在俞敏洪看来:你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有可能遇到工作职责不明确的问题,那么,导致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老板对你的分工不明确,或者是尽管你知道了工作职责范围,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主动把工作做完,这也是个麻烦事。
如果这两个麻烦并存,那么职场之路就意味着走到了狭窄的小路。所以每个职场人在接受老板分配的工作时,你首先要明确在这个位置上到底应该干什么,然后努力地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工作。
能否主动地圆满完成工作,是一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能否做得长久的重要标志。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的一点是,俞敏洪不太喜欢那些频繁跳槽的人,凡是到新东方应聘的人,只要被发现已经在一年之内更换了好几份工作,通常情况下新东方不会予以录用。俞敏洪对此的解释是:职业生涯要保持稳定地上升,在一个机构中长时间工作,永远比不断地跳槽要好。
在一个机构里相对长久地工作下去,不断地积累经验,对于个体的进步、机构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所以,跳槽是可以的,但是频繁跳槽就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过于频繁地变换工作,会浪费不少时间在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队中,而且不利于积累工作经验,容易失去发展的重大机会。实际上,经常炒老板“鱿鱼”的人,往往不是真正懂得跳槽智慧的人,因为真正会跳槽的人,能够以敏锐眼光迅速出击,用最少的跳槽成本赢得长久的发展机会。
死拼盲打不靠谱,职场需要贵人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