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与人无争,无人能与之争
争与不争乃两种处世的态度:争者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
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看似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和无奈的做法,但实际上恰到好处的“与人无争”,是一种恬和冲淡的心态,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也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机。
王秀之,字伯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他从小的时候就深受家中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他的祖父王裕,曾任南朝刘宋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亲王瓒之,曾任金紫光禄大夫。
王裕当官的时候,徐羡之、傅亮是朝中权臣,王裕却不与他们往来。后来,徐羡之、傅亮因权重被皇帝所杀,王裕没有受到牵连。王裕辞官后,隐居吴兴,给他的儿子王瓒之写信说:“我希望你处于与人无争无竞之地。”王瓒之遵循父亲的教导,虽然做到了工部尚书这样的官,却始终没有巴结一个朝中权贵。
此外,父祖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使王秀之也养成了一种不媚上、不贪利的品格。
南朝刘宋时,王秀之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当时褚渊任吏部尚书,深受宋明帝的信任,百官也非常敬佩他。每次朝会,公卿官僚以及外国使节,无不对他延首目送。
褚渊看到王秀之气度优雅,神情秀逸,很是喜欢他,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女婿。吏部尚书在当时专管官吏的考核、奖惩、提拔,权力很大。做吏部尚书的女婿,正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事。然而,王秀之却不肯为了升迁而违背家训,因此没有答应。于是,他长期只是担任下级官吏。
后来,王秀之做了太子洗马,桂阳王刘休范想征召他任司空从事中郎。当时正值明帝刚死,刘休范自认为是宗亲长者,想要争夺到辅佐大臣这个职位。可是辅佐大臣这个职位最终落入他人的手中。刘休范心里满怀着怨恨,于是在自己的驻地里招募勇士,修缮器械,广罗士人,准备起兵反叛。
王秀之察觉到刘休范的反叛意图,他知道刘休范迟早要起兵造反,于是他就推说他自己有病,没有应召前往。
刘宋末年,王秀之担任晋平太守之职。晋平这块地盘很富裕。在这里当官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油水很多。可是王秀之在这里刚刚任职满一年,就对别人说:“这个地方很富饶,我已经在这里得到很多好处了。我所得到的俸禄已经足够了,怎么能够长久地停留在这里做官而妨碍国家招纳贤士呢?”于是他上表朝廷,请求让别人来代替自己,被人称为“恐富求归”的太守。
南朝萧齐时,王秀之担任太子中庶于、吏部郎,又出任义兴太守,迁职为侍中祭酒,后来又转任都官尚书。在他担任尚书时,他的顶头上司是王俭,但是王秀之从来就没有与王俭过分亲密。
身处尔虞我诈的官场之中,人人想着如何爬得更高,王秀之却始终以一种无争的态度为官、处世。乍一看来,他的行径与这个纷争不断的官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不争与平和,才使他的父祖、他,甚至还有他的儿子都能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堂之上,长久地屹立不倒。与那些大起大落的人相比,王秀之一家无疑已经达到了“无人能与之争”的境地了。
做人处事,最难修炼的是这种像王秀之一般的平和心态。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为的痕迹太重,很容易事与愿违。王秀之的可贵之处在于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无论是做小官还是赴重任,都不卑不亢,不媚上、不欺下,有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
权力场上变化无常,欲免于忧患,应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情。权力常常是求而不得,不求却自然而来。“与人无争”说到底是智慧的“退”,而“无人能与之争”则是聪明的“进”。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说:“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与不争,只是两种不同的姿态。与人无争者,心境坦然,得与不得的结果无异,这种心态之下,反而所获甚多。不争,就是最强有力的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