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2010年12月1日 昆明 晴 心情一般
12月第一天,雯子就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天新闻:她要开图书工作室了。
说到工作室,我在北京见的太多了。在普通的住宅楼里,把客厅改成办公室,卧室自住,也有人多的,把卧室也改成小办公室,一般工作室的头目在小办公室还可以接待客人。
只要不在意是在住宅楼上班,进了门倒是跟一般办公大厦那种小公司没大的区别,打工的人在哪儿都是干活。老板就划算到家了,不用掏办公楼那一大笔承租费,而且水电等消耗都是民用收费,跟公用收费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有些老板住的是自己的房子,那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的租金费用全部免单。
可是说打工在哪儿都一样,差别其实很夸张。不比别的,就说在这种图书工作室,我就亲自见识过,因为老板有意让我留在他们公司,我就乘机详细咨询了他们的工作模式。
当时我是在一个图书编辑群里认识的这位工作室老板,都是同行,平时随便问问工作情况,一来二去就熟悉了。听他说到他们工作室一年的出稿量,我大概算算竟然超过我们公司,我就非常好奇,就跟他约好去实地看看。
办公是在住宅楼,我早就知道所以并不惊讶,只是在楼门口看到好几个大妈一起看孩子聊天,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一进办公室,首先看到门口摆了一大片鞋子,有一个不大的鞋架上也摆满了,就知道这屋里人还真不少。他们也真讲究,很多这种工作室进门并不需要换鞋,只是这家老板是自己的房子铺着地毯。右边客厅布置成大办公室,不带屏风的办公桌,两人一排,有点像语音教室,每人前面一台电脑,都正对着门,有的人抬头看我一眼继续工作了,也有的根本就没抬头。我一眼看过去,一共是八个人。
帮我开门的小女孩带我穿过客厅这排人,到左边一个卧室,门是开的,一眼就看到正对门的办公桌,老板抬头冲我招手。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在网上聊过,见面也不像网友见面挑剔看外表,所以还有点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老板给我看他们出的书,的确有一些在市场上反响不错,我都看到过。又跟我介绍了一些工作室的发展情况,当然都是说前途无量之类的话。
期间我问他:“你们这里八个人,一年怎么能出那么多书。”他告诉我对面还有两个卧室也改成办公室,一个里面四个人,一共有十六个人。原来他不住在这里,有很多工作室单身老板就住在办公室,折叠沙发下班了放倒睡觉用照样很舒服。
“就算十六个人也很难出那么多书啊?”
“大家都做顺手了,有的人一个月就能出一本书,另外我们也在外面兼职约一些书稿。”一个月一本书可真玄乎,高手!
老板告诉我他虽然不在出版社也是出版行家,跟出版社直接合作,就相当于一个供稿的作者团体。因为合作的时间长他跟出版社的领导关系好,所以从来都不缺书号。
至于工作室的这帮人,他们一般都不拿底薪,就直接拿稿费,如果拿底薪也可以,但稿费就很低,而且要等到最后出版才结算,出版周期长大家都不愿意以这种方式合作。
我问:“这其实就相当于他们也是单纯的写手,跟工作室也没有劳动协议,你也不给他们买保险吧?”
他说:“对呀。”
我特别纳闷,问:“那他们还每天按时来上班,为什么不在家里自由撰稿供稿呢?”
他笑了一下说:“那他们就没有及时的选题呀,他们在这里我会优先给他们选题,并且可以及时结算稿费,中午管午饭,而且他们都说在家里很难找到工作状态。你放心,我不是黑老板,我没逼他们。”
我还是稀里糊涂。
不过这就是很多我在北京的同行们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名字也叫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