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鼎三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沙镇人民的命运正在发生着改变。
对于发生在徽州的那些事情,崇祯的处理是极其失败的,甚至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也不为过。
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做什么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不靠谱事情。一手组件的边察如今也成为了残兵败将,不能合理的调配他们。不过崇祯皇帝并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如今正好有一件事情等待着他去做…帝国的希望,帝国的未来…哪怕只是作为改革,把徽州当作是一个梦,这个梦也要把它给圆了。
沙镇的百姓看到了一个积极的领导者,他不仅聪慧睿智而且富有开拓精神,没有人知道这个新任里长的银子是从何而来的。读书不仅不要银子,还倒贴银子,这样的千古奇闻居然发生在了自己的身边。
沙镇人民的讶异是可以理解的。
刘鼎三是最高兴的人,已到天命之年的刘鼎三本就对商海看淡,想要“解甲归田”,种上两亩薄田,了此残生…如果能够安稳,便别无所求,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还算年轻,不仅年轻,而且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利国利民,何乐不为呢?
于是,以往那种有酒便能喝,一喝必须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念头便被抛之脑后。竟有了要痛改前非,凤凰涅槃的豪迈。
起初,刘鼎三的形象是泥腿子和走狗的模样,现在逐渐成为了沙镇村民巴结的对象。因为只有他和新任里长是最亲近的。
孩子们学什么呢?这是村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以往在学堂里,教书先生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显示自己的威严出来,孩子们学习的知识大多也都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学习古人的敦敦教导,学习古代圣贤留下的残缺的文章。
如今,孩子们被灌输了新的思想,他们是帝国的新鲜血液。教书先生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他们的身份不被知晓,也不被公开。他们从何处而来,没有知道,但他们一改教书先生的呆板和守旧,和学童们的交流变得亲切和蔼。
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时代的领引者。
刘鼎三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在沙镇他的影响力正在蔓延。春天呢,已经到了,学堂里也给这些小学员传授了新时代的耕作常识,最基本的农学知识。
种子被一个又一个的埋入土地,滋润土地的甘露也开始洒向这些种子。
这不是赌博,而是播种希望。
不出意外,每一枚种子都将会焕发出新机。
每一块土地,都被标注上了名字,它们蕴藏着的力量,在数个月之后将会得到印证。
相信相信的力量,刘鼎三相信里长所说一切。
一切都是焕发生机的迹象,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农民们也逐渐的意识到,少了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却多了些朗朗书声。他们并没有损失什么,却得到了实质性的好处。对于忙碌的村民来说,他们回到那个每天都回去的家的时候,却突然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以往所没有过的。
孩子们在他们的身旁念书,吱吱呀呀的说话的声音,是世间最美丽的语言。他们有时会突然有一种感动,发自内心的感动。
刘鼎三也换上了新的衣服,为了让自己更接近于一个学者的身份,刘鼎三在穿着上更加的朴素了,当然态度也是变得更加谦卑。这与不可一世的得权者完全不同,完全是两个极端。
就像那些卑微到泥土里的种子一般,蕴藏着巨大能量的沙镇,需要沉寂下去,更需要证明和改变…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如果说帝国需要一股力量,其实这是远不够的。像沙镇这样的小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徽州除了沙镇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正在发生变革的小镇“山边镇”。
边察杨明鑫拿下的“山边镇”虽然不能与“沙镇”相比较,但却是另外一个迷你版的“沙镇”。
如果说“沙镇”是一个巨无霸,那么“山边镇”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沙镇”,说“山边镇”是小沙镇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杨明鑫是崇祯的属下,直接听命于崇祯,身上所肩负的重担不能不说是艰巨的。搞改革不比搞破坏,需要的是精耕细作,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
杨明鑫和刘鼎三不同,杨明鑫是崇祯的嫡系,而刘鼎三更像是崇祯的养子。
“山边镇新任里长杨明鑫,是我的人,可以去找他。”
里长并未说明清楚杨明鑫究竟是谁,只是说杨明鑫是自己的人,这就足以说明杨明鑫是里长安插在徽州的另外一个钉子户,但究竟有何意,刘鼎三便不再知晓。至于找杨明鑫干什么,刘鼎三更是一脸懵。
“里长…杨明鑫他…我是说,如何与杨明鑫接头呢?”
此刻,刘鼎三有理由怀疑,并相信自己的身份更像是一个使者,不过不是出国,只不过是从一个镇到另外一个镇而已。两镇虽相距不远,但平日里往来并不算太多,更说不上频繁,所以刘鼎三对于山边镇并不太了解。
对于陛下为何来徽州,刘鼎三虽有揣测,但却始终一言不发。只能在心里嘀咕。有些话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不太方便说出的,崇祯伸出三指,试探刘鼎三,然后望着明月,示意他半夜来找自己。
虽说刘鼎三是商人,但也是读过书的,与那些肥头大耳的商人不同,很快便读懂了帝王内心想法,到了半夜时分便恭顺的跪拜在了崇祯下榻的屋舍外面。
虽然崇祯伸出了三指,又望了明月,却还是有些担心刘鼎三不能领会自己的内心。但转念一想,若是刘鼎三连这基本的哑谜都不能悟透,实在难以托付于重任。此刻虽是用人之时,却也不能什么阿猫阿狗的都当回事。若刘鼎三真只是碌碌无为之辈,倒也不值得重用。