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前方的路 (1)
理论背景介绍:
本章初步提出了计量经济学在应用中的问题,并由此引出对“套套逻辑”的解释,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步深入。有关计量经济学本质和问题的深入探讨在第十一章进行。之所以提出计量问题,是因为目前经济学界普遍追求数学化,形式化,而忽略了经济物理思想。把经济学变成了不知所云的数据炼金术,完全脱离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实际。虽然我们指责他们过多的重视数学,而实质上,数学本身是冤枉的。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搞清楚里面的数学原理,所以某些经济学家才把数学作为偶像来崇拜,而不是仅仅把数学当作工具。这是数学的悲哀。
而套套逻辑的争论,首先是张五常先生以文字形式在其著作《经济解释》发起。但是作为一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却存在由来已久。其实质是以纯粹的事实检验,来取代一般科学中综合事实检验和逻辑演绎分析来进行研究的方法。从历史渊源来看,张的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渊源,一个渊源是人们对数理逻辑不清楚,这在我上面对计量经济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已经说明。就是人们任意构造一个不存在内在逻辑的模型,机械地用已经存在的事实数据进行回归,而得到模型的参数,并以此来指导未来。此叫做数据炼金术。
另外一个渊源则是真正具有学术起源。它来自张五常先生曾经学习过的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云集的大学。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圣地。曾经一段时间这里像流水线一样的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然后输送回这些国家,以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佛里德曼明确提出,“理论的前提和推理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结论是否正确”。以这个观点来衡量,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家可以无视计量的本质意义,来进行数据炼金了。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国内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主流经济学派,是指以经典西方经济学为框架,在此框架内研究经济理论,重视经济学的理论传承,主张经济研究与社会独立的一类学者。其主要是大学经院的学者为主。)与新左派(新左派,是中国正在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派。其主要特征是要求政治民主,加强法治,保障福利,竞争公平,发展民族工业,加强国防,适当的贸易保护。在国际关系上提倡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研究经济理论。其有别于老左派的极左专制思潮。其主张与欧洲左翼力量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之争,其火力点就在于主流经济学派比较赞同这个观点,而新左派坚决反对这个观点。但是要指出的是,并不是中国所有主流经济学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赞同此观点。但是他们消极放任,并且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其中。
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中花了极大的力气来阐述这个问题。他在谈到理论应当具有解释力时说:“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说得更严谨一点,套套逻辑不可能被想像为错!”,“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却没有被事实推翻”,“套套逻辑不可能错,连在想像中是错了也不可能,所以没有解释力”,“ 但套套逻辑可以是个重要的概念,可以有启发性,因为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加上各种约束或局限条件,使套套逻辑增加内容,巧妙地将‘定义’变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需求曲线的阐述时,他说:“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好些书本说是有例外的。这些作者不懂科学的方法。理由很简单,以理论解释现象或行为,理论必定要有可以被现象或行为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他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张所说的“可能错”,应当就是“可证伪性”这个东西。波谱尔说科学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其意义是说:“一个科学命题,其题设和结论中各个阐述对象都有明确或者隐含的定义。可证伪性是指:从形式上存在符合对象定义但与此命题矛盾的反例表述。并且至少有一个反例倘若真的发生,就可以被观察验证”。这当然不是波谱尔的原话,而是我的话,但我认为这句话更清楚的表达了这个意思。严格说来,一个科学命题,在“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之间二者挑一均可。科学命题覆盖的对象数量难以穷尽时,惟有反例的考察更为容易。此时我们选择“可证伪性”。但是个别情况下,某些科学命题覆盖的对象数量有限,其反例覆盖对象却数量无法穷尽,此时不可证伪,则我们选择“可证实性”。但是科学的本质是从普通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从数量的无限到有限,所以“可证伪性”是科学检验的根本,科学从一般规律演绎出具体数量的命题后,才使用“可证实性”。譬如说元素周期律的检验,是用“可证伪性”,但是具体预言出什么元素的存在,则只能用“可证实性”,因为假如这种元素你没有找到,也证明不了此预言错误。
而数学、逻辑学,因为其是由一连串所定义的符号系统构成,其运算从根本上来说按照定义的性质来完成,是重言式命题,所以不具备形式上符合定义的反例表述。假如硬要找反例表述,则必然违反符号的定义。譬如我说1+1=2,你可以找出一个形式上的反例1+1=3,但是这个反例违反了数学符号系统中对3的定义。因此这个反例是不成立的。
从这个角度说,数学、逻辑不存在可证伪性。数学和逻辑只要符合定义,其正确性是绝对的。也因此数学和逻辑不是科学。
套套逻辑(Tautology)在逻辑学上是很重要的概念,决计不是我们在英文词典或者生活中理解的那样是冗余重复。如果有A必定有B,同时有B必定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逻辑等价关系;如果有A必定有B,有B却未必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逻辑蕴涵关系。这两种关系都叫Tautology,也叫重言式,或者叫永真函数。
这两个数学表达式一写,不用我多说,大家就知道张先生所说“套套逻辑的内容是空洞的,半点解释能力也没有”究竟对不对了。至于他在《经济解释》中举的例子哈佛艾氏评论某博士论文全篇“都是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大家也可以付之一笑。以这个标准,凡是通过数学推理得出结论的文章都因为是套套逻辑所以“不可能错,没有内容”的。
事实上,套套逻辑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提取的等价变换。如果变换后信息没有丢失,则是逻辑等价关系;如果变换后只提取了一部分信息,则是逻辑蕴涵关系。数学逻辑变换的目的,是让对象更加直观、具体,便于和其他对象建立联系。通过对变换后的对象考察和验证,可以研究变换前的对象。数学和逻辑的意义就在此。
如果这个变换过程居然像张五常先生想的那样,要“可能错”,则变换后和变换前的对象就风马牛不相及,那对结论研究半天就等于零。因为牛头不对马嘴嘛。
科学与数学、逻辑的结合,才能挖掘出科学本身的潜能,找到新的发展和应用。科学的基础公理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应用,也就是套套逻辑与科学公理结合的加强。
那么张先生理解的套套逻辑是什么呢?从整个文章来看,他理解为命题的条件冗余。也就是说,本来A可以显而易见的直接推导出D,可是却又多给出了其他条件如B、D,甚至A、B、C还经过复杂推导,最后才得到了D。的确,套套逻辑这个词的一般意义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的确是“不可能错,空洞无物”的。这个在《佃农理论》中体现得最为清楚,在第九章“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中将具体分析。但是我又敢判定张所指的套套逻辑绝对是逻辑学中的那个定义,否则他不可能写出不可能错的言论就是套套逻辑这种话来。更何况他本来就在讲逻辑学。唯一的解释是他看了一些逻辑书,但是只看了一点。
因此,既然科学要“可能错”,“不可能错”的是套套逻辑,而套套逻辑又是“内容空洞,没有解释力”,那么需求曲线既可以朝上又可以朝下的说法就“不可能错”,所以就是“套套逻辑”,所以“内容空洞,没有解释力”,于是张先生就硬要假定需求曲线必定朝下,从而“有可能错”,就不再是“套套逻辑”,而成为“科学”了。
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我所碰见的中国顶级大学的经济学学生和老师中,他们往往是赞同的。当一个经济理论有逻辑问题的时候,他们认为正因为有问题所以才“可能错”,才是科学。
小羊无语,他也在飞速地思考一些问题。
蓦地,公交车突然一震,小狐狸差点摔倒在地,小羊急忙抱住他。
车厢一片混乱,人群人仰马翻。
公交车撞进了超市。
“怎么搞的?”小羊非常气愤。
售票员是灰兔,不过他的毛已经染成金黄色的了。开车的是白兔。
“误差总会有的!”灰兔从地上狼狈地爬起来,回答说。
“我们用的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方法来开车了!”灰兔骄傲地说,“这个成果有希望获诺贝尔奖。”
“说说看!”小羊余怒未息。
“你看白兔前面那个是什么?”灰兔朝前努嘴。
“是超市的汽水架,我们冲进可乐堆里面了。”小狐狸说。
“Sigh,”灰兔叹了一下,“面包会有的,可乐也总是会有的,不过不是现在,现在我让你们看的是白兔面前的反光镜。”
“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反光镜来开车的,”灰兔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革新,跟现在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完全接轨。”
“My God!”小狐狸惊叫起来,“你们不看前面的路——但凭反光镜开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灰兔不屑一顾,轻蔑地说:“土人!你没有听说过的多了。要是我们做的事每个人都听说过,那还叫世界领先水平?”
“别听他胡扯!”小羊看到小狐狸很难堪的样子,急忙来助威。
“你倒给说说,你们怎么个计算法。”小羊淡淡地说。
“我们用的是数学回归分析法来对未来进行预测!我们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选点,”灰兔说,“比如我们通过反光镜,在我们身后100米的地方选一个点,进行测量知道路是往左边弯60°,然后又在身后60米处选点,得到的数据是往右边弯40°,同样在身后20米处选点,得到向左弯10°,那么对这三点进行平均,得到的数据是道路向左弯(60°-4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